锂离子电池制作(锂离子电池制作--分容)

锂离子电池经历了九九八十一难,终于来到了最后一步--分容,能坚强的走到这一步的锂电池,可谓过五关,斩六将,如果在这个工序在造成产品的NG,就很可惜。

锂离子电池制作(锂离子电池制作--分容)(1)

分容,即通过对电池进行充电放电,通过检测分容满充时候的放电容量,来确定电池的容量。这里我们先说说首效,首效=首次满放容量/首次满充容量*100%,不同的材料,首效不一样,电池在第一次充电时,SEI膜的形成,会消耗部分的锂离子,也就是说,充电时从正极脱嵌的锂离子,并没有100%在放电时回到正极,故而首充容量多于首放,比如目前主流的NCM三元材料首效在85%-88%左右。介于此,工程师们为了最大的发挥电池的储存能力,提出了预锂化,在化成前,通过外部输入锂离子,不消耗材料的锂离子形成SEI膜的过程。

对于首效,我用如下简笔画来表达:

锂离子电池制作(锂离子电池制作--分容)(2)

锂离子电池制作(锂离子电池制作--分容)(3)

锂离子电池制作(锂离子电池制作--分容)(4)

经过上面流程我们发现,原本100个正极活性锂离子在经历首次充放电之后,只有88个可以继续循环使用。损失掉12个锂离子的原因,分别为负极首效损失了8个,以及正极首效造成嵌锂空间不够、4个锂离子留在负极无法回到正极。

结论就显而易见:当正极首效为88%、负极首效为92%时,全电池的首效为88%,与较低的正极相等。而当负极首效更低时,例如钴酸锂正极对石墨负极,全电池首效又与首效更低的负极相等。故而预锂化的主要思想就是:寻找外界锂源,让电池化成消耗的锂离子是外界锂源提供的、而不是消耗从正极脱嵌的锂离子,最大程度保留从正极脱嵌的锂离子,并提高电池的容量。

分容后,对电池进行高温和常温静置,通过静置后测试电池内阻、电压,再结合电池的放电容量,对电池进行分档,就进入了PACK工序。

根据目前分容的实际情况,我个人的两个想法是:1,从成本考虑和技术突破,可以取消电池制作中的分容,通过对化成过程的检测,选合适的统计模型去拟合、预测分容的容量,从而取消分容;2,如果不取消分容,通过对分容放电曲线的取点,利用统计中的聚类分析,结合统计分析软件,对电池进行分档,个人觉得更能反映电池成组后的一致性。当然,这只是我当前一个不成熟的想法,欢迎有更好的想法的同行共同讨论。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