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绪皇帝和隆裕皇后才被合葬于此(隆裕皇后由纸糊的太和门进入皇宫)

法国当地时间4月15日下午6点30分左右,巴黎最具标志性的历史建筑巴黎圣母院突遭大火,吸引了全世界人的目光,也为我国文物保护单位的消防工作敲响了警钟。

北京故宫是我国明清两代的皇宫,是当时天下最为尊贵的建筑群,象征着封建时代至高无上的皇权,自然最受皇帝重视。重视归重视,由于故宫内的宫殿大多是木结构,布局上存在缺陷,主体建筑物又远离水源, 一旦燃烧起来,火势蔓延,难以遏制。而且当时的宫殿缺乏避雷措施,经常因为雷击而酿成火灾,历史上的故宫多次遭遇大火。

光绪皇帝和隆裕皇后才被合葬于此(隆裕皇后由纸糊的太和门进入皇宫)(1)

比如太和殿就曾四次遭遇火焚。万历年间,紫禁城三大殿(太和殿、中和殿和保和殿)被大火烧毁,直到天启年间才重修完毕。而且当时魏忠贤不顾边关欠饷,耗巨资修三大殿,一定程度上也加速了明朝的灭亡。

清代统治者加强了紫禁城的防火措施,当时宫中各处都放置了大水缸,称为“太平缸”,用来蓄水防火。冬季在水缸下面生火,以免积水结冰。不过如果大火真的烧起来,缸中积水也不过杯水车薪而已,起不了太大作用。

光绪皇帝和隆裕皇后才被合葬于此(隆裕皇后由纸糊的太和门进入皇宫)(2)

光绪十四年,清朝已是风雨飘摇的末世景象,紫禁城内又发生了一次火灾,预示着清王朝的灭亡。

那是十二月十五日的夜里,狂风呼啸,天寒地冻,地上积雪甚厚,整个京城被笼罩在一片夜色中。太和门护军值班房因护军熟睡,油灯点着了太和门西侧的贞度门门柱,引发了火灾。大火蔓延起来,殃及太和门与东侧的昭德门,三门均被焚毁。

光绪皇帝的老师翁同龢在日记中详细记载了大火的经过。当翁同龢听说宫中起火,立刻赶往紫禁城组织救火,当时满地积雪,翁同龢行走不便,几次差点摔倒。他走到贞度门前,发现贞度门屋顶已经被大火烧塌了,墙和柱子正在燃烧,火势很大,热浪逼人。

光绪皇帝和隆裕皇后才被合葬于此(隆裕皇后由纸糊的太和门进入皇宫)(3)

此时来到现场的大臣只有庆亲王奕劻等人,他们几个商议灭火措施,认为只能切断大火的传播途径,不让火势蔓延开来。不过此时救火人员还未到位,现在只有少数兵勇在奋力救火。太平缸里虽然装满了水,但对燃烧起来的熊熊大火而言,只是杯水车薪,无济于事。太和门外倒是金水河,可以取水。但不巧的是,当时正是寒冬腊月,金水河内结了一尺厚的冰,必须凿开冰才能取水,可想而知难度极大。

大火从贞度门迅速向其他地方蔓延,太和门很快被大火包围,又烧到了东边的昭德门。翁同龢等人指挥兵勇拆毁了昭德门东边的库房,截断了大火的前进路线。火势虽然被控制住,但还是燃烧了两天两夜,直到十八日才被扑灭。

光绪皇帝和隆裕皇后才被合葬于此(隆裕皇后由纸糊的太和门进入皇宫)(4)

更为尴尬的是,四十二天之后,也就是光绪十五年正月二十七日,正是光绪皇帝大婚的吉日,已经昭告天下。按照清朝制度,大婚时皇后须经太和门进宫。现在太和门已经来不及重建,而改期更不可能,该怎么办呢?难道堂堂皇后竟不能从太和门进宫了吗?那样成何体统!而且这个皇后来头可不小,她是慈禧太后的亲侄女。

慈禧太后乾纲独断,想了一个好主意,她传旨找来全北京城的棚匠扎彩工,竟然在光绪大婚前搭成了一座彩棚太和门,以假乱真。

光绪皇帝和隆裕皇后才被合葬于此(隆裕皇后由纸糊的太和门进入皇宫)(5)

根据震钧《天咫偶闻》载:

……大婚,不及修建,乃以札彩为之。高卑广狭无少差。至榱桷之花纹,鸱吻之雕镂,瓦沟之广狭,无不克肖。虽久执事内廷者,不能辨其真伪。而且高逾十丈,栗冽之风,不少动摇,技至此神也!

这座假的太和门,高度、宽窄都和真的没有差别,连鸱吻、雕饰、瓦沟等都十分相似,即使经常在紫禁城内当差之人,也很难看出那是假的,真是神乎其技!而且彩棚虽然是用纸扎的,但就算是大风吹过也毫不动摇。

光绪皇帝和隆裕皇后才被合葬于此(隆裕皇后由纸糊的太和门进入皇宫)(6)

但是不论这座太和门再怎么好,再怎么华丽,它毕竟是纸糊的,就像是光绪皇帝的这次大婚一样。光绪的婚礼看上去是皇家盛典,无比风光,但光绪皇帝对这场婚事并不满意。因为这是一次包办婚姻,慈禧为光绪皇帝挑选了自己的亲侄女作为皇后,不过是为了方便继续控制光绪而已。而且隆裕皇后姿色平平,身材不高又驼背,而且性格懦弱,自然不被光绪皇帝喜欢。可想而知,光绪亲近隆裕的次数很少,所以她一直没有没有生下一男半女。

光绪皇帝和隆裕皇后才被合葬于此(隆裕皇后由纸糊的太和门进入皇宫)(7)

其实,当时的清王朝又何尝不像这纸糊的太和门一样,外表光鲜亮丽,其实一推就倒。曾国藩孙女婿吴永写的《庚子西狩丛谈》中记载了李鸿章说过的一段自嘲的话:

我办了一辈子的事,练兵也,海军也,都是纸糊的老虎,何尝能实在放手办理?不过勉强涂饰,虚有其表,不揭破犹可敷衍一时。如一间破屋,由裱糊匠东补西贴,居然成是净室,虽明知为纸片糊裱,然究竟决不定里面是何等材料。即有小小风雨,打成几个窟窿,随时补葺,亦可支吾应付。乃必欲爽手扯破,又未预备何种修葺材料,何种改造方式,自然真相破露,不可收拾,但裱糊匠又何术能负其责?

李鸿章的这段话可谓一针见血地指出了清王朝的窘迫。

光绪皇帝和隆裕皇后才被合葬于此(隆裕皇后由纸糊的太和门进入皇宫)(8)

宣统三年,辛亥革命爆发。此时隆裕皇后已经成为垂帘听政的隆裕太后,是清朝事实上的最高统治者。隆裕太后知道大势已去,她与内阁总理大臣袁世凯在养心殿内长谈一小时后表示:“余一切不能深知,以后专任于尔。”她任命袁世凯为议和全权大臣,与南方各省进行和平谈判,并最终决定逊位。当年从纸糊的太和门进入紫禁城的隆裕太后,成为最终推倒清王朝这座纸糊宫殿之人,这既是巧合,也是历史的必然。

光绪皇帝和隆裕皇后才被合葬于此(隆裕皇后由纸糊的太和门进入皇宫)(9)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