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说母在不庆生(老人说母在不庆生)

文/时针

中华文化真的是体会到了它的博大精深与源远流长,文化与风俗从古至今流传了下来,发展成为一句句经典的俗语,“人穷别说话,位卑莫劝人”,多么经典,一句话将人性叙述了出来。在自己人微言轻的时候,还是要低调,默默的提升自己。劝说别人,需要自身有强大的实力,别人才会给你这个面子,如果实力不济,那么就会让自己处在一个很尴尬的位置上。

为什么说母在不庆生(老人说母在不庆生)(1)

在《哈喽,树先生》里面的树哥,就将卑微演绎到极致,位卑真的别劝人,老祖宗的话,说的真的有道理。但是老祖宗留下的俗语也并不一定全都符合当今社会,今天咱们说到的“母在不庆生,父在不留须”,一起来细细品味,它是不是适用于当今社会呢?

母在不庆生

“母在不庆生”,字面意思是母亲在世的时候不要“庆生”,庆生有的人解释为过生日。理由就是儿子的生日是母亲的难日,母爱大如天,目前在世的时候,当子女的不过生日。这个解释很显然与人性不符,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快乐,虽然在孩子出生这一天,当母亲的受了罪,可是她内心是无比高兴的。

为什么说母在不庆生(老人说母在不庆生)(2)

因此母亲在这一天也会想给自己的儿子过生日。我理解的“庆生”应该是大操大办,小孩子还好说,因为他主导不了自己的行为,尤其是当儿子的成家立业之后,母亲在的情况下就不能自己大操大办过自己的生日。

“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成年后的子女应该有机会多孝敬自己的母亲,这时候母亲年纪也大了,有机会应该多多为自己的母亲过寿,自己的生日就暂且放一放吧。

为什么说母在不庆生(老人说母在不庆生)(3)

现在的很多的年轻人,习惯于父母的关爱,到了生日那天要礼物不说,还有和自己的朋友彻夜狂欢。在这里劝解各位,哪怕是自己要过生日,也要多和自己的父母待在一起,共度温馨时光。

父在不留须

“父在不留须”,字面意思解释就是:父亲在世的时候,不留胡须;

有人会反驳道,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损伤。连个头发都不理,还能刮胡子吗?你比如说这个关云长,自出道起就是长髯飘飘,显然不符合这个说法,更多的是出于个人喜好还有不敢损伤发肤来说的。

为什么说母在不庆生(老人说母在不庆生)(4)

古人一般成年之后就开始留胡须的,汉朝是16岁成年,唐朝是18岁成年,之后又改为22岁成年。这个一般也不做要求,随着年岁的增加和对发肤的爱惜,一般会在成年之后就逐渐蓄须。那么这个“父在不留须”又是从何而来呢?

这个事情距离我们现在比较近,发生在辛亥革命后期,真正的体会到文化在发展过程中的演变。民国时期,身体发肤受之父母早就已经不流行了,但是在当时却又赋予了胡须另一种新的意义。在当时,年轻人如果在父母在世的时候是不留胡须的,尤其是在父亲面前。

为什么说母在不庆生(老人说母在不庆生)(5)

在当时是这么规定的,父亲去世留嘴唇上面的胡须,母亲去世后留下面的胡须,这就可以解释为什么看着很多人,有的仅仅留了嘴唇上面的胡须,有的仅仅留存了下面的胡须,还有的上下的胡须都留着。一开始我认为是个人的喜好,后来了解了就不得不不感叹文化的力量,连这个都给约束好了,真的是涨知识了。

你看周树人的照片,基本上都是留着嘴唇上侧的胡须,那就是他为了纪念父亲所留,在当时真的很明显。

为什么说母在不庆生(老人说母在不庆生)(6)

后记

不管是“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也好,还是“父在不蓄须”也罢,意图都是一样的,都是为了向父母表达子女孝。

但是放在现在社会,一切都不拘泥于形式了,如果你有时间,多回家里看看父母,多陪父母说说话,这就是对父母最大的关怀了。你回想一下,你多久没回家了?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