瓷器的鉴别方法是什么(瓷器的辨别基础篇)

瓷器的鉴别方法是什么(瓷器的辨别基础篇)(1)

清乾隆粉彩百鹿尊

瓷器的新旧之伪,不难辨识。但人们受伪品的蒙敲,不去仔细考察。各代瓷器的式样、颜色花纹及做工都各有其特点。造假者无论如何用心仿制,都难以做到与真品完全相似。所以真伪相比较,很容易看出差异。不过,鉴别瓷器不同于鉴别书画,书画的某一部分如能证明为真,即可决定整张画为真。瓷器则不然,有改换旧的的,有改装瓶口的,有后添加颜色的。作伪的方法很多,必须整体检查,万万不可根据器物的一部分来定真伪。现将鉴别时应注意的方面列举如下:

瓷器造假以改换旧底的情况最多,因为鉴别者多数均注意款字的真伪,甚至有人认为款字如果是真的,则瓷器就是真的,所以给新瓷器换上旧底是作伪最好的方法。其中作伪最成功的,从瓷器的表面不易觉察出破绽。在检验瓷器真伪时,如在器内加碱开水刷洗,去掉所涂抹的尘埃,接口的痕迹还是看得出来的;在釉色、式样、火光方面,新旧器相比也有不同同样,很难逃过有心人的眼睛。

瓷器的鉴别方法是什么(瓷器的辨别基础篇)(2)

北宋定窑刻莲花纹盘

火光极亮的瓷器是新器,但也不能认为没有火光的,都是古物。因为作伪的人都把新瓷的火光用人工的方法除去了。旧瓷辨别的方法,检视釉面的痕迹即可知道。因为旧器经过数千百年以上的流传,表面必然有不少无意中弄出的痕迹。有的比较明显,肉眼在普通的情况下即可看到,不太明显地对着光也可看见,用显微镜观看,就更是原形毕露。新瓷器必然毫无痕迹,即使有痕迹也是人为造成的,是不自然的状况,只要细心观察也能分辨出造假者常常将年代较近瓷器的底釉与题款磨去,冒充年代久远的沙底名瓷;或改换上年代更远的有款字的瓷器的底,另外装上烧釉的。所以鉴别时必须注意瓷器底釉的颜色是否与其他部分一致,题款上的字的神韵和笔势是否与该瓷器的质地合适。作假者无论如何巧妙,也会留下破绽的。

瓷器的鉴别方法是什么(瓷器的辨别基础篇)(3)

东汉越窑褐釉羊形器

作伪的人见到旧瓷有微疵或有磨损落釉的地方,常常会将破损部分上釉吹烧,再绘上花纹,别人不易察觉。所以鉴别瓷器时看到的花彩或颜色不一致,可以肯定它是伪制品。也就是说,虽然不能发现瓷器上的作伪痕迹,也可肯定它是假的瓷器有足、耳以及其他容易碰落的部分,鉴别时要仔细察看它的连接处,因为这部分容易脱落,掉落后一般会补上再用火烧成。用吹釉的方法修补,痕迹难以看出来,但也可从釉的新旧,火光的强弱来判断。

瓷器的式样如果看起来不伦不类,多半为损毁改作之物。鉴别时应该对器物的口,边多加注意,式样不自然而且口边颜色与其他部分不一致,很可能是被作过假的,这一点不能不小心。常见的作伪方法是用粘瓷药粘合,所以鉴别瓷器时要对整个器皿都要留心。如果被造假者欺骗,不仅经济受损失,还会被人耻笑鉴别有铜钤口的瓷器,应详细观察铜质的成分、做工及瓷口的情形,因为有很多用损毁的名瓷来改作冒充完整的瓷器的情况。

白色瓷器上绘有彩画的,应察看它的色彩与质地是否为同一光泽。如质地温润而彩画的光泽强,很可能是真坯假彩的伪制品。因为素底色的瓷器很多,专为临时添彩用的。民国以后素器均添绘上彩色。这样的伪造瓷器很多,所以对白底彩绘的瓷器要特别注意

瓷器的鉴别方法是什么(瓷器的辨别基础篇)(4)

明德化窑白釉观音坐像

改补的瓷器,如能从外观上发现作假的痕迹当然好。再就是可以从声音上来鉴别它是否是伪造晶。因为没有经过造假改补的瓷器,声音清脆悠长,改补过的瓷器声音嘶哑而短促。就是新旧瓷器也可从声音分辨出来,旧器声音清脆,新器声音厚重沉闷,行家里手闭目以待听,即可明白八分,用不着对手中的器物看来看去。宋元以前瓷器的釉水及颜色,鉴别起来较难。不过每个瓷窑都有自己的优点,如果对此非常熟悉和了解那么假瓷器一眼就能认出来。以下是各名窑瓷器的特点:

古代名窑瓷器,如越州秘色,已没有实物保存下来。只剩下一个名称,叫后人羡慕。

瓷器的鉴别方法是什么(瓷器的辨别基础篇)(5)

定窑分为南北二窑,颜色有竹丝刷纹的为北定,政和宜和年间产的瓷器最佳;有花纹的为南定。北定比南定好。定窑土脉细有光,素凸花、划花、印花、绣花等品种,花纹一般为牡丹、萱草、飞凤等样式,工整精巧。划花是最好的,素者也很美观,色白而滋润,白骨上加釉水像泪痕似的最好,黄色而质地粗糙的较差。偶尔也有紫色的被称为紫定,像漆一般的称黑定,都是不怎么珍贵的。汝窑瓷器是淡青色的,釉为玛瑙屑所制,颜色如哥窑而较深,微带黄色像卵,白汁水莹厚如堆脂,汁中棕眼隐若蟹爪。

瓷器的鉴别方法是什么(瓷器的辨别基础篇)(6)

哥窑 冰裂釉

正宗的瓷器底部有艺麻花,细小挣钉,土脉质地较官窑还要滋润。薄壁的瓷器不多见铁足官窑瓷器是青色中带粉红,浓淡不一,有蟹爪纹,紫口哥窑瓷器是浓淡不一的青色,土脉细薄,也有铁足,多有断纹,号称百圾碎,釉水纯粹的最为珍贵。龙泉窑土细质厚,颜色葱翠,其中的精品可与官、哥窑相比但缺少纹片和紫骨铁足。

钓窑五种颜色的都有,光彩太露,有兔丝纹,红如胭脂,朱砂色的最好;青若葱翠,紫若墨黑的质地相对较差。这三种色纯,没有多变露胎的最好。底部有一两个数字作为标记的是上等品。还有青丝错杂若垂诞的都是上三色烧得不均匀的,并非有意烧成这种颜色,俗称茄红紫、猪肝红、鼻涕等,则是次品。

瓷器的鉴别方法是什么(瓷器的辨别基础篇)(7)

钧窑紫红釉出戟尊

明代瓷器,各种彩色都很精致,清代康、乾两朝仿制及创造的瓷器也很精美,但与明代彩瓷比较,仍有很大的差距。作假者无论怎样挖空心思,也比不上真品。这里将各种彩瓷的特点介绍如下,作为鉴别的参考:

明代瓷器的白底色都略微带有一点青色,釉极厚,瓷器的光犹如一般失去光亮的白玉,光润而且细腻。到了康熙瓷器则有釉色深浅的不同。主要的品类有纯白底色、浆白底色与青花白底色三种。纯白底色的瓷器颜色纯白,比明代瓷器白,比乾隆时的瓷器略黄,其润亮程度与最纯白的象牙差不多,五彩器以这种质地数量最多。浆白底色的瓷器白得像米浆,所以也叫作米汤浆,质地白中略带黄色。

与宋代粉定瓷中的白瓷大体相同,只是不如粉定那样透明细润。纯白瓷器以这种底色的最多。青花瓷器白底色中略带青色,青花瓷器的白底大多是这种颜色。至于仿造的瓷器,白底色多不润亮,而且对着光看都有棕眼,宛如人身上的汗孔,釉的质性也不好。

明代瓷器的绿色绿而艳,和油绿差不多。康熙时期的瓷器,釉透而且光亮颜色与子母绿近似。乾隆时期的瓷器,釉与康熙时期相同,只是绿色的瓷器淡雅而发黄。仿造前代瓷器的绿,釉厚则色黑釉薄则色泽较淡,有的发黄有的发黑,绝不适中。造假的人将新瓷器中凡有硬绿的地方,都用砣磨去光泽,以掩饰它的拙劣,釉一定看起来混而不清明代瓷器的红色,红中略含紫意,如熟透的红枣。到了康熙时期的瓷器,红则鲜艳娇嫩,与正熟的枣子相同。

瓷器的鉴别方法是什么(瓷器的辨别基础篇)(8)

明嘉靖瓜皮绿釉暗划云凤纹尊

到了乾隆时期,红则柔润莹澈如刚熟的枣.总之,红色上均有光亮,是由红色内反射出,犹如天然光亮。而仿造瓷器的红,或发黄或发黑,虽然也有光亮,却是人造的光亮。造出光亮的方法不一,有的将器物烤热,涂上一层川白蜡,有的用油皮砣轻轻磨出一层浮光,或上一层光药,正宗瓷器的光亮是出自釉内,所用材料均是珍贵矿物,是造假者所不能够用来作伪的高价材料。所以他们使用人为的方法来弥补,仔细观察,就能辨出真伪。

瓷器的鉴别方法是什么(瓷器的辨别基础篇)(9)

清康熙款绿釉八宝纹瓷盘

明代瓷器的黄色有的像金珀、有的像松香。像松香的黄色,后世还能仿造,只是不能仿造金珀的黄。康熙时有瓷器的黄像金珀,只是颜色略微有点淡。雍正时又发明了浆黄料釉,与鱼子黄的颜色相同。乾隆瓷器的黄与康熙瓷器相同,造假者用的黄色不纯正,或发绿或发红,釉也是混而不透,与真器差别很大。

瓷器的鉴别方法是什么(瓷器的辨别基础篇)(10)

明弘治黄釉描金双耳罐

瓷器的鉴别方法是什么(瓷器的辨别基础篇)(11)

康熙黄釉凤首提梁壶

明中叶以前的紫色为葡萄紫,明末与清康熙时,变为茄皮紫。然而这种茄皮色略微偏淡,比煮熟的茄皮的紫色又略偏深。这当然不是很绝对的,但都是玻璃釉的。到了雍正时期才有料釉、粉彩的紫色,像是用粉调成并掺了一点紫色。从雍正到乾隆年间,虽偶尔有茄皮紫,其色发黑,釉则薄而混。仿造的茄皮紫,釉薄则色淡,釉厚则混而且不纯正,或发红或发黑,明显是由别的颜色配合成的,比起正宗瓷器的紫色,确有很大差别。

瓷器的鉴别方法是什么(瓷器的辨别基础篇)(12)

清乾隆茄皮紫釉胆瓶

明代瓷器的蓝色类似蓝靛,而釉也不怎么透亮。到了康熙时期,釉光亮而且鲜润,其蓝色也比明代时鲜艳。但康熙瓷器的蓝色前后也不相同,可以分为三个时期:初期的蓝色略发黑中期的蓝色则略带绿色,所以以翠蓝命名:末期的蓝色则又闪红。乾隆瓷器的蓝呈白而发灰色或黄而发黑色。翠蓝色的今天已见不到了。造假的蓝色不纯正,不黑测红,而且色浮而不能深入釉内。明器的蓝深入底色内,康熙瓷器则虽不入底色内也是深入釉中的。嘉庆、道光时期瓷器的蓝及仿造瓷器则半人釉内,如抹于釉上一般,所以颜色均浮而不实。

瓷器的鉴别方法是什么(瓷器的辨别基础篇)(13)

明永乐蓝釉梅瓶

乾隆以前的玻璃釉,虽然都透脱如玻璃,然而多少有些混融。比如金珀、紫晶、子母绿等,虽看上去透脱如玻璃,终究与真玻璃有区别。而作假瓷器无论釉厚薄与否,偶然有像玻璃的,但总是缺少混融气象,与真的差别很大。

瓷器的鉴别方法是什么(瓷器的辨别基础篇)(14)

清景德镇窑祭蓝釉天球瓶

施彩的方法不同,使粉彩呈现出不同的颜色。康、雍时是将粉彩配成后涂在瓷器上,色彩就像在藕粉之内加上红色,然后用水神熟置于釉上一样.只是雍正器比康熙器的釉略微混融。乾隆器的施彩方法是先上一层白粉釉,再用粉红水点在白釉之上,要经两道工序。嘉庆,道光以后是用笔沾红色刷在白粉釉之上,所以颜色浅而发紫。仿造的雍正瓷器,虽做法相同,但原料不同,所以颜色发紫或黑,红釉也略微有点混融。

瓷器的鉴别方法是什么(瓷器的辨别基础篇)(15)

清雍正粉彩蝠桃纹橄榄瓶

雍正瓷器的瓜皮绿,颜色矫嫩像春天的柳叶,秋天的葱花心。乾隆瓷器与雍正瓷器相同,只是颜色稍深。釉都滋润光亮,开片也细,纹理也不发黑。造假的瓷器大多粗而不润,绿近似黑,火光的亮度很强。鱼子黄颜色是用乾黄釉制成,显得滋润,开片纹理也不黑。造假的瓷器色淡而灰,要么发绿要么发青,它的光亮也是火光,并非真的光泽康熙初年的蓝料釉透明如玻璃,颜色近似于深蓝宝石。康熙末年又发明一种磁料蓝釉,颜色像是蓝色加在粉内用油调和而成的,这是堆料款所用的颜色,所以它的釉细而润。如果是造假的瓷器上的玻璃蓝,它的釉薄,色淡,近处看则蓝远处看则是灰而黑,与真品差别明显。而且造假的蓝釉瓷质粗而不实,釉中有空泡,颜色也发黑,不如真品那样鲜润。

瓷器的鉴别方法是什么(瓷器的辨别基础篇)(16)

清乾隆 瓜皮绿釉小碟

豇豆虹这一种颇色,旧器的釉厚而润,仿冒瓷器的薄而粗。旧器釉内有白珠,有点像水珠滴在釉中,但与釉中之色仍不相混合,仿冒瓷器没有这种特征。旧器的绿斑润而细,颜色是由釉中返照出,仿冒瓷器的绿斑或太绿或发黑。从康熙到乾隆,瓷器无论天青、天蓝,釉都肥厚而光润,虽然有变化,但基本上还是相同的,正宗的瓷器的釉像是将藕粉加水冲熟抹在瓷器上的,颜色有深浅的变化,但丰润程度是差不多的。仿冒瓷器的釉混而粗,没有正宗的瓷器那样丰润,更不可能达到鱼胸那样混融。

瓷器的鉴别方法是什么(瓷器的辨别基础篇)(17)

清康熙豇豆红釉太白尊

这些鉴别的经验和方法,只要认真领会,则对于瓷器的真伪鉴定是会有帮助的。不过,瓷器的珍贵处在于精、真,而精美才算是上品,正宗的瓷器不等于都是精品。真面不精算不上珍贵,真而有瑕疵也会影响它的价值。只不过瑕疵的程度不同,有的瓷器有瑕疵就是次品,有的瓷器虽有瑕疵而又不算瑕疵。什么是瑕疵,什么不算是瑕疵,鉴别者对此应该有所了解。

有的瑕疵如缩釉、短釉、黏釉、麻癞对瓷器的价值影响不大缩釉,就是指入窑的时候,火候骤增,导致敛釉露出胎骨。短釉,就是指随意挂釉不到底足,这种蘸釉法的缺陷在于上釉不匀,容易造成短釉。黏釉.就是指釉汁未干时,两个瓷器相并黏连在一起,劈开后,两个瓷器身上就像是黏着片砾一样。麻癩,是指瓷坯人窑时黏有火炭,釉汁稍缩成堆垛,形状似麻癞。这几种情况在宋元名瓷器中经常看到,这几种瑕疵成了鉴定作品产生年代的证据,所以这些虽是瑕疵却不算缺陷。

瓷器的鉴别方法是什么(瓷器的辨别基础篇)(18)

宋代钧窑钧瓷月白釉红斑香炉

有小瑕疵但掩盖不了瓷器的精美,这种情沉况有:窑缝、冷纹、惊纹、爪纹。窑缝,是指坯质疏松,火力又太猛,土浆微裂出现了短缝。冷纹,是指瓷器快要出窑时,风力侵人,一丝细微裂纹,但没穿透到另一面。惊纹,是指瓷质极薄,偶然的碰撞,内裂微痕,表面却无伤损。爪纹,是指瓷器有裂痕,如爪的形状,可能是沸水注入,或窑风所侵造成的。这几种情况都是疵类中很微小的,没有根本影响。

瓷器的鉴别方法是什么(瓷器的辨别基础篇)(19)

定窑白釉刻花花卉纹梅瓶

瑕疵中真正算得上问题的有:串烟、伤釉、崩釉、暴釉,冲口、毛边、磕碰。串烟,指烧瓷的时候为浓烟薰翳,有的类似泼墨的形状,有的像水果成熟的形状。这要根据它的浓淡来定优劣。伤釉,指瓷器用了很久后,因为磨损,出现毛发般的细纹,色泽显得枯黯。崩釉,指硬彩因为年代太久而崩裂,彩色剥落,坠粉残红。暴釉,指釉质凸起,形状像水泡。这是制作时手法不匀,而火力又太猛所造成。这种情况,要根据它的位置、多寡来评估它对瓷器价值的影响。冲口,是指器皿之口,因触动或震动,造成口际微裂成直缝形。毛边、磕碰都是指瓷器口边有细微伤损,伤损处很小而扪处略有棱者称毛边;伤损处较多而胎骨有一点缺损,但边际尚未露棱的称磕碰。这一类瓷器,要根据毛病的大小来确定其价值。

瓷器的鉴别方法是什么(瓷器的辨别基础篇)(20)

明洪武青花缠枝花卉纹碗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