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皇帝为何不杀李世民(常州有一地方曾出过十五位皇帝)

万绥,常州 市新北区孟河镇 万绥村, 齐梁故里,因出了齐梁两朝共15位帝王故有"齐梁故里"之称,历史上还有"兰陵古墟"之称。

公元七世纪,李世民扫平四方,登上皇帝宝座。此时,他惊讶地发现常州西北有一镇名“万岁”,居然连出南朝齐、梁两朝皇帝。为使唐帝国千秋永固,他特请风水高手出招。最后议决,用一巨印镇盖,以杀灭皇气。之后,位于今孟河镇境内的万岁集镇被强行改名“万绥”,即绥靖、镇压之意。

历史上皇帝为何不杀李世民(常州有一地方曾出过十五位皇帝)(1)

梁武帝画像

万绥集镇表面看似极普通,可当翻开沉重的史页,便会惊讶的发现,这里竟是公元五至六世纪,统治中国南部半壁江山达78年的南朝齐、梁两代共11位皇帝的祖居穴、桑梓里、发源地。一个小镇诞生了两朝皇帝,这在中国史河可谓独一无二。万绥镇原本就被命名为“万岁 镇”,只是改朝换代后被强改成谐音,是史学家与世人公认的“齐梁故里”,其价值无可估量。而今的万绥古镇,仍保留着一批齐梁时的遗迹,部分旧街巷依然轮廓清晰,特别是与齐梁文化密切相关的东岳庙大殿和万绥戏楼这两处常州市文物保护单位经维修后保存完好。

历史上皇帝为何不杀李世民(常州有一地方曾出过十五位皇帝)(2)

齐梁帝王故里丹阳陵墓石刻

西晋太康二年(281),分丹徒县与曲阿县的部分区域置 武进 县,其境域大致为今常州市区西北部和丹阳市东北部,县城便建在今万绥一带。不久爆发永嘉之乱,随之北方出现五胡十六国的混乱局面,黄河流域的汉士族纷纷南迁,占地聚居。此时,淮阴令萧整便带着兰陵县(今山东枣庄东南)的族人,避难至武进县的东城里一带,后在此及附近世代定居。东城里的具体位置,一说在万绥,另说在今丹阳境内。317年,东晋元帝宣布可在江南地区建立侨郡、县,保持北方原郡、县名。318年,侨置兰陵郡、兰陵县于武进县境,兰陵郡领兰陵县(郡、县皆无实土)。后为区分,也曾改名南兰陵郡、南兰陵县。在此生活了一百多年后,萧家成为武进的旺族,并诞生了齐朝和梁朝的开国皇帝齐高帝 萧道成 与梁武帝 萧衍 。梁武帝登基的502年,将武进县改名兰陵县,以示不忘祖籍地。620年,在原兰陵县地复置武进县。674年,武进县并入晋陵县。686年,划晋陵西36乡置武进县,但县治在今常州老城。至于原武进县故城,则直至五代后唐同光年间(923—925)才毁废。

历史上皇帝为何不杀李世民(常州有一地方曾出过十五位皇帝)(3)

万绥齐梁文化石雕

南北朝时的南朝,被史学界公认为当时华夏文化的中心。自 刘裕 420年取代东晋王朝到589年隋朝统一中国,经历了宋(420—479)、齐(479—502)、梁(502—557)、陈(557—589)等四个朝代。武进(南兰陵)籍的萧道成是宋朝握有重兵的将军,时宋朝诸王内讧,萧道成受命一讨平之。后宋废帝暴虐无道,被禁军所杀。萧道成立顺帝刘准,自己则授相国,封齐王。479年四月,顺帝逊位,高帝萧道成建齐朝。他生活节俭,拒用奢侈物品,惜在位仅四年便去世,终年56岁。此后武帝萧赜、郁林王萧昭业、海陵王萧昭文、明帝萧鸾、东昏侯萧宝卷、和帝萧宝融先后在位,共七位皇帝。

历史上皇帝为何不杀李世民(常州有一地方曾出过十五位皇帝)(4)

万绥齐梁文化石雕

在中国史学中,梁武帝有着重要的研究价值。不仅在于他是我国只次于清康熙帝、清乾隆帝、汉武帝,在位时间第四长的皇帝,更因他是位喜文学、兴佛学的文化皇帝。萧衍生于464年,是萧道成的异支族侄。他在南齐与北魏对峙中屡立战功,后任雍州刺史,镇守襄阳。500年,他乘南齐宗室骨肉相残,起兵襄阳,拥立萧宝融为帝,次年攻入建康(今南京)。502年,萧宝融禅位,他建国“梁”,此后当了48年皇帝。他勤于政务,日理万机,同时重视儒学,设国子监。生活上提倡节俭,平日吃素,每天只吃一餐。由于他的精心治理,不到十年,境内安定,府库充盈,文化昌盛,是魏晋以来200余年最好的时期。他本是诗人,在其倡导下,梁朝文风大盛。但晚年他由开明向昏庸转化,崇信佛教,四次舍身同泰寺,大臣们共花四亿钱才赎回这位“菩萨皇帝”,造成国库渐空。最致命的则是收纳魏降将侯景,引发了四年的“侯景之乱”。549年,侯景军攻入建康包围皇宫台城,86岁的萧衍竟被活活饿死。逝后谥号“武皇帝”。此后简文帝萧纲、元帝萧绎、敬帝萧方智先后在位,共四位皇帝。

历史上皇帝为何不杀李世民(常州有一地方曾出过十五位皇帝)(5)

万绥戏楼 曾经的辉煌

自东汉末年至唐代初年的近五百年,由于战乱频繁,国家分裂,中华文化发展缓慢。但相对而言,南朝齐、梁时期却一度兴盛,使中华文明得到了延续与弘扬。主要原因除了梁武帝在位近五十年,使南朝地区获得了相对而长的和平时期,人民得到较长的休养生息,文化的发展也有了厚实的物质基础。而更重要的是,梁武帝本人就是位著名学者和文士,在他提倡与支持,尤其文学得到了复兴。梁武帝被誉为“诗人皇帝”,他也确实是“开一代诗风”。他的名作《河中之水歌》:“河东之水向东流,洛阳女儿名莫愁。……”至今流传不息,深入人心。他的家族可谓是个文学集团,除奇才“昭明太子”萧统外,梁简文帝、梁元帝都是著名诗人。尽管他们倡导的“宫体诗”以其内容的轻靡,情思的放荡,被认为有消极影响,但作为一种新的尝试与探索,有着其积极意义。此外,齐高帝之孙萧子显撰写了被列入正史二十四之一的《南齐书》。而最令后人震惊的,则是南朝齐梁时期耸起了两座中国文学史上的丰碑,而这些都与常州密切相关。

在萧家皇室中,千余年来最享盛誉的当推梁武帝的儿子——昭明太子萧统。只因他选编了中国辑录最早,在当时规模体量最大的诗文总集《昭明文选》,在我国文学史上具有开创意义。它选录了自先秦至梁代作者130余人的赋、诗、诏、表、书信等700多篇各种体裁的文章,共30卷,为后人研究梁以前七、八百年的文学保存了重要史料。而比梁武帝约小一岁的布衣刘勰则开创了中国文学批评史的篇章。《南史》记载,刘勰为东莞莒人。南宋咸淳年间的《毗陵志》载:“ 晋陵境内尚有南兰陵、南东莞等侨郡,及莒、东莞、姑幕等县。”1988年版《武进县志》11页载:“323年,在晋陵境内侨置南东莞郡和莒、东莞、姑幕三县。”这儿的“侨人”,包括时从今山东东莞郡莒县逃来江南的刘勰先祖。在刘勰约公元465年出生时,其祖上数代人已在常州这块土地生活了近一百五十年。由于家贫,20岁时刘勰离开家乡,拜南京定林寺住持为师。十年中,他利用定林寺丰富的藏书,潜心攻读,尤其沉醉文学。约在三十岁,他选定了走文学批评的道路。经约七年的奋斗,体大思精、弥纶群言的《文心雕龙》诞生了。在这部著作中,刘勰对有史以来的各种文学及主要作家、作品进行了详尽的分析、评价,对文学创作的规律、文学发展的历史、文学批评的标准,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和阐发,使之成为中国文学史上空前绝后的理论巨著,刘勰也被公认为中国文学批评的鼻祖。(若愚)

南北朝齐梁(常州籍)皇帝十五人

齐高帝 萧道成 479~482年

齐武帝 萧赜 483~493年

齐景帝 萧昭业 494年

齐恭王 萧昭文 494年

齐明帝 萧鸾 494~498年

东昏侯 萧宝卷 499~501年

齐和帝 萧宝融 501~502年

梁武帝 萧衍 502~548年

临贺王 萧正德 548~549年

简文帝 萧纲 550~551年

豫章王 萧栋 551年

武陵王 萧纪 552年

梁元帝 萧绎 552~555年

建安公 萧渊明 555年

梁敬帝 萧方智 555~557年

萧承之(?~447年)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