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自三国演义的36计(名著通览14三十六计)

《三十六计》一书,迄今为止尚无准确的考证,可以断定其产生的年代,今天小编就来说说关于出自三国演义的36计?下面更多详细答案一起来看看吧!

出自三国演义的36计(名著通览14三十六计)

出自三国演义的36计

《三十六计》一书,迄今为止尚无准确的考证,可以断定其产生的年代。

至于说作者方面,更是杳无线索,难具结论,这些都无形之中给该书的存在,渲染上了一层神秘色彩,愈发显现出它在中国兵学著作史上的独特魅力。

“三十六计”一语,始见于《南齐书·王敬则传》,其谓“檀公三十六策,走是上计。”文中的檀公,据推测应为南朝时宋之名臣檀道济,此公乃身经百战之辈,功绩十分矫人,且善用计,多有妙算。所言“三十六策”,似是誉其计谋特多的意思,概并非实有所指;不过,作为一种称数上的具体化,“三十六计”称名的雏型,恐怕不会太晚过于这个时期。后来,有的刊本将此书标注为明代佚名之作,看来是有较为合理的脉络可供依循。因此,我们进一步推断,可能在唐宋时代,逐渐完成了“三十六计”的充实与定位过程,至迟在明代已经与我们今日所见的样子相差无几。总之,“三十六计”应该是在历史上长期流传,并屡经整理而保存至今的一份凝聚着中国古代兵家深奥智慧结晶的作品。

“三十六计”本身的定名,也是颇具意味,深刻反映出几千年来中国传统的易经文化对兵学思想发展的厚重影响。《易经》是一部举世公认的,蕴含着丰富的哲理观念和朴素的辩证思想的卜筮之书,既具庄严态势,又不乏神秘色调,历来被奉为中国文化乃至东方文化的至尊元典。其中以阴阳对立作为宇宙万物的基本结构形式的观点,是贯穿了易学发生、发展历程的根本性认识。“三十六计”即借助太阴六六之数,并暗合六十四卦中阴卦三十有六的成数,将一部充满玄机秘理的兵学著作融进了历史的长河。

与许多古代兵学理论著作极为不同的是,《三十六计》并没有太多篇幅理论性文字的阐述,而仅在开篇的“总说”中以寥寥数语,聊作大旨概括,接着便叙述各个具体的计法,给人以直捷便当的感觉。每个计法则大都以众所周知的成语、熟语来给定名称,在简短的解语之后,每每再附以《易经》中的语辞作为经典诠释,这便构成了《易经》对此书具有重要影响的又一个特点。三十六计几经附会而具体化之后,作为一套合计,并不是三十六个计谋成批的随意性拼凑。相对而言,它的编排包含着一定的系统性与逻辑性。整套计法共分六类,即胜战计、敌战计、攻战计、混战计、并战计、败战计。

以胜战计作为首选,展示了该书兵战指导思想以制胜为主体的积极性倾向;专门列出败战计一项,则强调了客观形势的复杂性、严峻性,重视在兵战过程中发现和设计,暂处劣势者及时调整应战策略,把握取胜机会的途径,反映了比较系统的强弱转换、优劣互渐的辩证思想。除首尾两类计法所面临的对决形势判然分明外,中间四类计法则针对复杂多变的客观条件进行了全方位、多角度的探讨研究,不论是在旗鼓相当的情势下,抑或是强弱有别暂处一端;不论是防敌抗御,还是对付友军,都分别设计了各种特殊态势下权宜顺势、相机巧施的制胜计谋,对于刚柔、攻防、奇正、虚实、主客方面关系对立转换规律的认识和利用,表现出丰富的经验性与周密的计划性,创造出大量合理而切中实际的对战命题,确立了一批保障制胜行动的指导原则,以其相应的一系列极富操作性的多样化手段,为我国古代兵谋文化宝库奉献了形态丰饶的内容。

全文及大意

总说

六六三十六,

数中有术,术中有数。

阴阳燮理,机在其空。

机不可设,设则不中。

第一套胜战计

1.瞒天过海

备周则意怠,常见则不疑。

阴在阳之内,不在阳之外。

太阳,太阴。

【大意】

人们都有熟视无睹、见常如习的心理,在斗智阶段,这是很值得加以利用的心理盲点,关键是掌握好运用的时机,尽可能在公开性场合使用带有欺骗性的手段,真正令对手麻痹,再出奇不意一举实现自己的预谋。

2.围魏救赵

共敌不如分敌; 敌阳不如敌阴。

【大意】

此计出典战国时期齐魏两国的桂陵之战。有灵活调动对手,再根据情况 后发制人的意思,用计者必须明白如何避实就虚,攻敌所必救,通过对客观 条件的主动性的转换,置对手于不利的形势之中,然后集中自己的优势力量, 对其要害予以致命的一击。

3.借刀杀人

敌已明,友未定,引友杀敌,不自出力,以《损》推演。

【大意】

此计妙在一个“借”字。以敌方阵营实力的损失,作为自身利益的收获,实现这一点的前提在于对“刀”的判断力要十分敏锐。所谓“刀”即敌方内部可供充分利用的矛盾,只有发现好“刀”之所在,才能有效完成“借”的设想,继而达到“杀人”利己的目的。

4.以逸待劳

困敌之势,不以战;损刚益柔。

【大意】

“劳”与“逸”是两种截然对立的临战状态,自古兵家皆于此深致其心,因为两种状态对于双方战斗力的影响,实在是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善用兵者多善于利用间接手段,陷敌于疲惫状态,削弱其实力,为自己创造“逸”机,战而胜之。

5.趁火打劫

敌之害大,就势取利。

刚决柔也。

【大意】

敌方遭遇劫祸,乘其危乱,谋取利益,何乐而不为?但必须首先清楚敌方所遇之“火”究竟烧到何种程度,只有当其自顾不暇的时候,才能主动出击;否则贸然发动进攻,非但不能获利,反而会招惹上自投罗网的致命危险。

6.声东击西

乱志乱萃,不虞,坤上兑下之象。

利其不自主而取之。

【大意】

显示给对手的攻击方向与实际所选择的攻击方向并不一致,令其卒不及防,难于招架。与第一计类似,注意给对手制造错觉,导致判断上的严重失误,而且更强调在对决过程中谋断的飘忽不定,让对手疲于防范,乃至防不胜防。

第二套敌战计

7.无中生有

诳也,非诳也,实其所诳也。

少阴,太阴,太阳。

【大意】

同样是在心理错觉上做文章,此计则将虚实变幻演绎至出神入化的境地。归根到底本来就没有的,却总令敌方感觉确有所存在,其中奥妙就在于适当的时候能够化无为有,等敌方明白确实没有之际,已经无法挽回局面。

8.暗渡陈仓

示之以动,利其静而有主,益动而巽。

【大意】

典出楚汉相争时期刘邦开始战略反攻,韩信率军夺取关中一役,全称为“明修栈道,暗渡陈仓”。“暗渡”奏显奇功的背后是“明修”佯动的有效牵制,通过采取反常性的迂回进攻,来改变双方攻防对比,是得益于出其不意的指导思想。

9.隔岸观火

阳乖序乱,阴以待逆。

暴戾恣睢,其势自毙。

顺以动豫,豫以顺动。

【大意】

与“趁火打劫”不同,此计强调冷静观察,大凡敌方阵营发生混乱时,己方总是有利可图的,但在一定条件下,与其通过进攻受益,反倒不如坐享其成来得更为有利和流畅。当敌方遭遇的“火”势足以将自相倾轧的双方击跨时,便毫无必要一定要去引“火”烧身。

10.笑里藏刀

信而安之,阴以图之,

备而后动,勿使有变。

刚中柔外也。

【大意】

表面上温和柔善,实际却暗藏杀机。通过开诚示好,使敌方放松警惕,疏于戒备,反过来加紧筹划,创造胜机。由于此计具有极强的隐蔽性和欺骗性,中国古代弄权者中有不少热衷此道,至使许多无辜者惨遭“刀”劫,足令后人为戒。

11.李代桃僵

势必有损,损阴以益阳。

【大意】

语出《乐府诗集·相和歌辞·鸡鸣》,意思是对付虫噬,用李树代替桃树,令后者得以生存,引申为以局部的损失,保证全局的获益。当敌我力量对比产生倾斜,战局发展对我方不利时,必须果断地用较小的牺牲,使有生力量得以保存,积蓄力量,再寻胜机。

12.顺手牵羊

微隙在所必乘;微利在所必得。

少阴,少阳。

【大意】

要善于创造和捕捉细微的机会,从敌方手中获取收益。在与全局斗争策略相吻合的情况下,虽是微利,亦应顺势而取。当量的积累达到一定程度之后,自然会对整个局势产生实质性的影响,从而也完全有可能靠积累局部的胜利来创造全局的胜势。

第三套攻战计

13.打草惊蛇

疑以叩实,察而后动;

复者,阴之媒也。

【大意】

典出唐人笔记《酋阳杂俎》。此处用意是通过试探性的佯动,促使敌方产生明显的反应,从而了解到他们的真实意图与布置,为下一步行动创造良机。此计成功与否需要熟悉和掌握“惊蛇”的门径与技巧,务求真正达到引蛇出洞的目的。

14.借尸还魂

有用者,不可借;不能用者,求借。借不能用者而用之,匪我求蒙童,蒙童求我。

【大意】

本是毫无价值的东西,经过一番改头换面,借助另一种形式包装之后,重新出现。启示人们应该善于利用那些貌似无用的东西,为其创造有利条件,经过认真斟酌的借用,制造“还魂”奇效,化腐为神,增加自身获胜的可能性。

15.调虎离山

待天以困之,用人以诱之。

往蹇来返。

【大意】

山是虎的势力范围所在,这里包含有一定的地利因素。古时人在山中遇虎可谓是凶险之极,捕虎更属难为之事,所以只有诱使虎离开所熟悉的地方,才易于制服。一般说来,当敌万占据有利形势时,必须想办法使其自动放弃优势,陷入被动不利之中,才会改变双方形势对比。

16.欲擒故纵

逼则反兵;

走则减势,紧随勿追。

累其气力,消其斗志,散而后擒,兵不血刃。

需,有孚,光。

【大意】

兵法有云“穷冠勿追”,就是提醒人们一旦将敌人逼得只能作困兽之斗时,可能也要付出本不必有的代价。所以在已经掌握全局主动大权的情况下,尽量采取消耗、瓦解的方式打击敌人,避免自身无谓的损失,最终迎来毕其功于一役的胜机。

17.抛砖引玉

类以诱之,击蒙也。

【大意】

善以小利作为诱饵,导致敌方上当受骗,为我方提供更大的渔利机会。

“抛砖”的意图是不言而喻的,而“抛”的力度与技巧决定着所“引”而出的结果是否能够如其预想,否则不仅也有可能未见美玉,反失其砖,更落败局。

18.擒贼擒王

摧其坚,夺其魁。

以解其体。

龙战于野,其道穷也。

【大意】

语出杜甫诗《前出塞》,意思是制胜对手首先要考虑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关键性问题,最好能够率先对敌方的有生力量或重要的指挥人员造成致命的打击,以此动摇敌方的斗志,打乱其部署。这就需要培养对对方之“王”的判断和制驭能力,一旦“擒王”成功,便会迅速获得斗争的主动权与控制权。

第四套混战计

19.釜底抽薪

不敌其力,而消其势,

兑下乾上之象。

【大意】

不是从正面与强大的敌人进行交锋,而想方设法依靠其它侧面途径,极其有效地削弱敌人的实力,改变彼此力量的对比。可见面对强敌,如果认真研究,找到其要害所在,避实就虚施以攻击,同样可以用弱克刚,大获成功。

20.混水摸鱼

乘其阴乱,利其弱而无主。

随,以向晦入宴息。

【大意】

此计最体现混战计之精髓。所谓“混”,不外乎局面动荡,胜负未判,各种因素正处在激烈而迅速的变化之中,为用计者提供了充分的施展计谋的空间背景。使之既可乘敌之乱,夺取胜机;亦可制造乱局,脱颖而出。

21.金蝉脱壳

存其形,定其势,友不疑,乱不动,巽而止,蛊。

【大意】

“金蝉脱壳”本是生物界的一种自然现象,比喻在与敌对垒时,不动声色,极为隐蔽地完成分兵它处的行动,而令敌方毫无察觉。这是在较为不利的形势下,化险为夷的重要手段。

22.关门捉贼

小敌困之。

剥,不利有攸往。

【大意】

与“欲擒故纵”相反,对于小股零弱的敌人,要围而歼之,以免后患。

当然,这样做的前提条件是保证“关门”的成功,形成对敌力量的整体优势,否则的话还是以“穷寇勿追”为好,以避免过分的损伤。

23.远交近攻

形禁势格,利从近取;

害以远隔。

上火下泽。

【大意】

最早为战国时期秦对各诸侯国采取的军事与外交手段。在一定范围内,面对多个对手,需要审时度势,周密考虑各方面的因素,明确不同阶段的主要对手,采取联合与分化的灵活策略,逐渐将对手各个击破,不断强化自身的实力。

24.假途伐虢

两大之间,敌胁以从,我假以势。

困,有言不信。

【大意】

典出《左传·僖公二年》,当时的晋国乘讨伐虢国之机,借道虞国,连同后者一并吞灭。可见问题出在“假道”上面。大体来说,“假道”一方有恃无恐,至于被“假”一方则自有苦衷,而且最可叹的一点恰恰在于后者的心存侥幸,过于看重前者给予的信誉保证。

第五套并战计

25.偷梁换柱

频更其阵,抽其劲旅,待其自败,而后乘之。曳其轮也。

【大意】

古代战阵中有“天衡”首尾相对,犹如大梁;又有“地轴”贯穿中央,恰似支柱。本计是指通过把对手居于“梁”、“柱”位置的主力进行频繁的变更,以求达到“偷”、“换”的目的,俟其虚弱不振,一举将对手彻底控制。

26.指桑骂槐

大凌小者,警以诱之。

刚中而应,行险而顺。

【大意】

此计是三十六计中比较少有的侧重军事管理方面的一项计策。它为施计者设计了一种富有很强暗示作用和迂回特点的整肃法纪、治兵树威的方法。

而此计后来则更多地被运用到处理复杂多变的人际关系的活动之中显示出它的奇特作用。

27.假痴不癫

宁伪作不知不为;

不伪作假知妄为。

静不露机。

云雷屯也。

【大意】

表面上糊里糊涂,心底却非常清楚,实际是心理战的应用。疯疯傻傻是装给旁人看的,信则有,不信也罢。总之,施计者巴不得众人都会信以为真,而能够蒙混过关暗自经营,伺机改变不利地位。既然都是装出来的,便也就无奇不有,不足为怪了。

28.上屋抽梯

假之以便,唆之使前,断其援应,陷之死地。

遇毒,位不当也。

【大意】

挖好了陷阱让敌人来跳,原因就在于对方被所示惠的诱饵所迷惑,勾起贪性,自以为有利可图,便贸然前来,不想做个瓮中之鳖,令其在无所戒备的情况下突遭致命打击,足见置梯之功的妙处。

29.树上开花

借局布势,力小势大。

鸿渐于陆,其羽可用为仪也。

【大意】

在本身力量比较有限时,利用已经形成的有利条件,虚张态势,大造声威,令对手真假莫辨,不敢轻举妄动,自然而然对其形成一种镇慑的作用,进而寻觅强己胜敌的宝贵机会。

30.反客为主

乘隙插足,扼其主机,渐之进也。

【大意】

即要积极进取争势,努力把握机会,逐渐从较为不利的一方转化到较为有利的一方来,从较为受制被动的一方转化到主动制敌的一方,因势而为,随机应变,从而令主客易位。

第六套败战计

31.美人计

兵强者,攻其将;

将智者,伐其情。

将弱兵颓,其势自萎。

利用御寇,顺相保也。

【大意】

声色可以成为进攻敌人的致命武器,古今皆然。中国历史上因贪图美色声娱而致误国败身者,也确乎太多。此计之被列入败战计中,是因为大多为陷于劣势一方所施为,而且屡有得手,这就不难想见人性里的弱点是何等的顽固,传统社会中制度上的弊端是何等的严重。

32.空城计

虚者虚之,疑中生疑;

刚柔之际,奇而复奇。

【大意】

在中国历史上曾有过数次表演“空城计”的例子,其中流传最广者当属诸葛亮所为。其实,这应该说是没有办法的办法,作为心理战的独门法宝,自有其令人称羡之处。可是战争决胜最终依靠的还是各自的实力,“空城计”运用得再妙再神,只不过缓解一时燃眉之急罢了,况且用得过频,危险系数自然会高起来。

33.反间计

疑中之疑。

比之自内,不自失也。

【大意】

此计用现在的话来说,可用间谍战一言以概,更有所谓“谍报学”深研此门。我国兵家历来重视用间之术,具体到“反间”,则是用间过程中最为活跃、最为激烈的一项。运用得好,可以迅速收到离间敌方阵营,致其猜疑倾轧的神特功效。

34.苦肉计

人不自害,受害必真;

假真真假,间以得行。

童蒙之吉,须以巽也。

【大意】

通过对己方阵营内人员进行伤害的反常手段,制造某种既成事实,以求迷惑敌方的视听,或是骗取其信任,进而以此为突破口,不断扩大影响,暗中营造可乘之机,达到克敌制胜的目的。

35.连环计

将多兵众,不可以敌,

使其自累,以杀其势。

在师中吉,承天宠也。

【大意】

针对敌方特点,多种计谋联合施展,错落有致,机巧相连,在其内部造成严重分歧,使之产生激剧的冲突,为战而胜之奠定基础。此计特点具有连发性,不求毕其功于一役,而是数计相融,多环相扣,更多地采取蚕食的办法,不断积累既得利益,逐步打乱敌方的经营计划。

36.走为上

全师避敌,左次无咎,未失常也。

【大意】

作为“三十六”的最后一计,并非说它就是所有计谋中最好的一个。此计明显仍属“败战计”范畴,是敌我较量中己方暂处下风时一种自觉的战略上的选择。在不得不有所退让的情形下,撤退绝对不失为明智的选择。而且,有计划的主动性退却,实际便包括了顺势图存,寻求更好战机的积极因素。

名著评点

《三十六计》堪称是我国传统兵家文化百花园中一朵久艳不衰的眩目奇葩,是中国古代智道谋略宝库里一件精美妙绝的作品。在我国几千年来蔚为大观的兵学著作的长廊中间,《三十六计》无疑是兵家谋略中最具实用性、启迪性和指导性者之一,它对谋策智术较高层次的逻辑性演绎,成为中国传统智道文化的发展过程中的一个典型建树。因此说来,它对中国传统文化横断与纵深的影响已经大大超乎军事范畴,而对中国古代的政治价值、文化精神、人生涵养、处世态度都无不构成了深层的熏染和扩散。

首先,从军事谋略的角度来看,《三十六计》是一部以突出强调对战计谋为重点内容的系统之作。

该书“总说”中讲:“数中有术,术中有数”,这可谓是长期以来《三十六计》能够产生深远影响的关键因素,更是历代屡经附会,令之蔚然成书的指导性原则。我们一般认为,“数”是针对客观现象而言,而“术”则是主要反映主观方面作用,两者相辅相成。而“三十六”恰恰比较娴熟地把握了这种丰富而深刻的辩证关系,将之提升到较为系统化,具有较高自觉程度的层次上,灵活多变地把矛盾对立因素的相互转换规律有机的运用在计谋的筹划运作过程中,继而揭示了“机”在临战决断中至关重要的作用,这个命题的核心便成为贯穿整部《三十六计》的最高原则,也体现了对战谋略的精髓所在。

众所周知,战争是人类社会充满暴力色彩、带有明显政治、经济等功利目的的军事活动。不过就战争本身而言,主要集中表现的是手段的运用,在战争领域,最重要的原则就是如何通过各种手段综合的施展,最终迫使对手屈服。诚然,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已经一再表明,决定战争胜败的关键因素,是由战争双方所代表的集团利益的性质所决定的。我们承认“义战必胜”的千古铁律,但这仅是就战争的最终结果而言的,具体到战争中每次对决冲突的实际运作,则战争自身的所涵纳特殊规定性便突显出来。它要求参与战争者必须表现出相应的领导素质与指挥才能。这大概就是为什么中国自兵家鼻祖率先提出“兵者诡道”之说后,整个传统的兵家谋略思想便确立了千古不易的主体脉络,从而合乎逻辑地将“诡道”视为兵谋思想的一个首选性原则,因而才有《三十六计》这样一部堪称是集具体诡道大成之作的问世并大畅其行。使我们有幸从中了解到各种恢诡奇谲、光怪陆离的“机”会,各种稍纵即逝、难于捉摸的“机”会,各种虚实相因、奇正相倚的“机”谋所映衬出多姿多彩的战争景观。

其次,从文化价值角度来看,《三十六计》己经是中国自古以来洋洋大观的智慧谋略文化的一个有机部分,千百年来从政治原则到人生取向,“三十六计”无不深刻地楔入了中国人价值观念的核心。

以与兵谋相关密切的政治权术为例,后者的诡诈程度显然更为圆滑精致,但其十分得益前者却是不争的事实,故而不难理解,中国古代社会政治舞台上之所以能够演出的无数令人瞠目叹奇的悲喜剧,大概其中有不少可归入“三十六计”之中,作为精采绝伦的范本聊供后人欣赏。而且,《三十六计》是以《易经》作为注释的首要依据,仅此一点便反映出十分强烈的政治意图与目的性。无庸讳言,《三十六计》的问世,大大丰富了中国古代政治权术体系的内在精微内涵与神秘特征,并且更不难看出,《三十六计》作为兵家权谋学中的姣姣者与中国古代政治权术相结合,发展得愈圆愈熟的内在契机与相得益彰的实际功效。所以,系统地了解一下《三十六计》,对于把握中国古代政治兴衰成败的脉络不无裨益。同样,对于我们观察社会人际理解中国人智慧观念的逻辑链亦绝对会有更多帮助。

当然,我们也应该看到“三十六计”在不断渗入到人际关系领域之后,对中国人的生存心态也构成了相当程度的消极影响,至少如“败战计”中所设计诸项,在我们生活中,鲜有可取者,但实际却不乏擅为此类者,究其缘由,不可否认“三十六计”作为智慧观念形态化的解释者,其负面影响绝对不容忽视。而且,过分信奉和依赖于计谋化的处世之道,更会导致人们自私、虚伪心态的恶性膨胀,这些都是我们在阅读此书时必须采取批判性态度,引起高度重视的方面。

再者,从军事谋略的整体性特征来看,《三十六计》更多地着重于军事手段“术”的方面的设计,较为局限于具体而微的操作方法,而不是像《孙子兵法》那样具有大家风范的恢宏气度,因此在兵法思想发展的历史地位上远远不及后者。其不计社会伦理价值,过分强调自身利益得失的“道术”倾向,不但很大程度限制了它的逻辑与体系方面更深层次的拓展可能,反而有使兵学思想流入歧途之虞,这也是我们在研究这部书时需要引以为鉴的。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