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大经典儿歌童谣(经典儿歌一字之改引争议)

文丨圳论评论员 谢仕亮

十大经典儿歌童谣(经典儿歌一字之改引争议)(1)

近日,一张截图在朋友圈流传,那首由潘振声作词作曲的著名儿童歌曲《一分钱》被改成了《一元钱》。有人感叹,时光飞逝,过去的“一分钱”成了“一元钱”;也有人质疑,这样改编经典,难道不是恶搞吗?

支持或不反对把经典儿歌“一分钱”改成“一元钱”的人认为,这是一种“与时俱进”。理由是“目前一分钱只存在于记账单位,早已退出流通市场,市面上几乎见不到一分钱的纸币、硬币,现在的孩子都不知道一分钱长啥样,很难理解这首儿歌所描述的内容,将“一分钱”替换成“一元钱”,便于教学,也更容易被新时代的孩子理解。”但在笔者看来,此言差矣。且不说“分”改“元”,是对孩子理解能力的低估,是对现代教育功能的不自信,单是这种“随时而改”的轻率行为便是对经典文化的一种敬畏缺失。

按照“一元钱”的荒谬改编逻辑,聂耳《卖报歌》中的“七个铜板”是否也要改?古典名著中的“铜钱”、“银两”岂不是也“不合时宜”?试想,倘若打着“便于理解”的旗号,就可以无所顾忌地对经典“动刀”,那么,多少经典文化会被消解于无形?

十大经典儿歌童谣(经典儿歌一字之改引争议)(2)

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对待经典儿歌须有正确的唯物史观,儿歌《一分钱》在其创作的年代里,有其特定的时代背景,反映的是那个时期的文化面貌和生活状态。《一分钱》充满童真,极富童趣,其所蕴含的美德价值也早已走出面额,扎进了人们的心里,并塑造了一代又一代人拾金不昧的良善价值观。直接将“一分钱”替换成“一元钱”,不是与时俱进,而是典型的削足适履,是对其年代属性和时代烙印的抹灭和无视,对经典的随性消解,值得警惕。

经典之所以成其经典,自有其经过时间沉淀与洗礼的永恒的价值。庸俗流行、投机取巧的恶搞注定不被认可,总想对经典文化动“歪心思”者,还是早点歇息吧。

十大经典儿歌童谣(经典儿歌一字之改引争议)(3)

经典儿歌一字之改引发争议,其实也触碰到了儿童歌谣断代的现实伤痛,这么多年来,儿歌一直在“啃老本”,有调查显示:如今学校使用的儿童歌谣都是“老掉牙的歌谣”,一些幼儿园的教师表示没有“新的歌谣”可供选择。这中间出现了什么问题,不难思索。除了市场价值生成机制的问题外,很大因素在于当下儿歌创作热情和创新力的匮乏和“掉线”。那种通过改编,对经典儿歌进行轻率解构、调侃乃至恶搞的做法,是没有创新能力可言的,除了吸引眼球,让“老铁”们一笑而过之外,并不能促进儿歌推陈出新。

与时俱进传承经典儿歌的正确打开方式,不是随意消解经典迎合时代,而是不断提高原创能力,走进孩子们的世界,关注他们的喜怒哀乐,创作出更多更贴近生活、贴近实际、贴近孩子,符合时代特点的优秀儿歌,塑造新的经典。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