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体不勤五谷不分是谁说的(五谷不分尚情有可原)

“为什么一定要分清五谷”终于上了热搜,我很诧异也很激动,诧异的是这种跟分数很远的话题会被人重视了,激动的是我总在批评儿子“四体不勤五谷不分” ,现在很多年轻人都是这个样子,真的很心痛。

“四体不勤,五谷不分”出 自 《论语·微子》:“丈人曰:‘四体不勤,五谷不分,孰为夫子?’”

据说这个故事是孔子带着子路出去游学,子路跟随孔子,却远远落在后面,遇到一位老人,用拐杖担着除草的用具。子路问道:“您看见我的老师了吗?”老人说:“四肢不劳动,五谷分不清,他还有什么资格做老师呢?”说完,便把拐杖插在田里去除草。子路便拱着手恭敬地站在一旁。 老人见子路这样便留子路到他家住宿,杀了鸡,做了小米饭给他吃,又叫两个儿子出来见子路。

四体不勤五谷不分是谁说的(五谷不分尚情有可原)(1)

四体:指人的双手双足;五谷:通常指稻、黍、稷、麦、菽。这句成语指不参加劳动,不能辨别五谷。形容脱离生产劳动,缺乏生产知识。

古人认为:四肢不劳动,五谷分不清,是没有资格做老师的。在我的印象里,五谷不分是缺乏基本生活常识,四体不勤是懒惰的表现。你想,若是一个人连每天都在食用的面粉、大米、杂粮都分辨不清楚的话,那是不是一个可笑的事情呢?好好的长着手和脚,却不愿意劳动是不是可悲的事情呢?

可是这种可笑的事在生活中还是有的。不信你可以问问你的孩子,日常吃的米饭、包子、馒头、面包都是什么做的?黍、稷、菽分别是什么?看看有几个孩子能够问答得上来?

不过仔细一想,这种情况也不奇怪,因为现在别说在城市里,即便是很多农村已经根本就看不到农田了。而且现在的孩子根本都不知道农民这个群体,所以他们根本没有机会去认识那些五谷杂粮,即使是每天都离不开喝粥吃饭汉堡包的,也无从知道它们是怎样生产出来的了。

四体不勤五谷不分是谁说的(五谷不分尚情有可原)(2)

"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若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的诗句虽然是儿童时代朗朗上口的诗句,但却显得是那样的抽象和遥远,五谷杂粮和挥汗如雨的劳作场面对城市的孩子们来说,似乎都已经是传说故事里的事情了,而对劳动的尊重和对劳动成果的珍惜意识也在逐渐地淡漠!

所以我们仍然可以把"四体不勤"与"五谷不分"区别地看待。

现在的孩子,从小到大饭来张口衣来伸手,从幼儿园开始到读大学长达十几年的时间里都不能养成劳动的习惯,不要说帮父母分担家务,就连自己的个人卫生问题都无法自理,网络上经常能看到大学生每周甚至每月把脏衣服带回家洗的新闻。孩子都成了家里的皇帝,所以他们不懂粮食什么品种,什么种子,如何生产的都是情理中的事,双手没有一丝烟火气也就这样轻而易举养成了。

有一次在广西某地旅游时遇到一群大学生,看起来个个牛高马大英姿飒爽,让他们扛东西、挑水桶,不是挑着摇来晃去就是说肩膀痛,甚至还不如花甲老人,联想到现在饭圈里的娘炮,怎么能不叫人担忧啊!

在生活里,我们还时常地可以听到对不尊重劳动、不珍惜劳动成果的社会现象的谴责和批评,即使是在物质已经十分丰富的今天,人们依然在提倡节能减排,人们还是崇尚我们祖祖辈辈继承和流传下来的劳动光荣、勤俭节约的美德。无论社会的环境怎样的发展和变迁,这种美德我们什么都不能丢弃,需要世世代代地延续下去。

四体不勤五谷不分是谁说的(五谷不分尚情有可原)(3)

我经常在想:我们这一代人的劳动意识和生产知识除了是在家庭中接受父母的言行和潜移默化的影响中获取之外,在我们的学生时代里还有“学农、学军、学工”等社会实践活动,这些活动能够让我们学习和了解课本之外的许多知识,同时参加一些劳动和训练也增强了我们的体质。

而现在的孩子们则很少有参加这些活动的机会,他们的时间几乎被各种为了提高考试分数的课程补习班所替代了。孩子们鲜有社会实践活动,他们获得书本以外的知识的渠道和机会少之又少。

只有在日常生活中从家庭和父母的言传身教和影响中获取社会的一些基本生活知识。所以,为人父母的我们需要思考的是我们的下一代将从我们这里能得到怎样的影响和思想?这是每一位有责任感的父母必须要认真考虑和重视的问题。

四体不勤也许并不重要,但要让孩子知道劳动的意义和价值不只是洗衣、做饭、打扫卫生,更是务实、做事、操作、实践。劳动的意义,贵在让人用身体丈量物理和心灵的世界。

五谷不分也许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不要让孩子们因此而失去一些宝贵的知识和意识!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