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入门基础知识大汇总(纯干货诗词入门概述)

一、平仄

古代汉语的声调分平、上(shǎng)、去、入四声。“平”指四声中的平声,包括阴平、阳平二声;“仄”指 四声中的仄声,包括上、去、入三声。由于时代的变化,声韵学也发生了一些改变。入声逐渐消失。在普通话四声中,分为阴平、阳平、上声及去声。

诗词入门基础知识大汇总(纯干货诗词入门概述)(1)

二、

韵是诗词格律的基本要素之一。

诗人在诗词中用韵,叫做押韵。

诗词中所谓韵,大致等于汉语拼音中所谓韵母。

凡是同韵的字都可以押韵。

所谓押韵,就是把同韵的两个或更多的字放在同一位置上。

一般总是把韵放在句尾,所以又叫"韵脚"。

押韵只能压一个声的韵,平仄不可以互押(也有个别叶韵的词牌如西江月等)。

律诗只能押平声韵。

时代演变,声韵已经凌乱。

很多音调已经错乱。

为了规范声韵,现代人写诗填词可参照韵书。

最常用的韵书是《平水韵》(写诗用的韵)和《词林正韵》(填词用的韵)。

三、楹联

一副标准的楹联,它最本质的特征是“对仗”。

楹联要求字数相等、词性相对、平仄相拗、句法相同

对仗的具体内容,首先是上下两句平仄必须相反,其次是要求相对的句子句型应该相同,句法结构要一致。

要求词语所属的词类(词性)相一致,如名词对名词,动词对动词,形容词对形容词等;词语的"词汇意义"也要相同。

如同是名词,它们所属的词义范围要相同,如天文、地理、宫室、服饰、器物、动物、植物、人体、行为、动作等同一意义范围内的词方可为对。

对仗的运用有宽有严,因而出现各种不同类型,有工对、邻对、宽对、借对、流水对、扇面对等。

在内容上则有言对、事对、正对、反对等名目。

对联一般是上联仄脚,下联平脚。

对联的八忌是:

一忌合掌二忌重,三忌失对欠平衡。笫四失替应留意,五为乱脚六孤平。第七切忌三平尾,八忌上重下边轻。

一忌合掌

什么叫合掌?合掌就是指一副联中,同比或上、下比同时出现词义相似、相近、雷同,也就是意思重复的词、字。

一副对联,必须上下比的词语异义相配,才算合格。在作联时,有人误解了“词类的对称”,以为只有上下联意思相同才是对仗工整,其实这是犯了“合掌”的毛病。一副对联不论长短,字数总是有限的,若在有限的空间里重复一件事,还有何意义呢?所以,合掌是对联的第一大忌。

二忌重

重是指不规则重字。有规则重字是巧联,而无规则重字是病联。

三忌失对欠平衡

在联语中,结构、词性等应该对应的地方没有对应上,就是失对。失对包括联内节奏点失对、数词失对、叠词失对、词性失对等。

第四失替应留意

失替也是病联的一种。在同一联(上联或下联)的词语中,平仄音节要交替地、有规律地出现才对。

五为乱脚

脚,指对联的上联和下联最后一个字。在创作对联时,必须遵守上联仄声收尾,下联平声收尾(上仄下平)的规律。一副联,联尾两个字(联脚)不论出现双平双仄,还是上平下仄,都叫乱脚。乱脚就如同人穿错了鞋,不管是两脚都穿成了右脚鞋还是左脚鞋,还是左右鞋穿反了,都不会舒服。句脚上仄下平才符合联律。

六孤平

孤平是指在平脚句(下联)里,除句尾的平声字外,全句只有一个平声字。

第七切忌三平尾

三平尾,又叫三平调或三平脚。也是撰联一忌。这个在撰联时很容易被忽视。一副对联,不管是几言的,只要下联最后三个字都是平声,就是犯了三平尾。

八忌上重下边轻

一副对联是由上下两联组成的。如果上联写得气势强盛(重),下联写得气势软弱(轻),就会给人一种头重脚轻、虎头蛇尾的感觉。这就叫上重下轻,上重下轻也是对联的病症之一。

对联八忌基本适用于格律诗。

一字联

墨(对)泉

这是最经典的一字联。

‘墨’字上部为‘黑’字;而‘泉’字上半部分为‘白’字。各属于颜色的一种,且词义相反。

两个字的下半部分别为‘土’和‘水’又都属于五行之一。

二字联

春花(对)秋月

汉赋(对)楚辞

书山(对)学海

红玉(对)丹瑶

三字联

水底月(对)镜中花

孙行者(对)祖冲之

水帘洞(对)花果山

飞鸟尽(对)良弓藏

独角兽(对)比目鱼

四字联

青山不老(对)绿水长流

山清水秀(对)人杰地灵

东南西北(对)春夏秋冬

百花齐放(对)百家争鸣

春回大地(对)福满人间

五字联

爱君希道秦(对)忧国愿年丰

翱翔一万里(对)来去几千年

半浸中华岸(对)旁通异域船

苞蔵成别岛(对)沿浊致清涟

六字联

云无心以出岫(对)鸟倦飞而知还。

岂能尽如人意(对)但求无愧我心。

竹雨松风琴韵(对)茶烟梧月书声。

行止无愧天地(对)褒贬自有春秋。

七字联

既闻山石无假色(对)亦知草木有真香。

卜邻喜近清凉宅(对)与客同参文字禅。

万里秋风吹锦水(对)九重春色醉仙桃。

千秋笔墨惊天地(对)万里云山入画图。

松叶竹叶叶叶翠(对)秋声雁声声声寒。

点灯登阁各攻书(对)移椅倚桐同玩月。

福无双至今朝至(对)祸不单行昨夜行。

八字联

山水有灵亦惊知己(对)性情所得未能忘言。

门有古松庭无乱石(对)秋宜明月春则和风。

金铣玉徽仙藻灵艳(对) 麟宗骥旅丽木离披。

丝竹同清当天合曲(对) 山水齐朗映日生文。

四、律诗

律诗是中国近体诗的一种,因格律要求非常严格而得名。

常见的类型有五律,七律和排律三种。

律诗要求诗句字数整齐划一,每首分别为五言、七言句,简称五律、七律。通常的律诗规定每首8句。超过8句 ,即10句以上的 ,则称排律或长律。通常以8句完篇的律诗,每2句成一联,计四联,习惯上称第一联为破题(首联),第二联为颔联、第三联为颈联、第四联为结句(尾联)。

每首的二、三两联(即颔联、颈联)的上下句习惯是对仗句。排律除首尾两联不对外,中间各联必须上下句对仗。律诗要求全首通押一韵,律诗通常押平声韵;第二、四、六、八句押韵,首句可押可不押。

律诗的格律非常严谨,在句数,字数,押韵,平仄,对仗各方面都有严格规定:

1,每首限定八句:五律规定每句五字,全首共40字;七律规定每句七字,全首共56字。

2,限定用平声韵,而且一韵到底,中间不得换韵。五律以首句不入韵为正例,入韵为变例;七律以首句入韵为正例,不入韵为变例。

3,每句的句式和字的平仄都有规定:讲究粘和对。

4,每首中对仗联可以多到三联、也可以少到一联,这是律诗的重要特点。

汉语虽有四声,但在近体诗中,并不需要象词、曲那样分辨四声,只要粗分成平仄两声即可。要造成声调上的抑扬顿挫,就要交替使用平声和仄声,才不单调。汉语基本上是以两个音节为一个节奏单位的,重音落在后面的音节上。以两个音节为单位让平仄交错,就构成了近体诗的基本句型,称为律句。

五律平起首句押韵

 平平仄仄平(韵)  

 仄仄仄平平(韵)  

 仄仄平平仄  

 平平仄仄平(韵)  

 平平平仄仄  

 仄仄仄平平(韵)  

 仄仄平平仄  

 平平仄仄平(韵)  

 五律平起首句不押韵  

 平平平仄仄  

 仄仄仄平平(韵)  

 仄仄平平仄  

 平平仄仄平(韵)  

 平平平仄仄  

 仄仄仄平平(韵)  

 仄仄平平仄  

 平平仄仄平(韵)  

 五律仄起首句押韵  

 仄仄仄平平(韵)  

 平平仄仄平(韵)  

 平平平仄仄  

 仄仄仄平平(韵)  

 仄仄平平仄  

 平平仄仄平(韵)  

 平平平仄仄  

 仄仄仄平平(韵)  

 五律仄起首句不押韵  

 仄仄平平仄  

 平平仄仄平(韵)  

 平平平仄仄  

 仄仄仄平平(韵)  

 仄仄平平仄  

 平平仄仄平(韵)  

 平平平仄仄  

 仄仄仄平平(韵)  

七律平起首句押韵  

 平平仄仄仄平平(韵)

 仄仄平平仄仄平(韵)  

 仄仄平平平仄仄  

 平平仄仄仄平平(韵)  

 平平仄仄平平仄  

 仄仄平平仄仄平(韵)  

 仄仄平平平仄仄  

 平平仄仄仄平平(韵)  

 七律平起首句不押韵  

 平平仄仄平平仄  

 仄仄平平仄仄平(韵)  

 仄仄平平平仄仄  

 平平仄仄仄平平(韵)  

 平平仄仄平平仄  

 仄仄平平仄仄平(韵)  

 仄仄平平平仄仄  

 平平仄仄仄平平(韵)  

 七律仄起首句押韵  

 仄仄平平仄仄平(韵)  

 平平仄仄仄平平(韵)  

 平平仄仄平平仄  

 仄仄平平仄仄平(韵)  

 仄仄平平平仄仄  

 平平仄仄仄平平(韵)  

 平平仄仄平平仄  

 仄仄平平仄仄平(韵)  

 七律仄起首句不押韵  

 仄仄平平平仄仄  

 平平仄仄仄平平(韵)  

 平平仄仄平平仄  

 仄仄平平仄仄平(韵)  

 仄仄平平平仄仄  

 平平仄仄仄平平(韵)  

 平平仄仄平平仄  

 仄仄平平仄仄平(韵)

除了第一联,其它各联的上句不能押韵,必须以仄声收尾,下句一定要押韵,必须以平声收尾

律诗第一句和第二句的平仄是相反的,这叫“对”。第三句和第四句也是“对”。

律诗第二句和第三句,从头两个字来看,平仄却是相同的,这叫“粘”。

五、绝句

律诗的句法基本适用于绝句。

绝句不要求对仗。绝句也讲究粘对:

五绝平起首句押韵  

平平仄仄平(韵)

 仄仄仄平平(韵)  

 仄仄平平仄  

 平平仄仄平(韵)  

 五绝平起首句不押韵  

 平平平仄仄  

 仄仄仄平平(韵)  

 仄仄平平仄  

 平平仄仄平(韵)  

 五绝仄起首句押韵  

 仄仄仄平平(韵)  

 平平仄仄平(韵)  

 平平平仄仄  

 仄仄仄平平(韵)  

 五绝仄起首句不押韵  

 仄仄平平仄  

 平平仄仄平(韵)  

 平平平仄仄  

 仄仄仄平平(韵)  

七绝平起首句押韵  

 平平仄仄仄平平(韵)  

 仄仄平平仄仄平(韵)  

 仄仄平平平仄仄  

 平平仄仄仄平平(韵)  

 七绝平起首句不押韵  

 平平仄仄平平仄  

 仄仄平平仄仄平(韵)  

 仄仄平平平仄仄  

 平平仄仄仄平平(韵)  

 七绝仄起首句押韵  

 仄仄平平仄仄平(韵)  

 平平仄仄仄平平(韵)  

 平平仄仄平平仄  

 仄仄平平仄仄平(韵)  

 七绝仄起首句不押韵  

 仄仄平平平仄仄  

 平平仄仄仄平平(韵)  

 平平仄仄平平仄  

 仄仄平平仄仄平(韵)  

律诗绝句在写诗的时候有一个口诀

就是“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

也就是说,要检查一首近体诗是否遵循粘对,

一般看其偶数字和最后一字即可。

如果对句不对,叫失对;如果邻句不粘,叫失粘。

失对和失粘都是近体诗的大忌。

相比而言,失对要比失粘严重。

当然,“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在一些特定格式下是不可行的。

即孤平和三平尾(三仄尾)的时候,必须按照原律。

律诗绝句中,五言第三字、七言第五字平仄须按规定不能改变

在五言"平平仄仄平"这个格式中,第一字不能不论,在七言"仄仄平平仄仄平"这个格式 中,第三字不能不论,否则就要犯孤平。在五言"平平仄平仄"这个特定格式中,第一字也不能不论;同理,在七言"仄仄平平仄平仄"这个特定格式中,第三字也不能不论。以上讲的是五言第一字、七言 第三字在一定情况下不能不论。至于五言第三字,七言第五字,在一 般情况下,更是以"论"为原则了。

总之,七言仄脚的句子可以有三个字不论,平脚的句子只能有两 个字不论。五言仄脚的句子可以有两个字不论,平脚的句子只能有一 个字不论。

"二四六分明"这句话也是不全面的。五言第二字"分明"是对的,七言第二四两字"分明"是对的,至于五言第四字、七言第 六字,就不一定"分明"。依特定格式"平平仄平仄"来看,第六字 并不一定"分明"。又如"仄仄平平仄"这个格式也可以换成"仄仄 平仄仄",只须在对句第三字补偿一个平声就是了。七言由此类推。 "二四六分明"的话也不是完全正确的。

六、关于古仄音

一:凡是用b,d,g,j,z,zh五个声母的,并且现在今音中读为二声的,一定是仄音。

二:凡是d,t,l,z,c,s六个声母,跟韵母e拼合时,不管普通话读什么声调,都是古仄音。

三:凡是声母是k或者四个卷舌音zh,ch,sh,t,而韵母是uo的话,它一定是古仄音。

四:凡是声母中,前面几个声母b,p,m,d,t,n,l这七个声母如果跟韵母ie来拼的话,不管 普通话读什么声调,都是古代的仄音,只-有“爹”这个字例外。

五:凡是d,g,h,z这四个声母,如果跟韵母ei来拼的话,无论普通话读什么声调,都是古仄音。

六:凡是声母是f,而韵母是a或o的话,拼出来的是fa或是fo的音,不管普通话读什么声调,它一定是古仄音。

七:凡是韵母是ue的话,差不多都是古仄音,只有三个字例外:嗟、瘸、靴。

八:还有一种字,一个字有语音和读音两种,如果读音是开尾韵(没有韵尾,以元音结束),而它的语音是i或u韵尾,这种字都是古仄音。

七、

词是一种诗的别体,是唐代兴起的一种新的文学样式。到了宋代,经过长期不断的发展,进入到词的全盛时期。词最初称为“曲词”或者“曲子词”,别称有:近体乐府,长短句、曲子、曲词、乐章、琴趣、诗余等,是配合宴乐乐曲而填写的歌诗,词牌是词的调子的名称,不同的词牌在总句数、句数,每句的字数、平仄上都有规定。

每首词都有一个表示音乐性的词调。一般来说,词调并不是词的题目,仅只能把它当作词谱看待。到了宋代,有些词人为了表明词意,常在词调下面另加题目,而词牌与题目用“·”隔开,或者还写上一段小序。各个词调都是“调有定句,句有定字,字有定声”,并且各不相同。

词一般都分两段(叫做上下片或上下阕),极少有不分段或分两阕(片)以上的。一首词有的只分一段,称为单调;有的分两段,称双调;有的分三段或四段,称三叠或四叠。分片是由于乐谱的规定,是因为音乐已经唱完了一遍。片与片之间的关系,在音乐上是暂时休止而非全曲终了。

一般词调的字数和句子的长短都是固定的,有一定的格式(一般上下阕(片)像对联一样相对)。

词中声韵的规定特别严格,用字要分平仄,每个词调的平仄都有所规定,各不相同。

一般按字数将词分为小令、中调和长调三种,58字以内为小令;59到90字为中调;长调91字以上,最长的词达240字。

字声配合更严密。词的字声组织基本上和近体诗相近似,但变化很多,而且有些词调还须分辨四声和阴阳。作词要审音用字,以文字的声调来配合乐谱的声调。在音乐吃紧的地方更须严辨字声,以求协律和美听。

八、词的惯例禁忌

词的对仗不像律绝,

没有必须对仗的要求。

只是前人在某个词牌的一句对仗了,

后人也习惯性的对仗。

词的禁忌也跟律绝相似,

孤平,合掌,三平尾(三仄尾)

九、词牌

词牌,就是词的格式的名称。词的格式和律诗的格式截然不同:律诗只有四种格式,而词则总共有一千多个格式(这些格式称为词谱)。人们不好把它们称为第一式、第二式等等,所以给它们起了一些名字。这些名字就是词牌。在正常情况下,一个格式是一个词牌。但是,由于同一个格式有时有若干个变体,所以几个格式合用一个词牌,有时候,同一个格式而有几个名称,因为各首词的词题不同,所以这种情况下,一般有词题。

关于词牌的来源,大约有下面的三种情况:

⑴本来是乐曲的名称。例如《菩萨蛮》,据说是由于唐代大中初年,女蛮国进贡,她们梳着高髻,戴着金冠,满身璎珞(璎珞是身上佩挂的珠宝),象菩萨。当时教坊因此谱成《菩萨蛮曲》。据说唐宜宗爱唱《菩萨蛮》词,可见是当时风行一时的曲子。《西江月》、《风入松》、《蝶恋花》《钗头凤》等,都是属于这一类的。这些都是来自民间的曲调。

⑵摘取一首词中的几个字作为词牌。例如《忆秦娥》,因为依照这个格式写出的最初一首词开头两句是“箫声咽,秦娥梦断秦楼月”,所以词牌就叫《忆秦娥》,又叫《秦楼月》。《忆江南》本名《望江南》,又名《谢秋娘》但因白居易有一首咏“江南好”的词,最后一句是“能不忆江南”,所以词牌又叫《忆江南》。《如梦令》原名《忆仙姿》,改名《如梦令》,这是因为后唐庄宗所写的《忆仙姿》中有“如梦,如梦,残月落花烟重”等句。《念奴娇》又叫《大江东去》,这是由于苏轼有一首《念奴娇》,第一句是“大江东去”。又叫《酹江月》,因为苏轼这首词最后三个字是“酹江月”。

⑶本来就是词的题目。《踏歌词》咏的是舞蹈,《舞马词》咏的是舞马,《唉乃曲》咏的是泛舟,《渔歌子》咏的是打鱼,《浪淘沙》咏的是浪淘沙,《抛球乐》咏的是抛绣球,《更漏子》咏的是夜。这种情况是最普遍的。凡是词牌下面注明“本意”的,就是说,词牌同时也是词题,不另有题目了。

但是,绝大多数的词都不是用“本意”的,因此,词牌之外还有词题。一般是在词牌下面用较小的字注出词题。在这种情况下,词题和词牌不发生任何关系。一首《浪淘沙》可以完全不讲到浪,也不讲到沙;一首《忆江南》也可以完全不讲到江南。这样,词牌只不过是词谱的何罢了,还有《满江红》《丑奴儿》《卖花声》......。

词有单调、双调、三叠、四叠的分别。 不分段称为“单调”,分段称为“双调”“三叠”“四叠”。又叫“片”或者“阕”。“片”即“遍”,指乐曲奏过一遍。“阕”原是乐终的意思。单调的词往往就是一首小令。它很象一首诗,只不过是长短句罢了。

十一、词派

词基本分为:婉约派、豪放派两大类。婉约派的代表人物:李煜.,晏殊,柳永,秦观,周邦彦,吴文英,李清照,纳兰性德,晏几道,姜夔等。豪放派的代表人物:苏轼,辛弃疾,岳飞,陈亮,陆游等。(现有雅、俗词之分)明代徐师把词的形式概括为:“调有定格,句有定数,字有定声。”婉约派的风格特点:婉约,婉转含蓄之意。婉约词派的特点,主要是内容侧重儿女情长。结构深细缜密,重视音律谐婉,语言圆润,清新绮丽,具有一种柔婉之美,内容比较狭窄。豪放派的风格特点:气魄大而无所拘束之意。豪放派的特点是题材广阔。它不仅描写花间月下,男欢女爱,而且更喜摄取军情国事那样的重大题材入词,使词能像诗文一样地反映生活。它境界宏大、气势恢弘、不拘格律、崇尚直率,而不以含蓄婉曲为能事。

豪放婉约没有特别明确的界限,很多词人体兼豪婉。

十二、词的术语

【词】:起于五代与唐,流行于宋的一种文学体裁。

【曲子词】:唐与五代时词被称为曲子词。

【雅词】:宋以后词调由俚俗转为要求雅正,称为雅词。

【艳词】:相对于雅词而言。【侧艳词】:即艳词。

【近体乐府】:“近体乐府”是北宋人给词的定名,

【寓声乐府】:自创新曲,而寓其声于旧调。

【大词】:宋人以慢曲为大词。

【小词】:宋人以令、引、近为小词。

【南词】:北方人称词为南词,以区别于北词(曲)。

【南乐】:元人也称词为南乐。

【长短句】:在宋代以后,可以说长短句是词的别名,但是在北宋时期,长短句却是词的本名;在唐代,长短句还是一个诗体名词。

【诗余】:南宋初,有人编诗集,把词作附在后面,加上一个类目,就称为“诗余”

【琴趣】:后人以“琴趣”为词的别名

【叶】:凡词谱中注有叶字者,即与上句所押之韵,同属一部,而不变换他韵(关于是否一部,请检用词韵)。

【韵】:凡词谱中注有韵字者,即每阕词中,起首押韵之处。

【句】:凡词谱中注有句字者,即不押韵之句。

【豆】:凡词谱中注有豆字者,即一个字为句的顿逗处,通常又叫一字豆。又称“读”(仍读作“豆”)。

【换】:凡词谱中注有换平者,必其上句皆押仄韵,至此则换平韵。或上句皆押平韵,至此另换一平韵,亦称换平。凡词谱中注有换仄者,必其上句皆押平韵,至此则换仄韵。或上句皆押平韵,至此另换一平韵,亦称换仄,既换平韵之后之后,又换仄韵。与上文之仄韵不同一部者,谓之“三换仄”。同属一部者,称为“叶仄”。既换仄韵之后之后,又换平韵者,亦同此例。

【叠】:叠字的意义是重复。故词家一般都以一首词的下片为叠。

注:凡词谱中注有叠字者,有四处区别:一,叠句,如《如梦令》,如梦如梦。二,叠字,如《忆秦娥》后前后第三句起三字皆叠用第二句之尾三字。三,倒叠字,如《调笑令》,下片起首例叠上片最末二字,且二字倒转。四,叠韵,如《长相思》,起二句,君泪盈,妾泪盈,二句韵同。

【阕】:一首词称为一阕,这是词所特有的单位名词。

【变】:每一支歌曲,从头到尾演奏一次,接下去便另奏一曲,这叫做一变。

【遍】:“变”字用到唐代,简化了一下,借用“徧”字,或作“遍”字。词的上下可称为上下遍,或上下片,或上下段。

【徧】:即遍。

【片】:在南宋,遍字又省作“片”字。词一般分上下两阕,上阕叫上片,下阕叫下片。

【段】:与片、遍同义。

【拍】:韩愈给拍板下定义,称之为乐句。

【么】:一首词的下遍。

【结拍】:词的结尾处,谓之结拍。但结拍井非结句。

【歇拍】:即结拍

【换头】:词从单遍发展为两遍,凡是下遍开始处的句式与上遍开始处不同的,这叫做换头。

【过腔】、【过】、【过片】、【过变】、【过处】、【过拍】:皆为换头,只是名字不同。

【重头】:一首令词,上下叠句法完全相同的,称为“重头”,“重头”只有小令才有。

【双曳头】:三叠以上的词,第二叠与第一叠句式、平厌完全相同,形式上

好似第三叠的双头,故名之曰双曳头。

【转调】:一个曲子,原来属于某一宫调,音乐家把它翻入另一个宫调,节奏既变,歌词亦变,便出现带“转调”二字的词调名。

【双调】:元明以来,一般人常把两叠的词称为“双调”。

【促拍】:所谓“促拍”,就是乐曲节奏的改变,不过从歌词的字句之间是看不出来的。

【偷声】:一首词的曲调虽有定格,但在歌唱之时,还可以对音节韵度,略有增减,减叫做偷声,与移宫转调有关。

【减字】:即偷声。

【添字】:一首词的曲调虽有定格,但在歌唱之时,还可以对音节的韵度,略有增减,增叫做添字,与移宫转调有关。

【摊破】:即添字。

【大拍】:宋人以音繁词多的曲调为大拍。

【近拍】:以旧曲翻成新调,亦可以称为近拍。

【近】:即近拍。

【令】:唐代人称小曲为小令。

【慢】:歌声延长,唱得迟缓。

【引】:宋人取唐五代小令,曼衍其声,别成新腔,名之曰引。

【犯】:犯调的本义是宫调相犯。

【大曲】:大曲以许多曲子连续歌奏,少的也有十多遍,多的可以有几十遍。

【摘遍】:从大曲中摘取其一遍来谱词演唱,称为摘遍。

【遍】:即摘遍。

【序】:大曲的第一部分是序曲。序曲有散序、中序,中序又称为拍序。

【歌头】:大曲歌遍之第一遍,谓之歌头。

【曲破】:大曲中序(即排遍)之后为入破。

【中腔】:所谓“中腔”,可能也就是中序的一遍。

【填词】:先有乐曲,然后依这个乐曲的声调,配上歌词。宋元以来一般人则通称“填词”。

【倚歌】:即填词。

【倚声】:即填词。

【填腔】:宋人为歌词作曲,称为“填腔”。

【自度曲】:通晓音律的词人,自写歌词,又能自己谱写新的曲调,这叫做自度曲。

【自制曲】、【自度腔】:皆为自度曲,只是名字不同。

【自过腔】:所谓“过腔”者,是从此一腔调过入另一腔调,所谓“过腔”,

仅是音律上的改变, 并不影响到歌词句格。

【领字】:于词意转折处,使上下句悟结合,起过度或联系作用的字。

【词题】:宋以后,词的内容、意境和题材都繁复了。有时光看词的文句,还不知道为何而作。于是作者有必要给加一个题目。

【词序】:写在词牌[或词牌和词题]下面的文字,一般都比较简短,用来说明写作的背景、原因等等。

【小令】:明人以58字以内为小令。【中调】:明人以59字至90字为中调。

【长调】:明人以91字以上为长调。

【扩】十二、关于拗句和拗救

格律诗中不合常规平仄格律的句子叫拗句。

一句中前面该平处用仄,后面该仄处用平,是谓本句自救;上句该平的用仄,下句则该仄的用平,是谓对句相救。如此平拗仄救,仄拗平救,以调节音调,使其和谐,称为“拗救”。

如"红颜弃轩冕",第三字按格律应该平声而用了仄声,就把第四字应仄而改用平。又如"雨中草色绿堪染,水上桃花红欲燃",上句第五字该平而用了仄,就把下句第五字该仄改为平。拗句经过拗救,就算合律。否则,会出现犯孤平、失黏等毛病

大拗的格式其实只有两种,也就是(五言就是除掉括号内的两个字,也就是七言除掉前两个字):

(平平)仄仄平仄仄===(仄仄)平平平仄平

(仄仄)平平仄平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第一种就是出句七言的第六字(五言的第四字)该用平声字而用了仄声字,在对句七言的第五字(五言的第三字)将该用仄声字的用作平声字,这就是错位补救,以使平仄声和谐。第二种我们看到对句的格式不变,只是出句七言的第五字(五言的第三字)该用平声字而用了仄声字,同时将七言本句的第六字(五言的第四字)该用仄声字的改用平声字,这就是本句临字补救,其实这也是规避三仄尾的一种做法。

这种律诗的大拗句(出句)运用还是比较多的,通常被诗人故意安排在律诗的第七句。

近期热文导读

唐诗精华:每人一首代表作

古今诗词名句集萃两百句

古诗词中平仄可通用的字

一代伟人一生最好的几首诗词欣赏

花谢花飞花满天,红消香断有谁怜

发朋友圈攻略:最美的风景配最美的诗

最美告白情诗:选一句给最爱的人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