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心比劳力重要 劳心和劳力到底哪个好

劳心比劳力重要 劳心和劳力到底哪个好(1)

我们这一代人,父母基本都是体力劳动者,每日风餐露宿、汗流浃背是常事。所以他们都认定,培养子女成功的一个重要标志即是,将来能够坐进宽敞明亮的办公室,做一些动脑子、不费力气的工作。

然而,当我们真地坐进了宽敞明亮的办公室,却发现日子并没有想象中那么爽。每天挤公交地铁上下班,在网上被动吸收大量的负能量,承担着无所不在的生存压力和精神压力……

关键是,谁说动脑子不累?每天一坐至少七八个小时,在电脑前奋笔疾书,赶着各种报表、报告、会议日程,各种统计数字、PPT和琐碎事务将你湮没,每天感觉身体被掏空。

体重却一天天不降反增,即使天天泡健身房也不管用。上一辈人却鲜有过度肥胖者,他们劳动本身即是锻炼,不像我们非要生生把动脑和体力割裂开来。

但是父母心里很开心,子女实现了他们所不能企及的梦想,到了想都不敢想的大城市,当上了所谓的文明人,享了他们不曾享受之福。

劳动了一辈子的父母大多已经退休或者准备退休,闲时跳跳广场舞,养花种菜去旅游,轮流带带孙子外孙,其乐也融融。

接力棒早已交到了我们手里。

命运有时候是公平的,劳力者虽然年轻时受尽了苦,却大多有了一个结实的身体,很多父辈现在还能扛重物、精力旺盛。反观我们的小体格,肩不能扛手不能提,真是鲜明的对照。

劳心的人长寿安康的也很多,大多是条件优裕享受较高待遇的,也有很多身居高位、心力交瘁非正常死亡的。但总感觉老寿星大都在民间,基本都从事过重体力劳动,条件不太差的基本能颐养天年。

巧的是,中唐大家韩愈先生也思考过这个问题,到底是做劳心者还是做劳力者更幸福呢?他本身是劳心者,因此专门找了一位劳力者做了一番深入的访谈。

并为他作传,这就是《古文观止》收录的《圬者王承福传》。我们反复说过,一个人想要青史留名,不外乎几条途径:

一是自己政绩特别牛(比如秦皇汉武等开国帝王),或者特别招人恨(比如历朝历代奸臣宦官);二是开山立派、著书立说、弟子云集(比如孔孟),诗词歌赋文章写得特别好(比如李杜);三就是沾光。

最典型的例子就是汪伦,因为热情款待了李白,便留下“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还有本文的主角王承福,虽然是很小的人物。但因为被当时的大牛关注,作为研究对象,从而也享受了一定的历史待遇。

这位劳力者名叫王承福,名字和今天千千万万到大城市工地上打工的人们一样普通吉庆。技艺也一脉相承,职业是泥瓦匠,可见历朝历代都需要泥瓦匠。

但这个人有他高明之处。也正是这一点深深吸引了大文学家韩愈的目光。

此人最大的长处就是有自知之明并能知足常乐。知道自己有几斤几两,同时不荒废技艺,不贪求富贵,不停止劳动。

此人是帝都人,曾经在安史之乱中当过大兵,职业是弓弩手。竟然十三年都没有阵亡,于是积累了军功,转业之后政府进行了优待,不仅免试招入公务员队伍,还安排了领导职务。

意料之外的是,王承福没干直接回家了。因为没有田地,就到处给人打工搞装修,一干就是三十年。租住在京城,用挣来的钱交租金和伙食费,有闲钱就施舍给更穷哭的人和乞丐。

总之,是一个快乐的单身汉。

韩愈觉得此人很奇特,一谈话发现果然如此。王承福知道自己做不了农民,也干不了别的,所以就想得很简单,靠手艺吃饭,大家靠分工协作维持社会正常运转,混一口饭吃。自己是什么材料就干什么事就足够了。

很有现代经济学的色彩。

接下来可能就是韩先生自己的发挥了,他接王承福的口强调:皇上就是发号施令的,百官就是为皇上服务的,大家按照才能分配职务不就好了嘛(“故君者,理我所以生者也;而百官者,承君之化者也。任有大小,惟其所能,若器皿焉”)。

王承福还对自己自由职业者的身份非常满意:泥瓦匠这种活,干起来很简单,干完之后又非常有成就感,所以我是越干越开心,而且干多少挣多少,我心里也感觉很踏实(“夫镘易能,可力焉,又诚有功;取其直虽劳无愧,吾心安焉”)。

况且,出力气很容易,想一下子变聪明可是很难的哟,我们这些干粗活的就是供你们使唤的,但是我感觉很省心啊,而且问心无愧(“夫力易强而有功也;心难强而有智也。用力者使于人,用心者使人,亦其宜也。吾特择其易为无傀者取焉”)

王承福因为到各家装修,所以走遍了京城各种豪宅、公寓和普通住房,也算见多识广。他告诉韩愈,有一年路过曾经装修过的一个豪宅,发现已经成为废墟。还有我去过两三次的豪宅,再去发现也毁了。

问邻居,说是主人被杀头了,或者是子孙败光了家产,又或者是死了财产都充公了。因此,我觉得有钱有势不一定是好事,这些人要么是没水平占据高位,有的是光吃饭不做事,有的是做了亏心事。钱财权势来去匆匆,我都已经看淡了,还不如我简简单单靠手艺吃饭来得舒服。

而且,有本事的人可以养育老婆孩子,我自己觉得自己没什么本事,所以也就不费那个事了,否则又是一堆麻烦事。

听他一番话。韩愈觉得他说得很有道理,认为他能独善其身,也是不错的。但是又转念一想,发现这个人太自私了,只为自己考虑,因为怕麻烦竟然不敢娶妻生子。肯定是受了先秦杨朱学派的影响,不肯为天下做一点事。

听到这里,我们大概明白韩愈为何会为这个小人物立传。

他的目的是批判杨朱学说,借批判杨朱批判当时一些尸位素餐、不干正事的官僚们,为了自己的利益一毛不拔。

一毛不拔的典故就来自杨朱。

主张“兼爱”、反对战争的墨子的弟子禽滑厘,质问主张”贵生重己”、反对墨子“兼爱”、反对孔子“礼教”的杨朱:“如果拔你身上一根汗毛,能使天下人得到好处,你干不干?”

杨朱回答:“天下人的问题,决不是拔一根汗毛所能解决得了的!”禽滑厘又说:“假使能的话,你愿意吗?”杨朱默不作答。

杨朱学说简单说就是个人主义,每个人都顺从天性为自己考虑,同时不去打扰伤害别人,天下就太平了。

既然是反对孔子礼教的,那么就是我韩愈所反对的,我最重视的就是秩序,大家都按照自己的分工干好自己的事,天下才能太平。

韩愈同时借王承福的口诅咒那些身居高位、享尽富贵的人尽快败落,也是他屡屡不得志、能力和职位不相配时的一种小宣泄。

大文豪的心思,不是那么容易猜测的。

再回到我们最初的话题:劳心和劳力到底哪个更好?

我的回答是:对于现在的劳心者而言,恐怕已经很难劳力了,但是如果能费点力气、少操点心也是不错的选择。

况且,在业余培养一门自己喜欢的或者独特的手艺,能够让你忘我地投入进去,同时还能锻炼身体,而不是整日枯坐,可能也是在未来占据新的制高点的一种预备。

但是这门手艺要尽可能复杂、个性化一点,当人工智能和机器人能够替代人们的简单劳动时,我们凭借这门手艺还能有一席之地。

对于劳力者而言,恐怕大多数人还是想坐进明亮宽敞的办公室体验一把,当个众人羡慕的领导者。

毕竟,能想明白的人还是太少了。

《圬者王承福传》原文如下,金句已经加粗标注:

圬之为技贱且劳者也。有业之,其色若自得者。听其言,约而尽。问之,王其姓。承福其名。世为京兆长安农夫。天宝之乱,发人为兵。持弓矢十叁年,有官勋,弃之来归。丧其土田,手镘衣食,馀叁十年。舍于市之主人,而归其屋食之当焉。视时屋食之贵贱,而上下其圬之佣以偿之;有馀,则以与道路之废疾饿者焉。

又曰:“粟,稼而生者也;若布与帛。必蚕绩而后成者也;其他所以养生之具,皆待人力而后完也;吾皆赖之。然人不可遍为,宜乎各致其能以相生也。故君者,理我所以生者也;而百官者,承君之化者也。任有大小,惟其所能,若器皿焉。食焉而怠其事,必有天殃,故吾不敢一日舍镘以嬉。夫镘易能,可力焉,又诚有功;取其直虽劳无愧,吾心安焉。夫力易强而有功也;心难强而有智也。用力者使于人,用心者使人,亦其宜也。吾特择其易为无傀者取焉。

“嘻!吾操镘以入富贵之家有年矣。有一至者焉,又往过之,则为墟矣;有再至、叁至者焉,而往过之,则为墟矣。问之其邻,或曰:“噫!刑戮也。”或曰:“身既死,而其子孙不能有也。”或曰:“死而归之官也。”吾以是观之,非所谓食焉怠其事,而得天殃者邪?非强心以智而不足,不择其才之称否而冒之者邪?非多行可愧,知其不可而强为之者邪?将富贵难守,薄功而厚飨之者邪?抑丰悴有时,一去一来而不可常者邪?吾之心悯焉,是故择其力之可能者行焉。乐富贵而悲贫贱,我岂异于人哉?”

又曰:“功大者,其所以自奉也博。妻与子,皆养于我者也;吾能薄而功小,不有之可也。又吾所谓劳力者,若立吾家而力不足,则心又劳也。”一身而二任焉,虽圣者不可为也。

愈始闻而惑之,又从而思之,盖所谓“独善其身”者也。然吾有讥焉;谓其自为也过多,其为人也过少。其学杨朱之道者邪?杨之道,不肯拔我一毛而利天下。而夫人以有家为劳心,不肯一动其心以蓄其妻子,其肯劳其心以为人乎哉?虽然,其贤于世者之患不得之,而患失之者,以济其生之欲,贪邪而亡道以丧其身者,其亦远矣!又其言,有可以警余者,故余为之传而自鉴焉。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