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不琢不成器的教育原则(苟不教性乃迁一句话引出的思考)

大家好,我是头条号“老姜读书”的老姜。不知道大家对《三字经》有多少了解,很多人可能都会背上几句,但是这其中更深层次的教育意义,我们又能知道多少呢?昨天在悟空问答里正好回答了这样一个问题,所以也想把这个回答的内容拿出来给大家分享一下。

“苟不教性乃迁教之道贵以专”这句话的意思应该大家都知道,那就是如果对孩子从小不好好教育,那么孩子天生善良的本性就会随环境的影响而改变。教育好孩子的方法,贵在专心致志,持之以恒,始终如一。那么用这一句话来诠释教育是不是可以呢?本人认为这只是谈论到教育的一个方面,今天我只是来通过这句话来聊一聊教育带给我们的一些问题或者说思想上的拓展以及解决方法。(个人观点非喜勿喷)

玉不琢不成器的教育原则(苟不教性乃迁一句话引出的思考)(1)

一、教育的初级想法就是“苟不教 性乃迁”

这句话里的字间解释是:苟:如果。 乃:于是。性:本性、习性 迁:变化,变坏。

苟,本是一种草名,俗称“狗尾巴草”,他的草子上有刺,或随风飘荡,或沾在动物身上繁衍生存,引伸的意义是“苟且”,就是凑合、随遇而安的意思。那么人生下来如同一张白纸,善恶隐藏于世间,想在这张白纸上书画出一副美卷还是任由世俗污染,那就要看所处的环境是如何变化的了,也就是“缘份”如何。为什么后天的生活环境变了,那么人的习性就改变了呢?我们来想一想,动物园里的老虎经过驯养,常期生活在巴掌大点的土坑之内,每天不为吃饱而费劲,那么时间长了,可能连见到一只活鸡都会感觉到害怕,根本没有了森林之王的本性了。还有很多人从抖音或其他视频里见到过很多宠物猫,每天衣食无忧,有的从出生到死亡都没见过老鼠是什么样子的,经过几代的演变,可能见到老鼠就被吓的找不到北了,更别说让猫去抓老鼠充饥了。

由于外在的引导,导致习性(本文指坏的习性)的滋长,容易让人变的贪得无厌,行为败坏,习性越是彰显,良心便越是深埋。从而让人忘掉了初心,忘掉了人生的目的与价值,任由习性的膨胀,变的为所欲为,最终给家庭带来极大痛苦,有多少人就是因为赌博、吸毒给自己带来巨大的伤害,甚至倾家荡产,家破人亡。具体的表现就是实际物质欲望的泛滥,将充分的反映出精神世界的的匮乏和心灵的堕落。所以我们生活的外在环境、接受教育的方式方法如果不对,那么都会对人产生影响,从而遮蔽人的天性,形成一种惯性势力,深植在大脑之中而形成更严重的劣根性。所以说“苟不教,性乃迁”。

玉不琢不成器的教育原则(苟不教性乃迁一句话引出的思考)(2)

孟母教子 (子不学 断机杼)

二、教育的中级想法就是“教之道 贵以专”

这句话里的字间解释是:道:方法。以:在于。 专:专心致志。

如果因循苟且,随遇而安。对小孩子的教育不能持之以恒,那么他的天性发生变化。怎么找到教育的方法呢?古话说:“去习性,化秉性,圆满天性”,也就是韩愈所说的“传道”。前面说到“习性”对孩子成长的影响,那么“秉性”又是什么呢?“禀性的根在内心”,“习性”的根在肉体(外在表现)。物欲越强,则习性越重。所以习性完全是后天的习染,例如“吃、喝、赌、嫖、抽”这五毒(五鬼),俗话说“五毒缠身会使人害病身亡,五鬼闹宅会让人家宅不安”这些种种不良嗜好。严重的对身体有害,比如说醉酒后,所谓“饮酒醉、最为丑”,酒后无德的大有人在。至于有些为了满足个人的物质需求,往往不择手段,不顾羞耻,最终害人害己。这就是所谓的“习性”得不到满足,便要动“禀性”。所以说“习性为禀性之根,习性不去,禀性绝不能化”。话说回来,习性和禀性比较而言,“习性”只是外在的表现,只要树立正确志向,下决心,是容易去掉的。所谓教育的方法和道理,就是用正确的思想和指引,去引导学生的思路。“教之道,贵以专”具有双重含义.即希望教育者要持之以恒,方法要正确、专一,教学内容要专业,另外要求的是学生要专心专注,一心一意。

三、教育的终极目标应该是教”人“

如何做人,是一个千百年来无数人追求的目标。俗话说“江山易改,秉性难移”。人的禀性之所以难以拔除,就是因为人类从最开始就因为没有树立正确的教育理念或者说是教育思路,让很多人产生了更严重的”劣根性“,那么一代代的传承发展而来。说到底学习做人做事,就是”化秉性“,秉性化了就是升华得道。化不了就如同像被鬼迷心窍,根本管不住自己。所以做为家长,要让孩子从小的时候,就学会选择一条康庄大道,不要等长大了再去为此修行,走弯路,所以说必须在这方面下手,才不会浪费孩子未来宝贵的时间。最后说说“圆满天性”,这是通过“去习性、化秉性”的学习和修行,自然而然实现的,不是求出来的。天性是天德之性,天之德就是“仁、义、礼、智、信”五德。五德的根本是”仁“,有仁才有“义、礼、智、信”。”仁“是本体,所以孔子说“仁者爱人”。如果真的能够去习性、化秉性,圆满就是做人的最高境界,也就是得道了。这也可以说到《三字经》的第一句“人之初,性本善”,这也是《三字经》的立论基础,也是教育的初级和终极目标。

玉不琢不成器的教育原则(苟不教性乃迁一句话引出的思考)(3)

总结一下:其实教育的命题个人感觉太大了,不是我等凡夫俗子所能真正搞清楚的事情,但是我们可以用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来衡量一件事情的对错。所以我以这一句话来对这个命题进行了解释,但终不能代表一切,希望可以对读者有所启发。如果喜欢,可以关注我的头条号,也可以给我留言评论,我会虚心接受大家的指教。谢谢!

(本文仅代表个人观点,图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告知删除)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