术后康复最佳时间(术后康复有妙招)

术后康复最佳时间(术后康复有妙招)(1)

本文节选自杨跃主任、狼医生著作《肺话》

许多患者恐惧手术的主要原因,很大程度上担心的是手术以及麻醉所带来的并发症,或者手术后的功能缺失。现代外科学进展了数十年,以胸科手术为例,手术需要切除的正常肺组织比以前大大减少,而手术需要用的刀口也大大减小,所有的手术理念都向微创进步。

当手术治疗的获益远远大于风险的时候,很多人在心态上可以接受手术的,但是在决定手术的同时,患者的心中也会有很多顾虑油然而生。到底手术要花多少钱,术后要住多长时间的院,手术后多久才能拆线,出院后多久才能上班,是不是生活不能自理需要别人照顾,什么时候要回来复查……

2.戒掉一个生活习惯,也别忘了培养新的习惯

这个病人是带着一个十分奇怪的问题来的,他说,他的母亲刚刚做完肺的手术,手术后恢复也挺好,而且心态也没有任何问题,吃饭活动都挺好。

但是老人现在吃肉吃的不好,而且非常奇怪,炒菜的肉不能吃,但是炖的鸽子汤和鱼汤里面的肉却可以吃。

于是我开始和他细细地分析其中的问题,理论上我从来没有听说手术可以把一个人治成素食主义的,而且她可以吃汤里面的肉,说明也并不是因为宗教信仰的问题突然拒绝吃肉了。而可能就是有一些原因,让炒菜的肉对她来说吃起来非常困难。

“是不是因为以前是她做饭炒菜,所以做的比较可口,自己吃的就比较多,而现在都是你们或者保姆做饭,所以并不合她的口味?”

“不会啊,以前和现在都是她做饭,因为我们哥俩谁也不会做饭,老太太现在恢复得不错,自己炒菜做饭都没有问题,而且她也喜欢做,不买菜做饭她也觉得闷得慌。”

“这段时间没有宗教信仰之类的改变吧?”

“没有啊。”

“是不是因为长期离开家乡,不适应北京这边的肉?”

“这个有一点可能,但她每年也偶尔会来北京小住,以前我们也没发现她这个特点啊。”

我有点想不通了,既然生活习惯完全没有改变,老人为什么会突然对吃肉这件事情开始抵触了呢?

“那你们问过老人的想法了吗?”

“我们也曾经问过,但是老人也说不清楚,就说不太想吃。我们也很担心会不会不吃肉营养不够充足啊。”

“您是哪儿的人?”

“我们是贵州那边的。”

我突然想到了一件很重要的事情。

“贵州是不是特别喜欢吃辣?”

“是啊,我们一般每顿饭必有辣,这不手术之后,因为想忌辛辣……对了!”

我们抽丝剥茧地找到了问题的关键。没错,因为术后患者家属认为应当忌辛辣,因此让老人在做饭的时候不要放辣椒,对于无辣不欢的老人来说,她自然觉得口味上很难接受。但是汤类的食物以往就没有放过辣椒,因此变化不明显,她自然可以接受。

因此让老人进行蛋白补充不需要非得通过吃炒肉这一项,通过蛋奶,甚至是通过用肉炖汤都是很好的方法。他们说,我像一个侦探,破解了困扰这个家庭许久的一个巨大的谜题。

“其实忌辛辣更多还是中医的说法,肺手术之后,既然也没有什么药要吃,其实适当加一些是没有问题的,让老人不要有这么大的心理负担,同时你们也不用顾虑少了这些肉就会怎样,让老人彻底放轻松,用自己喜欢的方式生活就可以。”

那之后,患者每次来复查都要带一包家乡的茶叶给我,以表示感谢。他的母亲到现在还生活得很好,现在都非常喜欢喝排骨汤,更重要的是他们又开始让老太太稍稍吃些辣,她开心得不得了。

在手术之后,患者可能会戒烟,戒酒,戒辣,他们可能会因为生活习惯的改变而产生微妙的心情变化,也许对他们来说改变并不易,我们应当去努力体会他们的改变,并试着帮他找到新的可以替代的爱好。

术后康复最佳时间(术后康复有妙招)(2)

3.早日回归工作!

一个三十七八岁的年轻人曾经找到我,他找我也不是因为治疗的问题,而是关于工作到底应当如何选择。

我说,我只是一个医生,我不是一个职业规划师,是没有能力帮别人设计自己的人生规划的。

他说不要紧,他希望我从医生的角度给他意见就好,这个问题让他困扰了一个多月,他找了无数的人谈,包括家人、朋友、同事甚至是我所提到的职业规划师,但是都依然是两派意见难以抉择,让他十分苦恼。

他是一家国企的法律顾问,4个月前因为体检发现肺癌,在其他医院做了手术,手术非常顺利,术后的恢复也很快。他只和最亲近的同事提起过,因此在单位的大多数人看来,他只是去休了一个年假而已。

正所谓上帝为你关上了一扇门,却又帮你打开了一扇窗。就在这个时候,一个更好的工作机会摆在他面前,有着他一直向往的更高的职位,更自由的生活,更高的收入,更重要的是他可能将开始从事他所喜爱的管理工作。

但是也有的人劝他,人生最重要的是开心地生活,到了新的工作岗位肯定会更拼,手术后刚刚恢复的身体是没办法高工作强度的。而在原先的工作岗位,大家知道他的病之后也会更加的照顾他,而且毕竟是体制内,他是一个在公司勤勤恳恳工作了多年的老员工,即使是身体不便无法像以前一样打拼,也一般不会被开除。总算是有个铁饭碗。

我看着年轻人的表达,以及他形容新工作的时候眼神里的兴奋,知道他是真心爱着新工作的,但是疾病对他来说确实是一种顾虑,他自己也很清楚,在事业和健康当中,健康是第一位的,他只是依然没有放弃对自己喜欢的事情的追求而已。

“您的新工作需要应酬吗?”

“不需要,我只需要管理好一个个的项目就可以,不需要出席各种酒席。”

“需要经常出差吗?”

“偶尔需要往返一下上海,当然一般也不赶时间,只是定期地过去汇报工作。”

“那更重要的是,新工作是不是需要非常多的加班和熬夜?”

“这个可能会有,但其实我内心是知道不能这么拼的,而且我年纪也不是很小了,知道家庭对我来说更重要一些,所以我肯定会有所节制的。”

“我其实建议您换工作。”

他看着我的样子很惊讶,也许他认为从医生的角度我会毫不犹豫地建议他选择清闲的工作,再说一些好好注意身体之类的话。

我的观点也仅仅代表我个人,当然也是由于他的表述让我对他十分有信心,可能换一个人我不会这样推荐。

“您的内心肯定是倾向换工作的,如果没有疾病,想必你不会犹豫。那么我们来看,刚刚做完肺的手术,其实我们都是希望病人早日回到工作岗位的。工作本身就是对肺功能的一种锻炼,就算没有工作,我们也依然会建议您定期地锻炼。另外,工作唯一的问题是会辛苦,有些人会说,你看那个谁,工作狂,就是因为天天加班熬夜,所以才得的肿瘤。”

其实这并没有那么科学,我们只是推荐一个人可以健康地作息、健康地工作和生活,但是却没有明确的证据表明你工作辛苦和

得癌症之间有多么大的关系。毕竟得癌症本质上还是一个概率问题,有些人一辈子不抽烟、不喝酒,生活饮食规律也一样会得肿瘤,往往很多人只是在用肿瘤来控诉自己加班辛苦而已。

“您的情况我建议您选择新工作最主要的原因,就是因为您说了,您会为了家庭,好好保护自己的身体,就是说您的内心懂得什么才是最重要的,因此我相信您在新的工作岗位上,能够做得很漂亮,同时也能把自己照顾好。没有哪一份工作是绝对辛苦的,您如何来安排工作,才是最关键的事情。”

“另外,我也建议您这样和您的家人说,他们肯定首先会关心你的身体,所以您不要强硬地和他们说,您就是要选择新工作,和别人没有关系。您要表达出尊重他们的意见,也理解他们的担心,但是您十分喜爱这项新工作,也认为自己肯定会有节制地去做好自己喜欢做的事情。最重要的是,您要邀请他们一起来监督您,让他们知道自己是被重视的,自己的孩子或者丈夫是懂事的,不需要他们操心,让他们知道您不会是家里的悲剧,而有能力为这个家庭做更大的贡献,让他们知道您的内心并不害怕肿瘤,也并不会因为肿瘤就自暴自弃放弃整个人生,我认为这样才是一个合理和完美的沟通。”

我啰里啰嗦说了一大串,看到他的眼里闪烁着亮光。他说困扰他两个月的问题今天终于得到了解答。他说他并没有现在就决定要去新的工作,但是已经知道该如何去和家人沟通这个事情。

我知道,在他的心目当中,最不希望的就是家人为他提心吊胆。因此,我相信他既可以工作得很好,同时也可以把生活安排得很好。

得了肿瘤并不意味着事业的终结,我并不希望听到一个年轻的肿瘤患者说,我这辈子本来可以很优秀,但就是因为这个病,想做的都没有做成。

事业不是只有拼体力拼时间这一条路,提高工作效率,改善工作条件,平衡工作与生活,本就是最优秀的人才应学会的课程。我不希望这些朋友们因为已治愈的肿瘤放弃本应精彩的人生。

肿瘤的治愈应当是你的一笔生活的财富,不应当成为你前进的枷锁。

中国人的观念当中,病都是要养的。其实对于手术后的恢复来说,适当的活动比养要重要得多,毕竟并没有什么灵药能够提高免疫力。

另外,时刻要记得,人类是一种群居动物,社交是人类一种非常重要的活动,人只有在集体当中,才能感受到相互的支持,才能更好地走下去。所以我们总在让病人回到工作岗位中去,让你忘掉使人不愉快的“肿瘤君”,用阳光的心态迎接每一天的工作和生活。对于退休的老人来说,我们建议他们多去小区里面和人去聊天,去沟通,甚至去跳舞。

心情到底能不能让肿瘤病人活的更长,没有明确的实验结果,但同样的,工作忙碌会不会更容易复发,也没有科学证据。但是只有一件事情可以肯定,做自己喜欢的事情,和喜欢的人在一起,这本身就是快乐的,不需要任何证据。

不知道这个小伙子现在工作得怎么样,我希望他的事业不会因为肿瘤而折翼,而是因朝着逆风的方向,他能飞得更高、更远!

4.巧用“宗教信仰”

注意到了吗,这里我的“宗教信仰”是带双引号的。我不在乎是否是宗教,也不在乎是否是纯粹的坚定的信仰,只要一个人肯信一件事情,我们的康复工作就会事半功倍。

有一个做媒体的朋友,他的母亲得了肺癌,有一次在病房的大厅我们聊了一阵。他的问题在于,术后老人就是心情烦闷,不爱活动,他觉得老人的精神状态十分差,另外胸水吸收的速度也并不快,仍然有活动后憋气的症状。明明是个早期的肿瘤,却比晚期的患者还恐惧。

我替他出了不少主意,例如带老人去旅游,建议老人和老姐妹们一起跳广场舞,或者如果有小孩的话建议老人带带孩子等等。但都被他否掉了,因为他尝试过无数的方法,但是老人每天都无精打采地躲在屋子里面抹眼泪,和任何人说话都能触动敏感的神经一下子哭起来,越是对她表示照顾,她越觉得别人是因为她快不行了才对她好的。

“那她每天除了吃饭睡觉还有任何其他活动吗?任何的爱好或者工作都算上,您再仔细想一想。”

“她偶尔一要复查之前就烧烧香拜拜观音,但是您也知道,她也不是信佛,农村老太太嘛,就是那种很功利地求菩萨保佑的感觉。”

我一拍手,说,就是它了!

佛教在唐代十分盛行,到现如今,也有大批的信徒,而且佛教的哲学体系之深,我有时也会读起一两本经,每每都似有所悟。

但是不可否认的是,在现如今的“信徒”当中,大部分还都是有一些功利主义的想法的,例如求保佑升官发财,保佑家庭幸福等等。然而我并不认为这样就是错的。只是我们对于未来有着美好的期许,也希望冥冥当中有神灵的力量可以保佑我们梦想成真。

我也相信,有信仰的人,他深陷现实的苦难之时,会有一种源于灵魂的力量,让自己更加坚强。当你心中喊出自己的愿望之时,你会相信有一个声音可以回应你的诉求,拉你走出绝望的泥沼。

这是一件幸福的事情,也是一件值得庆幸的事情。

“您就一定要顺着她的信仰,不断地强化这种信仰试一试。下次复查之前,您和她一起拜菩萨,您首先让她知道,她信的东西您也相信,您要让她体会到,您可以用她能够理解的方式,帮助她顺利康复。然后呢,当每一次复查之后,如果检查一切顺利呢,您可以和她说,看啊妈妈,就是因为您的诚心,菩萨真的在保佑咱们。也许说第一次的时候不一定会怎样,但是您植下一个想法,她会逐渐在脑海中强化这个想法,因为早期肺癌本身复发的就少,随着时间的推移,她应当能够慢慢从低谷当中走出来的。”

有的时候这已经不能算作一种“医疗建议”了,在门诊的时候我们也是绝对不会有机会,或者也不应当作为医疗建议推荐给病人。但是假设有足够长的时间,假设朋友之间没有医患之间的相互设防,医生能够提供给患者和家属的,可能远比在门诊的闪烁其词要有效得多。

过了一阵子,那个朋友给我发来微信。

“按您的说法,搞定了老太太。”

据说老太太过了两三个月就恢复了以往的笑容,当然,她可能更加加深了对佛的虔诚信仰,我们不去评价别人的信仰究竟是高尚或者低俗,是真实或者功利,只要她带着善念和求生的信念幸福地生活,我们就应当为她感到开心。

因此,假设患者有一丁点信仰,我们都应当善于把握这些患者能够理解和相信的事物,来帮助她理解癌症这件抽象的、无法理解的事情。我们的目标都是希望病人能够心安。

术后的康复是一门很深的学问,需要医生、患者、康复专家、心理专家一起去研究。但现在的医疗资源是不能保证每个病人都有一两个小时的沟通时间的。那么怎么办呢?

不要小看医院里的小医生!

他们相对老专家来说更有时间,而且往往也更有耐心,他们掌握着几乎全部的肿瘤的知识,只是没有更多施展的空间。对他们表现足够的尊重,把自己的问题整理好向他们请教,我相信他们可以做得比我更好。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