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衡为什么是国宝帮少帮主(为什么说衡宝取胜很偶然)

作者:东旭

“萧司令员,135师违抗军令,孤军冒进,钻入敌人包围圈了!”

1949年10月,第四野战军第12兵团指挥部,参谋长解方急匆匆拿着一份电报走了进来,用急促的语气报告说。

萧劲光忧心忡忡地说:“坏了!”

1949年8月长沙解放后,萧劲光指挥12兵团6个军为中路军,以风驰电掣把般的速度直逼衡阳、宝庆地区,要跟白崇禧的四个主力师一决雌雄。

在当时,白崇禧所部是蒋军中最有战斗力的,因为蒋氏的嫡系已经基本被全歼了。

我军要南下,必须吃掉这个拦路虎。

林衡为什么是国宝帮少帮主(为什么说衡宝取胜很偶然)(1)

白崇禧、李宗仁

在长沙解放时,主席就告诉林总,白崇禧非常狡猾,近距离围歼怕不奏效,只能远距离迂回,断了他的后路,逼着他跟我军决战。

林总决定采用主席大迂回的方针,分三路围歼白崇禧集团。

左路军由邓华兵团和陈赓兵团组成,直取广东,切断了白崇禧的海上退路;接下来陈赓兵团直奔广西,截断了白崇禧回老家的路;右路军程子华指挥13兵团插入芷江,配合正面攻击。

林衡为什么是国宝帮少帮主(为什么说衡宝取胜很偶然)(2)

白崇禧,保定军校生,日本人口中的“三个半军事家”,其中一个就是他。

主席说他是“中国境内第一个狡猾阴险的军阀”,蒋氏曾当着他的面说“你是全世界数得着的军事家”。

有人说白崇禧只有小聪明,“军事家”浪得虚名。

但是他在此之前,确实打了一个大胜仗,给四野一个重挫,这是不争的事实。

被桂军重创的部队,还是有“铁胆大头炮”之称的四野王牌军之一的39军。

1949年8月,四野第49军军长钟伟率领部队一路过关斩将,奋力南进。

宜沙战役后,49军连续拿下益阳,攻克澧县,势如破竹,马不停蹄南进。

当时49军兵分三路,第145师、147师向宝庆方向追击,第146师向宁乡方向疾进。

白崇禧老奸巨猾,指挥三个师在界岭设下埋伏。

8月15日,王奎先的146师1万余人遭到伏击。

林衡为什么是国宝帮少帮主(为什么说衡宝取胜很偶然)(3)

在147师的增援下,146师苦战三日绝处逢生。

但是这个称为49军“刀锋”,王牌中的王牌遭受重创。

虽然死亡数字没有披露,但是146师失去战斗力是不争的事实。

因为桂军是以逸待劳,设下埋伏;而且他们人数是我军的四倍,还有坦克、炮兵、空军等辅助兵种支援。

在这种情况下,即使是铜头铁身也难以全身而退。

因此,在衡宝之战中,只能担任预备队,充当打酱油的角色。

所以说,说白崇禧是“军事家”决不是空穴来风,起码有五分依据。

萧劲光也不含糊,在1925年,他就在莫斯科东方大学学习军事,被主席称为我军“第一个专业军事家”。

当时我方还没有意识到武装斗争的重要性,因此萧劲光选择学习军事的时候遭到我方领导人陈独秀的怒怼:“胡闹,谁同意你学军事,学军事干什么?想当军阀吗?”

但是萧劲光没有动摇,他告诉自己的同学、蒋氏的公子经国说:“我将来要当军事家!”

林衡为什么是国宝帮少帮主(为什么说衡宝取胜很偶然)(4)

萧劲光

抗战期间,总部派萧劲光再赴苏联,到专门培养红军高级军事人才的托尔马乔夫军政学院。

白崇禧看出了我军动机之后,孤注一掷,将其主力第7军调来,同时将46军、97军、71军部署在衡宝公路。

至此,白崇禧调集13个师,近18万人,布防衡宝一线,准备再来一次青树坪战役,对四野先头部队12兵团来个围歼。

都说事不过三,对林总来说一次就够了。

衡宝地区河流纵横交错,沟渠遍布,不利于大兵团运动,重炮也难以发挥作用。

林总判断,白崇禧很可能是在“诱敌深入”,打算伏击我军,胃口不小。

因此一向谨慎的林总,不得不下令全军暂停前进,原地待命。

萧劲光也向各部下达命令,让各军停止前进。

林衡为什么是国宝帮少帮主(为什么说衡宝取胜很偶然)(5)

丁盛(右一)与徐向前帅等

可就在这时候,出了意外,45军丁盛的135师竟然不执行命令,向前猛打,钻入白崇禧的伏击圈,这让萧劲光怎能不忧心忡忡?

135师为何抗命?

并非135师不执行命令,而是他们根本就没有接到命令。

该师在永丰战役中打得顺手,推进速度飞快,135师连日强行军,一直没有顾得上架设电台,所以根本就没接到待命的命令.

他们以急行军速度向南突进80公里,楔入衡宝公路以南白崇禧集团防御的纵深处。

当他们10月5日拂晓打开电台,和萧劲光联系的时候,对方大吃一惊。

这突如其来的变化,让整个战役充满变数。

林衡为什么是国宝帮少帮主(为什么说衡宝取胜很偶然)(6)

这让白崇禧惊喜交加,惊的是这支部队速度太快,出乎意料,就像神兵天降。

喜的是四野的其他部队都在后面,135师孤军冒进,正好将其吃掉。

他急忙下令一个师抄135师的后路,然后让第7军的4个师对其实行正面包抄,打算将135师全歼。

林总获悉135师的处境后,心急如焚,立即电告师长丁盛只能接受他的指挥,拖住桂军,等待援军赶到,将10万桂军一举歼灭。

林总给丁盛的电文是:

(一)你师明日上午应在原地休息和待命,准备下午向湘桂路前进,于6日12时左右突然进至洪桥、大营市一线翻毁铁路。

(二)你们暂时归我们直接指挥,望告电台特别注意联络我们。

(三)目前敌后甚空虚,你们须采取机动灵活的独立行动,袭歼小敌,截击退敌。

林衡为什么是国宝帮少帮主(为什么说衡宝取胜很偶然)(7)

再杰出的军事家,战略战术也要靠一线将领来实施。

如果没有杰出将领,再好的谋略也是纸上谈兵。

具体到这场战役,林总的意图能否实现,就看135师。

如丁盛的135师能扛得住桂军4倍于己兵力的进攻,那林总的计划就能成功,桂军就会被歼灭。

反之,假如丁盛的135师顶不住,那桂军就会在四野主力到达之前就吃掉135师,然后从容南撤。

而且林总的命令仔细推敲,并不是最佳方案。

如果按照林总指示,“原地休息和待命”,正中白崇禧下怀,他肯定下令桂军扑上去,将其全歼,或者重创。

幸运的是,丁盛没有那样做。

林衡为什么是国宝帮少帮主(为什么说衡宝取胜很偶然)(8)

丁盛

10月5日晚,丁盛刚下令宿营,侦察兵前来报告:“前后左右都发现敌人!”

收到林总电报时,有人建议,立即遵守指示,就地构筑防御工事,抗击敌人的进攻。

丁盛经过慎重思考,下了一道让所有人都想不到的命令:全师向前猛打猛冲!

他没有按照林总的指示被动地拖,而是破釜沉舟向前猛冲,来个绝地求生。

就在丁盛发出冲击命令时,四野指挥部里又发生了变化,指挥部得知情况危急,他们齐聚在了地图前。

他们的目的是,在地图前研究如何找到一条路,让135师退出来。

将军们的电文刚刚拟好,译电员送来了135师急电:“部队决定全力往前闯。”

135师3个团从不同的方向拼命向前冲击,把白崇禧5个师的部署全冲乱了。

如此一来,战局发生逆转,因为白崇禧乱了方寸。

一般来说,被包围的军队应该寻找薄弱环节逃生,可是135师却偏偏杀向敌人最强大的那部分。

这一来,老狐狸白崇禧遇到了不按套路出牌“愣头青”,乱了方寸。

135师也不是一味猛冲,而是在气势上压倒敌人之后,在灵官殿地区构筑工事,阻击敌人。

这就出现了军事史上的一个奇迹,一个师拖住了敌人的四个师,双方混战在一起,敌我不分。

白天还好说,军装不一样;但是到了晚上,双方只能从对方的说话中来辨别敌我,毕竟广西话很好分辨。

白崇禧一乱,萧劲光果断下达命令:“各部队全线总攻。”

那么丁盛是不是冒失鬼、愣头青,他的决定是不是运气好,带有偶然的成分?答案是否定的。

首先林总打仗一向谨慎,不善于冒险,不打无把握之仗,所以人称“常胜将军”。

是否常胜我们就不说了;但是抗美援朝他不主张参战,因此可见他谨小慎微的一面。

林衡为什么是国宝帮少帮主(为什么说衡宝取胜很偶然)(9)

林总为四野主帅,他是不会任用一个冒失鬼当师长的。

丁盛17岁时参加红军,当过红军总政治部主任王稼祥的通信员,因聪明伶俐、胆大心细而被上级列为重点培养对象。

在黄公略学校毕业后,丁盛开始在战火中成长。

丁盛战斗作风顽强,人称“丁大胆”。

红军长征时,—次战斗中,团长不幸中弹牺牲。

作为旗手的丁盛毫不犹豫,高举红旗,奋勇前冲。

战士们一见精神大振,奋勇向前,最终取得胜利。

战后,大家都说这一仗多亏旗官胆子大,旗子打得好,从此丁盛得名“丁大胆”。

长征中攻打娄山关,丁盛率连扑关,最先撕开一道口子,并率队奋不顾身,一口气打到了乌江边。

主席看在眼里,问彭德怀:“冲在最前边的那个连的连长是谁?”

彭德怀说:“不知道,只知道指导员外号‘丁大胆’。”

主席笑道:“听说过,就是那个旗子打得蛮好的小老表嘛。”

135师的一些老兵说:“丁盛带的部队,见到敌人就红眼了,就嗷嗷叫着往上冲,就有这么股劲头。”

大胆不假,但是丁盛不是没有脑子的莽张飞。

“大胆”打胜仗靠的是运气,如果丁盛只是大胆,不可能每次运气都这么好。

在朝鲜战场,丁盛率部大放异彩,重创南朝鲜军"首都师"、第六师和第八师,歼韩军1.4万余人。

1962年,作为54军军长的丁盛还指挥了对印自卫反击战的瓦弄大捷,保卫了国家主权与领土完整。

林衡为什么是国宝帮少帮主(为什么说衡宝取胜很偶然)(10)

左二为丁盛

由此可见,丁盛是会动脑子打仗的,绝对是一名合格的将领,不是愣头青。

书归正传,桂军和解放军胶着在一起,计划被打乱,白崇禧无计可施,只好下令全军撤退。

当敌我双方出现胶着状态时,萧劲光果断下令12个师发起进攻,全线出击。

135师孤军冒进和张灵甫74师非常相似,但是结局截然相反。

这是因为白崇禧这个所谓的军事家过于谨慎,在关键时刻下令撤退,犯下致命错误,错失扭转战局的良机。

这时候萧劲光明白全歼白崇禧集团已经不可能,原定目标难以实现,只好改变战略,咬住一大股敌人将其吃掉。

于是他下令各部不吃不睡,紧紧咬住敌人不放,然后伺机打个歼灭战。

这时候丁盛的135师来了精神,积极配合大部队行动,在敌人心脏闪展腾挪,拖住了桂军的后腿。

8日晚,12兵团终于追上了第七军,将其包围在文明铺东北方圆50公里的区域内。

这几天白崇禧也寝食难安,没有睡过一个囫囵觉,困的时候就在椅子上打个盹。

他不明白,解放军为何让丁盛这个愣头青当师长,让他这个军事家也一筹莫展,伏击战没有打成,第七军反而进入对方的包围圈。

林衡为什么是国宝帮少帮主(为什么说衡宝取胜很偶然)(11)

角色大转换,拿刀的人变成了案板上的肉,让他怎能不心力交瘁,憋屈窝火?

不过此刻他依旧心存幻想,期待奇迹出现,对于第七军的战斗力,他还是非常自信的。

第七军组建于1926年,在北伐中打出威名,不到一年内进行四场血战,全都取胜,打垮了孙传芳10万精兵,获得“钢军”称号。

抗战爆发后,数万狼兵开赴抗日前线和日军血战,每一场无论胜败都打得惊天地泣鬼神。

第7军还有个外号叫“加钢黄鳝”。什么意思呢?就是第7军在战斗中不但作风硬朗,敢打恶仗,而且像黄鳝一样滑,难以捕捉。

因此,白崇禧还没有完全绝望,在指挥所期待反转。

可是令人沮丧的是,命运之神并没有眷顾白崇禧这个小诸葛。

9日午夜,萧劲光指挥9个师威逼过来,友军6个师前后堵截,口袋扎得越来越紧。

这时候我军的兵力,已经超出了桂军的4倍,局势对白崇禧非常不妙,他只好下令在当晚组织突围,但为时已晚。

10日黎明,萧劲光下令发起总攻,9个师从三面开始对桂军实施绞杀,敌人大部被全歼,仅有少数残敌逃入深山丛林中。

当晚,秋风萧瑟,细雨蒙蒙,几昼夜没吃没睡的战士们马不停蹄,进入密林中搜索漏网之鱼。

到11日中午战斗宣告结束,2万桂军被歼灭,第七军副军长凌云上也被生擒。

衡宝战役是林总的杰作,这无可争议,但是这场战役带有很大的偶然性,也是不争的事实。

原135师副师长吴瑞山说:“我们的一个小意外,竟然决定了整个战役的成败。”

换言之,如果不是135师没有接到命令孤军冒进,如果不是丁盛“抗命”不按照套路出牌,鹿死谁手还很难说。

林衡为什么是国宝帮少帮主(为什么说衡宝取胜很偶然)(12)

丁盛

丁盛功勋卓著,1955年被授予开国少将,有人为他鸣不平。

其实四野147师的师长沈启贤,146师师长王奎元,都是少将,可见这很正常。

虽然丁盛立功更大,但是他也以开国少将的身份担任南京军区司令,也算是对他的补偿。

【深耕战争史,弘扬正能量,欢迎投稿,私信必复】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