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明家训字字珠玑(从培养子女看阳明格竹)

学习践行阳明心学,不少人都对“阳明格竹”和“事上磨炼”有所疑惑。

“阳明格竹”是指阳明先生年轻时,为实践朱熹“格物致知”学说而亲身格竹,苦思七天七夜、终究病倒无获一事。对这段经历,阳明先生在龙场悟道时这样说道:“忽中夜大悟格物致知之旨……向之求理于事物者误也。”由此可见,“阳明格竹”并不可取。但在《陈九川录》中,阳明先生又提到要“事上磨炼”,对于这二者,我们应该如何理解?它们之间又有着怎样的区别?这是我们在学习和践行阳明心学时必须要清楚的问题,明确不了,就容易落入向外求理的误区,从而无法真正从心上体会阳明学的精髓。

阳明先生曾在《答顾东桥书》中这样解释朱子格物之说与致良知的不同:

“朱子所谓格物云者,在即物而穷其理也。即物穷理是就事事物物上求其所谓定理者也,是以吾心而求理于事事物物之中,析心与理为二矣。”

“若鄙人所谓致知格物者,致吾心之良知于事事物物也。吾心之良知即所谓天理也,致吾心良知之天理于事事物物,则事事物物皆得其理矣……是合心与理而为一者也。”

其实,在实际工作和生活中,即便我们说得出“事上磨炼”与“阳明格竹”的区别,可到真正践行的时候,还是常常“行而易偏”——做着“阳明格竹”的事,却认为自己是在“事上磨炼”。我们不妨以培养子女为例,看看对待同一件事情,两种方式会呈现出怎样截然不同的效果。

“心-道-德-事”,“心-道-德-子女培养”。一个母亲,如果停留在“事”的层面上,仅仅从吃、穿、住、行等方面照顾孩子,即便做到了事无巨细、无微不至,也只是简单地养育了孩子的“身”,这个层面如此基础,甚至是出于本能。看起来为了照顾孩子而终日忙忙碌碌,却始终只是在孩子的“身”上下功夫,对提升子女的心灵品质毫无助益,也无法引导子女成为一个胸有大爱、真正对社会有所贡献的人才。父母溺于事中、莽莽荡荡,如此一年、十年、二十年,都只是在同一个层面上蹉跎,不仅是父母和子女,整个家庭家族都无法获得实质性的提升。这就是把培养子女这件事做成了“阳明格竹”。

但父母如果能从心的层面上来培养子女,不仅仅为孩子提供长大成人的基本物质条件,而是从心上给孩子“赋能”。这样的父母将会努力用广博的仁爱培养子女的大爱,以深远的智慧教育子女,引导子女走上利益社会的康庄大道,以博大的胸怀鼓励子女报效祖国和人民,以巨大的能量支持子女超越名利诱惑,成就一份堂堂正正的事业。这样,我们培养孩子的用力处便不再是孩子的“身”,而是他们的“心”。心上的成就才是真正的成就,抵达幸福自在乃至圆满觉悟的人生才是真正的成功。

阳明家训字字珠玑(从培养子女看阳明格竹)(1)

父母为了赋予孩子相应的仁爱、智慧、胸怀和能量,需要首先提升自己的心灵品质,不断格除自己心中的不明和私欲,成就自己的同时成为子女的榜样,进而影响家庭乃至家族——幸福家庭,可学而至;兴旺家族,同样可学而至。如此,才是真正遵循圣贤教诲,践行了“事上磨炼”。

有了这样的显著对比,对“事上磨炼”与“阳明格竹”的重要意义,你是否有了豁然开朗之感呢?一通百通,对待我们的工作自然也是同样道理。若只是在事情本身上用力,即便一天十几个小时不断消耗体能,忙得不可开交,也并不能看清事业本质,更无法运筹帷幄、决胜千里之外。一颗纯粹的心是成就所有事业的源泉,沉溺于事物之中而忽视心上提升,何谈成就大的事业?人生最大的战略是建设自己心灵品质,这是对社会最大的实质性贡献。当我们在心灵品质提升之后,再来审视自己的事业与人生,必然将是另一番开阔图景。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