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气象信息发布系统(气象科普走进田间地头)

来源:【中国科普网】

农业气象信息发布系统(气象科普走进田间地头)(1)

3月22日,工作人员在贵州省铜仁市玉屏侗族自治县气象局向小朋友介绍气象知识。 新华社发(胡攀学 摄)

科普这十年

科普时报记者 胡利娟

盛夏的田间,农机驰骋,耕种繁忙。一大早,湘潭湘乡市荣桥农机服务专业合作社社长舒纲举就带领着农机手,在插秧机“哒哒哒”的轰鸣声中,整齐地播种下一簇簇绿油油的秧苗。

“种子落地后,田间管理离不开精准的天气预报。”舒纲举打开农业气象人员为他安装的“天帮忙”APP,笑容满面地说,今年近8000亩早稻大丰收离不开这个宝贝。

原来,为方便农户科学管田,今年湖南省气象局联合农业部门共同打造了一个为农气象服务平台,能在手机端提供各类农业气象信息、种植基地具体监测数据,以及“私人订制”式的专家答疑功能。

“靠天吃饭”曾是农民对天气影响农作物收成最形象的描述,而今的“天帮忙”则能更准确地助力粮食增产增收。

这只是气象科技为农服务的一个缩影。近年来,随着我国对科学知识普及传播的重视,中国气象局在科普宣传领域下足“绣花”功夫,不仅在传播手段上创新,利用微博、微信、APP等新媒体手段广泛地普及气象知识,并且还在传播形式上大作文章,让专业深奥的气象知识充满“烟火气”,飞入寻常百姓家。

气象科技下乡,填补农村科普短板

北至黑土地,南到彩云南,气象科技下乡留下的不仅是田埂上的脚印。

产粮大省黑龙江,肩负着国家粮食安全的重任。眼下,正值“夏管”时节,黑龙江省气象局专门为此组织专班,开展产前、产中、产后全链条定制化服务,为秋粮稳产增添“底气”。

哈尔滨市呼兰区白家现代农机专业合作社负责人吴祥臣说:“最开始扩种大豆,我们很担心。但有了气象专家的服务,分阶段指导我们科学种田,现在大豆长势良好,相信今年一定能丰收!”

“气象科技下乡”主题科普活动从2009年开始,旨在贯彻落实中宣部、中国科协等11个部委《关于深入开展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活动的通知》,以及落实《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中央农村工作会议精神,力图打造气象部门普及传播农业气象科技和气象科学知识的重要平台,填补我国农村地区防灾减灾科普宣传的不足。

比如,四川省开设气象专家“流动课堂”,根据不同产业,在其关键时节选派农气专家到田间地头,帮助各企业大户、生产基地指导科学生产;广东省则启动气象科普研学之旅,让学生们了解为何天气雷达是气象防灾减灾的 “千里眼顺风耳”……一系列气象科技下乡活动,内容丰富、形式多样,深受当地群众欢迎。

十余年来,一大批气象工作者扑下身子、沉到一线,用脚步丈量土地,以人们喜闻乐见的方式普及气象科学知识,为公众生产生活增添色彩。虽说“泥土味”浓了,但和百姓的关系更近了。

统计数据显示,“气象科技下乡”主题科普活动已走进全国13个省份,各地气象部门也积极开展形式丰富的面向农业农村的气象科普,十年来受众近千万;“气象防灾减灾宣传志愿者中国行”深入1万多个行政村、3700多所学校、500多家大型企业,受众人数逾800万。全国气象科学知识普及率稳步提升,2021年达到80.76%。

教育基地渐成体系,让气象知识触达“神经末梢”

“更接地气,贴近公众”,是近年来气象科普的显著特点。从线上到线下,从开展气象防灾减灾知识讲座、送气象科技下乡,到气象科普进农村、进校园、进企业,气象科普的触角正在无限延伸,形式新颖。

会唱歌的气温雨量音乐柱、自带“电闪雷鸣”的雷电屋、抬头可见仙女星系的科普长廊……走进福清市气象科普公园,不仅可以游览有趣的科普景点,还能亲身感受气象科学的奇妙。

作为福建省规模较大、功能齐全、内容丰富的开放式气象科普主题公园,这里集气象文化知识宣传和游乐赏玩于一体,已成为推动气象科普知识宣传的新阵地。

党的十八大以来,各级各类气象科普宣传经费都加大投入力度,气象科普宣传基础设施建设日益完备。截至目前,气象行业建成全国气象科普教育基地401个,建设了一批国家气象科普基地。气象台站、科研院所、野外试验基地也纷纷开展科普宣传活动,将更多科学知识传达给社会大众。

此外,各地还积极推动将优质气象科技资源转化为群众喜闻乐见的科普产品:根据第三次青藏高原大气科学试验研究成果制作的《世界屋脊探秘》视频获评全国优秀科普微视频;根据2022年北京冬奥会“分钟级、百米级”精准气象预报研发成果,开发了一系列视频、画册科普作品……

争当“领头羊”,2025年气象科普“量质齐升”

中国气象局除了开展全国气象科普讲解大赛、气象防灾减灾宣传志愿者中国行、全国气象科普系列报告会等一系列科普活动外,还在世界气象日、防灾减灾日、全国科技活动周、全国科普日等重要时间节点,举办全国性主题气象科普活动,并充分运用“互联网 科普”,打造线上气象科普盛宴。

中国气象局还组织开展气象科普进社区、进农村、进企事业、进学校“四进”活动,提升青少年、农民、产业工人等重点人群气象科学素质。

虽然气象科普工作成效显著,但仍然存在科研与科普融合、精准化服务、科普创新动力、人才培养激励等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

随着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信息技术飞速发展,为了让气象科普活起来,更富吸引力和影响力,中国气象局将在不断提升科技内涵的基础上,建成与气象现代化水平相适应的现代气象科普体系,形成科普内容、活动、传播互融互补,以增强气象科普的社会影响力。力争到2025年,形成多渠道培育、专兼职结合、人才素质优良、激励措施完善的气象科普人才队伍,提升气象科普创新发展的能力,气象部门科普水平达到全国科普领域领先地位。

本文来自【中国科普网】,仅代表作者观点。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提供信息发布传播服务。

ID:jrtt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