类比推理题及解题方法(类比推理中的这个考法你了解吗)

嘀嗒的钟表声一刻不停歇,2021年仅剩4个月,想要参加下半年国考的小伙伴们你们开始学习了吗?“双减政策”下,考公的队伍会越来越庞大,上岸的难度也会越来越大,你还在等公告发布才做准备吗?图图提醒大家,早做准备,你才有希望在国考中脱颖而出。

今天图图依旧给想要上岸的宝宝们带来一些干货,即认识类比推理的一种考查方式——成语、谚语的拆分。

类比推理题我们都非常熟悉,对于两词型,题干会用冒号连接两个词语,我们可以根据题干词语间的逻辑关系找出正确选项。图图发现,近几年国考题中出现了几道这样的两词型题干:将一个成语或者一句谚语拆成两个部分分别置于冒号前后。下面图图就带着大家来看看这种题干的逻辑关系一般是什么,做好积累,以后再遇到这样的题干我们才不会慌。首先看2017年的一道国考真题:

【例】成百∶上千

A.千变∶万化 B.千方∶百计

C.三教∶九流 D.三头∶六臂

题干就是把“成百上千”这个成语拆成两部分,然后分别置于冒号前后。题干的成语拆分完的两部分“成百”和“上千”是近义关系,选项当然也要选择近义关系:C项中“三教”和“九流”属于并列关系;D项中“三头”和“六臂”属于并列关系。A项中“千变”和“万化”是近义关系,B项中“千方”和“百计”也是近义关系。此时A和B应该选哪个呢?进一步看题干两词语的特点,“百”和“千”都是数词,且程度递增。A选项中“千”和“万”都是数词,且程度递增,与题干一致;而B项中的“千”和“百”程度递减,此选项可以排除掉。

大家会发现,成语拆分完的两部分同样是可以被看成独立的两个词语去分析它们之间的逻辑关系,同样也可以用二级辨析选出最佳选项。

类比推理题及解题方法(类比推理中的这个考法你了解吗)(1)

下面我们再看看2019年的一道国考真题是如何考查的:

【例】刻舟∶求剑

A.里应∶外合 B.掩耳∶盗铃

C.打草∶惊蛇 D.指桑∶骂槐

“刻舟求剑”这个寓言故事大家都学过,“刻舟”的目的是“求剑”,二者是目的对应关系。A项中“里应”和“外合”属于并列关系;B项中“掩耳”的目的是“盗铃”,二者与题干一样属于目的对应关系;C项“打草惊蛇”说的是打的是草,却不小心惊动了藏在草丛里的蛇,“打草”的本意不是“惊蛇”,二者不属于目的对应关系;D项中“指桑”和“骂槐”是同时发生的,不是目的对应关系。

这个成语拆分完,前后两个词语还是要根据原本成语的意思去分析它们的逻辑关系,所以成语的意思积累还是尤为重要。

2018年国考还考到过将一句谚语拆分成两部分的题目:

【例】众人拾柴∶火焰高

A.打破沙锅∶问到底

B.多行不义∶必自毙

C.敬酒不吃∶吃罚酒

D.四海之内∶皆兄弟

题干谚语的意思大家都知道,众多人都往燃烧的火里添柴,火焰就会烧得很旺,所以“众人拾柴”是原因,“火焰高”是结果,二者是因果对应关系。B项中的谚语意思是坏事做多了,就会自取灭亡,所以“多行不义”是原因,“必自毙”是结果,二者也是因果对应关系,与题干一致。而其余的三个选项的谚语大家在了解意思后,会发现均不是因果关系。

简单地带大家看了三道真题,可以说为了应对这种出题形式,需要大家对于成语或者谚语的意思有所了解,所以大家平时对它们要多做积累,这样才能在遇到拆分成语的题干时快速选出答案。

最后,图图还是要提醒大家,早做准备、高效备考,才能在国考战役中“大获全胜”,成功上岸,加油吧,图图在华图课堂等你。

更多备考资料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