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求甚解中的观点(适当与不求甚解)

近日看到一个日语词汇--“适当”(汉字写法略有差异),有些感触,发散探讨一下从字面上理解,我们中国人一般会认为是汉语“适当”的本意,即“合适、合理、恰当”,但是在日语中语义偏贬义,意思是“随意、大概齐、差不多、将就”经常有日本人用这个词形容中国人的做事风格,但是最近几年他们在这样做的时候语义渐渐偏向褒义日本人开始觉得万事过于精密、过于计划性未必是好事,中国人因陋就简、快速启动的做事方式也有其独特的价值打个比方,日本公司员工做事,根深蒂固的习惯是参照【操作手册】(发音manyuuaru)无论是消防演习还是真的火灾发生了,第一步就是找【操作手册】看应该怎么一步步处理如果没找到或者事先没有做【操作手册】,多数会慌了手脚,感觉天要塌了,火灾本身反而是小事情了日本人自身,偶尔也会拿类似例子来自我解嘲,今天小编就来说说关于不求甚解中的观点?下面更多详细答案一起来看看吧!

不求甚解中的观点(适当与不求甚解)

不求甚解中的观点

近日看到一个日语词汇--“适当”(汉字写法略有差异),有些感触,发散探讨一下。从字面上理解,我们中国人一般会认为是汉语“适当”的本意,即“合适、合理、恰当”,但是在日语中语义偏贬义,意思是“随意、大概齐、差不多、将就”。经常有日本人用这个词形容中国人的做事风格,但是最近几年他们在这样做的时候语义渐渐偏向褒义。日本人开始觉得万事过于精密、过于计划性未必是好事,中国人因陋就简、快速启动的做事方式也有其独特的价值。打个比方,日本公司员工做事,根深蒂固的习惯是参照【操作手册】(发音manyuuaru)。无论是消防演习还是真的火灾发生了,第一步就是找【操作手册】看应该怎么一步步处理。如果没找到或者事先没有做【操作手册】,多数会慌了手脚,感觉天要塌了,火灾本身反而是小事情了。日本人自身,偶尔也会拿类似例子来自我解嘲。

一千个人心目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

你可以总结说日本人古板、不知变通,中国人思维灵活、不受条条框框约束;

还可以解读说:虽然“人猿相揖别,只几个石头磨过”,但不要对外在的工具过于依赖;

或者用思维模型来分析:不要一味追求“全局最优”这样一个极限值、理想状态,以“局部最优”开始快速做起来,后期逐步优化、迭代是更合理的。

再举一个典型的例子--“不求甚解”。“不求甚解”是一则来源于历史故事的成语,有关典故最早出自于晋代陶潜《五柳先生传》。陶渊明在《五柳先生传》中写道:“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不求甚解”的原义是读书只求理解精髓,不着眼于一字一句的解释,追求“常读常新”,其实不含贬义。晋人以“竹林七贤”为代表的脱略形核、潇洒狂放的文风、做人风格闻名于世,感觉陶渊明已经很含蓄了。后世程朱理学大行其道,儒家多以自律、自守的板正面孔处世,同时起自隋朝终于清朝近1300年之久的科举制度在另一个方面推波助澜,千万学子于经典中孜孜以求、皓首穷经,这个成语就显得不够“政治正确”,其含义逐渐演化,多指学习或工作的态度不认真,不求深入理解,也指了解情况不深入,成了一个完全贬义的词汇。这大概属于中国内部治学风格演化的一个过程。

历史在前进,也在轮回。后人对“不求甚解”有了新的理解。已故【人民日报】社长邓拓先生,以“马南邨”的笔名所著札记【燕山夜话】中有一篇文章【不求甚解】,对此有非常精彩的论述。邓拓先生举了普列汉诺夫、诸葛亮等人的例子,一层层抽丝剥茧,把“不求甚解”的含义做了全新而系统的解读。邓拓所持的总观点是读书是可以“不求甚解”,但是这“不求甚解”的含义是:一、会意,即理解书的精神实质;二、整体观,即不要固执于一点,不要因小失大,应注重整体。

中学语文课本有鲁迅的一篇【秋夜】,我牢记至今的是“在我的后园,可以看见墙外有两株树,一株是枣树,还有一株也是枣树。”原因无他,被老师强行要求分析两株枣树的含义,要解释出白色恐怖下鲁迅的郁闷与无奈。红色中国成长起来的我也很郁闷:鲁迅当年想这么多了吗?那么,同样的问题:陶渊明当初写下“不求甚解”时,其真正意思是这样吗?

答案不重要。文以载道,大家都是以此来阐述自己的“道”,自己的理解。

我个人的理解,有邓拓先生珠玉在前,已经足够清晰了。系统化、整体化的思维方式虽然还在发展中,尚未成熟,但它是未来的方向,毕竟“中医偶尔治本,西医永远治标。”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