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鸡万鸭奔赴灭蝗战场(傍县人来涕泗翻)

#蝗灾与治蝗# 蝗虫之异,殆不虚生,万方有罪,在予一人,而言事者专咎自下,非助我者也。朕寤寐恫矜,思弭忧衅。昔楚严无灾而惧,成王出郊而反风。将何以匡朕不逮,以塞灾变?百僚师尹,勉修厥职,刺史、二千石详刑辟,理冤虐,恤鳏寡,矜孤弱,思惟致灾兴蝗之咎。(《后汉·和纪》)

千鸡万鸭奔赴灭蝗战场(傍县人来涕泗翻)(1)

中国古书上就有“旱极而蝗”的记载。类似的蝗灾记载在《春秋》一书就有十多次,秦汉以后,蝗灾的记载更加频繁地出现在史书中,据邓云特《中国救荒史》的统计,秦汉时期蝗灾发生的频率约8.8年一次,两宋时期为3.5年一次,元代为1.6年,明清时期为2.8年。另据郭郛等著《中国飞蝗生物学》,近代以前中国的2000多年历史中“大规模的蝗灾达到804次,平均3年发生一次”。

千鸡万鸭奔赴灭蝗战场(傍县人来涕泗翻)(2)

旱极而蝗是我国古代一直存在的说法。古有

一、器具捕打法

这是一种最古老的原始捕蝗法,当蝗虫、鼠、雀为害时,古人经常采用这种捕除方法,只不过在器具的使用上有一定的区别。清代捕打蝗虫的器具和方式可谓多种多样。据清代《捕蝗要诀》介绍,主要有布围式、鱼箔式、合网式和抄袋式等。布围式,即用一块长条型的粗布,两头各套一根木杆,遇蝗虫来路,迎面插入土中,将其碰落予以捕杀;鱼箔式和合网式,是指用芦苇结成的鱼箔或缯网,碰落蝗虫或使之入网;抄袋式,即用类似今天捕虫网的小鱼斗或菱角小口袋捕捉蝗虫。为了对付那些“已有头角,遍地跳跃”的幼蝗,以“不使长翼飞腾,贻害禾稼”,还有一种器具捕打法可以称为“鞋底式”捕打法,即“用牛皮截作鞋底式,或用旧鞋底钉于木棍之上,蹲地掴捕,自可应手而毙。

二、开沟陷杀法

此法主要用于对付幼蝗(蝻)。幼蝗(蝻)虽能跳跃,但未羽化,不能飞起或者不能远飞,易被驱赶于沟中并被覆土掩埋。此法实施需由众人合力,列队分组而行。其做法为:视幼蝗来路,预掘深、宽各二尺的壕沟,并于沟中每相去丈许作一坑,以便埋掩;然后众人手持扫帚等各种器具,并由一人鸣锣、众人呐喊,使幼蝗惊惧而奋力跳跃,或扑入沟中,或被扫入、掩埋,直至沟坑俱满而止。当然,这种由众人合力的捕除方式,其投入人力的多少,挖掘壕沟的长度、深度,以及所配用器具等,都不一定拘泥于固定的标准。

三、篝火诱杀法

利用蝗虫的趋光性特点诱其投火自焚,此法古已有之,明清时期仍为捕蝗通用之法。清代还将此法与器具捕打、开沟陷杀等法相结合,取得了较好的捕除效果。如乾隆二十八年,德州、济南一带发生蝗灾,山东巡抚阿尔泰组织众人“一面扑打,一面张网兜捕,俾无漏逸。又于隙地刨沟,夜间燃火,蚂蚱见火奔趋,群集沟内,加草焚烧,用土埋压。并于黎明露重之时,上紧扑捕”。结果很快平息了这次蝗灾。

中国治理蝗虫60年,才达到“飞蝗不起飞成灾、土蝗不扩散危害、入境蝗虫不二次起飞”的目标,到目前为止,已经有近40年没有出现大型蝗灾。

中国近年来蝗灾多发区域:

1.东亚飞蝗。环渤海湾蝗区、黄河中下游部分滩区、华北、黄淮湖库区及华南、海南局部蝗区。

2.亚洲飞蝗。新疆阿勒泰、塔城、伊犁州和阿克苏等地,黑龙江、吉林苇塘湿地以及中哈边境地区。

3.西藏飞蝗。四川、西藏、青海的金沙江、雅砻江、雅鲁藏布江等河谷地带。

4.土蝗。内蒙古、新疆天山北部和东部,河北北部、山西北部、吉林和辽宁西部、黑龙江中西部、湖南、广东北部等地区。

数十年间,中国建立了植物保护工程,完善了蝗灾治理防控体系、优化了防控设施设备,整体防控能力达到了崭新的高度。绿色治蝗比率加大,已接近化学治蝗规模。防控体系逐渐信息化。除此之外,中哈联合治蝗等国际合作近年来治蝗效果也颇为显著

值得注意的是,牧鸡牧鸭、粉红椋鸟治蝗,是在低密度区域,这个区域的蝗虫不会聚飞,不会形成毒素。对于高密度区域,虽然也可以勉强进行牧鸡治蝗,但需要承担风险,而且效果也远远不及化学防治。所以,在面对高密度的蝗灾,首选化学防治。面对大规模非洲沙蝗时,必须如此。

千鸡万鸭奔赴灭蝗战场(傍县人来涕泗翻)(3)

总结:

相信在中国全方面,多层次,高强度的严密的防治下,也会很快得到控制!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