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小时候母亲去世他只能乞讨为生(4岁丧父11岁独自谋生)

他小时候母亲去世他只能乞讨为生(4岁丧父11岁独自谋生)(1)

文/唯晨

第一次听到《童年》的时候,我还以为它是一本生活记趣,比如乡下宁静的夜晚在河边吹风,抓萤火虫或者跟父母一起外出旅行,怎么着童年都该是美好而轻松的风景。

翻开书之后才明白,它不是童年记趣,而是一大段发生在童年里不太美好的事,虽然高尔基写的是小说,但从阿廖沙的眼里看到的全是作者曾经历过的事。

阿廖沙三岁的时候懵懵懂懂和父亲做了告别,那时候的他还不清楚什么是死亡,只知道姥姥一个劲地将他往躺在地板上的父亲身旁推,尽管年幼的他内心充满了莫名的恐惧感,但还是选择了信服姥姥所说的话。

他小时候母亲去世他只能乞讨为生(4岁丧父11岁独自谋生)(2)

大概每个孩子记忆的最初点都在三岁左右吧,那天阿廖沙的父亲去世,同时弟弟出生,从此一个三岁孩子不美好的童年生活就开始了。

当天下着雨所有人的脸色都不好,小小的阿廖沙并没有太多伤心,甚至对父亲的关注还不如两只趴在棺材板奋力上跳上而后又被泥土砸下去的青蛙。

再后来的生活就是跟着悲痛欲绝的母亲和温和慈祥外祖母一起回到专横的外祖父家,在阿廖沙的外祖父家有两个舅舅,这两个人自私且贪得无厌。

在一系列跌宕起伏又让人无法想象的层层“考验”之后,亦是在唯一的守护(外祖母)去世之后,阿廖沙不得不独自谋生,小说里的他年仅十岁,小说外的他也不过才到11岁。

可以说阿廖沙的童年就是高尔基的童年,他除了给主人公做了年龄上的处理,其他情节几乎写成了一比一自传。

他小时候母亲去世他只能乞讨为生(4岁丧父11岁独自谋生)(3)

每个人都有成年,毕竟谁都不可能一出生就是心智健全的大人,在大部分孩童的世界里童年都是美好的,就像歌词里写的那样:池塘边的榕树上,知了在声声地叫着夏天。

高尔基的童年里没有池塘没有榕树更没有蝉,它像一部悲惨纪录片又像藏在遥远梦里的魇。

读《童年》的时候能明显体会到儿童视角和成年人视角交替出现后的深刻感,小说里的生活小事又都不是小事,每一个人的每一句话皆具有典型的意义,人性的复杂在阿廖沙三到十岁的七年里不断上演。

现实生活中只上过两年小学的高尔基,在生活的磨难中不断学习,读书和生活经验的积累让他成为了世界知名大作家,他说:“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

那些读过的书和走过的路,在不久以后都会沉淀并凝固在一个人的灵魂里,有些人的生活并不是不甜,而是由于品味道的心过于贪婪,读完《童年》你会发现,它既是童年又是一生。

有人的童年是七彩的梦,有人的童年却是黑色的魇,人生只有一次,读书才能重复体验其中的不同。

今日话题:你曾读过哪些印象深刻的书?


唯晨说:愿你的生活 在遇到我的文字后 更加美好

感谢您的支持,喜欢请关注唯晨说。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