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里真的会裁员吗(阿里被曝大裁员)

以下文章来源于三茅网(ID:sanmaohr) ,作者大阎

01

这段时间,脉脉上传得最火的传闻大概就是阿里、鹅厂的裁员了。

今天主要想说下阿里的裁员。

从5月开始,阿里一直在脉脉上霸榜热搜,原因是大量阿里内部员工在吐槽被裁经历。

而且版本众多,有说20%有说30%甚至还有人说40%。

阿里真的会裁员吗(阿里被曝大裁员)(1)

阿里真的会裁员吗(阿里被曝大裁员)(2)

钉钉、CTO线、阿里云、淘特、淘系等BU,阿里几乎所有事业群都在近期被爆裁员。

那一轮最夸张的裁员传言是,阿里将裁员30%。

后经媒体向阿里核实,得到反馈是数据太过夸张,阿里不可能一下子裁掉近8万人。

据内部员工爆料,即便绩效3.75都有被裁的,而除了淘系被裁员工可能拿N 3,其它事业群的大部分都是N 1。

看得出来,不论高P还是新人,都有被裁风险。

隔一段时间裁一波人,阿里持续向社会输送人才。

“和其他互联网公司不同,阿里裁员的风格是‘小刀小刀动’,没等员工反应过来,一波就结束了。”

有网友调侃,滚动式裁员,可谓是阿里的新发明,不会大规模“集中毕业”,而是”常态化“裁员。

不过话说回来,大厂裁员本来就很正常,现在到处都在裁员,也不只这一家大厂。

有阿里的内部员工称:“身边的同事突然间就消失了,一问才知道是被裁”。

看得出来,阿里的业务发展不顺,营收利润和股价是在间歇性下跌。

这种情况下,裁员无可厚非。

行情好公司招人扩大,行情不好,减少人员缩减开支,以便公司更安全运作。

如果让阿里不裁员,有点强人所难,人迫不得已都要给钱做手术断臂保命。

而阿里给的补偿无疑可以说是丰厚的,有的人能给到N 3,这一点,就足以让很多同行羡慕了。

N 1是劳动法规定的,N 3就体现了企业的人性化,这10-20年,行业的员工吃足了红利,最后还能在行业难的时候,拿N 3,也是很让人羡慕的,要知道很多企业裁员是暴力的,甚至给不出补偿。

其实裁员这种事,相对没那么神伤的就是年轻力壮的了,拿钱走人还是很香的。

其次是家里有底的一线城市本地人,本身就欲望不大,有份工作挺好,没有也能活得舒舒服服。

最不开心的是给工作寄托了很多意义,面临人生重大关口(结婚,生子)的大龄北漂。

只要他们前几年没有加高杠杆,买千万的房子,在高峰接盘,现在也不至于太难。

02

互联网大厂裁员的消息一个接一个。

最近,有报道称在线问答社区知乎启动新一轮裁员,规模在20%-30%之间,周五通知周一走人,覆盖技术、商业化、教育和社区等多项业务。

惨烈点的说法是,大家都居家办公,被裁的同学被单独通知去现场谈了。

有爆料称,谈完之后还没开始签字,员工权限就给关了。

阿里真的会裁员吗(阿里被曝大裁员)(3)

对此,知乎方面回应:相应情况属于正常的业务和组织优化调整。 互联网平台型企业业绩普遍不佳……无独有偶,线下制造业巨头美的、医药巨头恒瑞也在加大裁员力度,进行业务收缩。

美的方洪波总还称:“未来三年,可能是美的最困难的三年。”

当“裁员”这两个字,与巨头企业连接起来,线上、线下企业同时陷入经营困境,带来的大动荡可想而知。

一边是巨头企业集体裁员,另一边是1000多万函授的大学生毕业找工作。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的应届硕士毕业生,今年2月17日他通过校招入职小米公司的人工智能部软件开发岗位。

然而入职仅两个月,他在4月22日这一天被通知因业务缩减而裁员。

阿里真的会裁员吗(阿里被曝大裁员)(4)

阿里真的会裁员吗(阿里被曝大裁员)(5)

大厂就像围城,外面的人想进去,里面的人想出来,每个人都是庞大运转机器上的螺丝钉。 大家都说内卷,卷是从何而来的呢,源于寻求或是突破或者增长或者模式创新,不得不重复造车轮、互相厮杀pk内外部资源和内部的业务地盘,业绩结果好的团队吞并业绩结果不好的团队,时而有之。 聪明的人那么多,蛋糕只有那么大,卷来卷去卷的都是搬砖的同学。

这次的裁员很有可能改变互联网公司的底层逻辑,资本市场对互联网公司的估值逻辑都变了,意味着以后这些巨头没法不断烧钱去做根本不赚钱的业务了。

03

不知道大家发现没有,很多人对互联网大厂都有强烈偏执的执念,特别是应届生。

不可否认的是,互联网大厂的优点显而易见,对普通人还是相对公平的,至少大多数情况是一个你努力和回报成正比的地方,而且大多大厂的薪资和福利不差,碰到行业风口,还能趁着风赚一笔。

互联网大厂也是人才济济的地方,接触的项目也是市场最前沿的,对个人能力提升效果也是显著的。

所以前几年的年轻人都在努力跳大厂,还有为拥有一块大厂工牌而骄傲不已的。

当然,大厂的缺点懂的也都懂。

1、不稳定,互联网大厂不稳定的因素很多,有卷不动的,有所在的行业受到市场影响被裁员的,无论是主动还是被动;

2、内卷,这大概是互联网大厂最感人(赶人)的地方了,卷生卷死卷不动,有的人就是卷不动了才跳槽到国企,其本质还是互联网公司直接参与市场竞争太激烈了,这种竞争压力直接转嫁到了员工身上。

再看看大厂们的通病,靠风口站在山上,内部其实一直有各种问题,但长期自嗨模式中高层已经飘了,盈利模式创新几乎没有成功经验,市场因疫情剧烈动荡,各种问题分分钟被放大。

网上有个这样的帖子是这样的,两年前秋招认识的姐姐放弃腾讯的offer,去了快消品外企,之前所有人都在骂她不选腾讯是脑子有问题 。

可2年过去了,这个姐姐在外企步步高升,不用996,赚得也多,生活别提有多丰富多彩了,而当初腾讯的那个部门裁员了。

网友坦言自己当初就是被学长学姐和网上的言论洗脑了,万般皆下品,唯互联网高,有鹅选鹅,没鹅延毕。

似乎毕业生只有互联网大厂这一条唯一的出路,去外企的是没脑子,去国企的是有病。

这位网友之前也是坚定的选择了互联网,现在被裁员在家失业好几个月了,别说offer,连面试都没有。

现在来看,那个去了外企的姐姐真的很清醒,知道什么才是最适合自己的,两年前互联网如日中天的时候也能对鹅厂的offer say no。 怎么说呢,挺唏嘘的。

现实生活中有的国企和外企内部确实没有太多狼性文化,加之国企大多处于垄断地位,不需要过于参与市场竞争,所以内卷压力不大。还有福利保障制度完善,基本符合劳动法规定。

这样看来,这个姐姐选择外企还能暂时证明“选择比努力更重要”。

但也说不准,之前大家都觉得地产和金融挂钩不会轻易动,然后一年不到就跌到寒冬;互联网两年前如火如荼毕业生薪资倒挂没有衰败迹象,结果今年纷纷砍团队;谁知道外企会不会突然有一天发n 1走人呢......

这两年不确定的事情太多了,整个一大写的天命无常。

简而言之,现在大厂不再那么香了,全民考公。

今天还有人说,公务员也降薪。

周围的人都说:好歹还有钱拿啊!好歹不会35岁之后扫地出门还怕没地方要啊!

只能说,互联网大厂是声名远扬的劳累外加大龄必被踢出定论,越来越多的人接受不了了。 当然,此一时,彼一时。

没有什么职业是永远不走下坡路的,有的人瞧不起国企的,现在国企香香的;现在考公热得很,谁知道再过十年又是什么样子呢。

从互联网大厂到国企,个人在时代面前不足一提,选择奋斗还是躺平,在不同的阶段选择也不同。

去大厂,不再是一个万全选择了。

稳定是普通人难以得到的奢侈品,疫情加剧了这个趋势,你到底有什么技能、知识,才是最重要的。

04

最后,想和大家说说个人的想法。 讲真,离职和被裁都是挺正常的,干了很久发现工作不符合自己的期待于是离职,公司业务变动结构调整导致被裁都是再正常不过的事情了,没有必要为此过度焦虑。

倒不如说,离职也好被裁也好,拿钱走人,想到之后就不用每天上班,很多人一开始都是特开心的。

其次,离职之后如果条件允许,可以先休息一段日子,把之前没读过的书都读了,没追过的剧都看了,一直想去却没去成的地方都去一去,之前上班那么辛苦,离职之后如果条件允许,休息一下犒劳自己也没问题的。

最后,休息过后还是要考虑自己的未来。

整理一下之前自己参与过的项目,梳理一下自己掌握的所有技能,改改简历,想想下家想找哪个行业领域。

综合之前的工作经验,想想哪个工种更适合自己,自己理想中的工作要具备哪些要素,结合这些再去找符合自己需求的公司和岗位,投递简历,积累笔试面试经验,同时在闲暇时间多学些技能,给自己查漏补缺。

能做到这些的话,距离找到新工作基本就不远了。

没工作不可怕,可怕的是浑浑噩噩过日子。

最后说一句,这世界上没有100%完美的工作。

我在大厂的朋友和我吐槽他们加班多,开会多,文档多,却不知很多人羡慕他们工资高待遇好;我考公的朋友和我吐槽体制内都是老油条,没背景的老实人被穿小鞋,各个部门踢皮球,义务加班没补贴,枯燥的日子一眼望不到头,却不知很多人羡慕他们工作稳定铁饭碗;我创业的朋友和我吐槽他们压力大,管理累,为了养家糊口各种跑上跑下,却不知很多人羡慕他们时间自由没有上级压力……

几乎每个人都觉得自己的工作不好,别人的工作才是香饽饽,却不知别人可能还在羡慕自己。

所以说搞清楚自己想要什么,怎么得到自己想要的东西很重要。

退一步说,北上广深并不是唯一归宿,家乡也等着大家来建设呢。一线城市镀金积攒工作经验,再凭这些工作经验回老家找对口工作。

当生活给你设置重重关卡的时候,再撑一下,每次咬牙闯关过后,你会发现想要的都在手中,想丢的都留在了身后。

大家也不要妄自菲薄,没必要质疑自己的付出,这些都会一种累积一种沉淀,它们会默默铺路,只为让你成为更优秀的人。

共勉。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