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明心学至高智慧(阳明心学立志)

阳明心学至高智慧(阳明心学立志)(1)

一个十一周岁的小学生问老师:“何为人生第一等事?”老师骄傲的告诉他:“那当然是考清华北大,将来有份好工作啦”,小学生一本正经的回答:“不对,人生第一等事应该是读书做圣贤”。

这个小学生就是王阳明——一个从小立志成圣的完人。

王阳明一生都在践行着圣人之志,不断的尝试新鲜事物,棋艺、骑射、任侠、兵法、辞章、佛老。为了这圣人之志,格竹子格的晕倒重病,离开深爱的祖母与父亲潜进深山修行佛老,在贵州龙场一次次的与死神斗争,坚定的志向让他在一次次失败中毅然前行。

《传习录》中曾多次提到立志,志不立,天下无可成之事。志向,就是一个人的人生方向、目标。很多人眼中的立志往往是要赚多少钱,公司要创造多少的营业额,明年要完成什么样的业绩目标,要买个什么样的房什么样的车等等。然而王阳明对于立志的解释——必为圣人之志。

阳明心学至高智慧(阳明心学立志)(2)

也并非否定把名、利作为志向。如果志向是赚钱,那么赚多少钱才算达成呢?不管这个数字是多少,都有两种可能——做到或者做不到。往往做到的会追求更大的数字,做不到的又会自怨自艾,始终都在追逐外物的路上,到头来内心一片空虚,陷入逐物的死循环中。好比我们喜欢一只美丽的蝴蝶,如果蝴蝶飞走,大多数人会去追逐蝴蝶,很少有人会反身自省的去种花,当自我的花朵盛开时,终归会有蝴蝶飞来,就算不是原来的那只,那也会是更加适合自己的蝴蝶,就算没有蝴蝶飞来,我们也拥有了一片美丽的花园。

儒学对于富贵名利的态度更多的是遵从道的法则去追求的——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相对于富贵,我们更应该注重的是修身,以至于齐家、治国、平天下。修身为本体,齐家、治国、平天下为发用,其为一也。

不仅仅是国学儒家把这种追求作为人生方向,作为推动美国发展的25双手之一的史蒂芬

柯维在《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中把以终为始作为第二习惯——让我们以原则为目标,这里的原则也就是我们东方文明中所说的“道”。而第一个习惯——积极主动,多去做关注圈内的事,少去做影响圈的事,也就是修身之意。

古今中外,先哲们其实都在向我们宣导成圣成贤之志,只是表达方式不同。王阳明是中国历史上首位这般重视性地提出立志的哲学家,在《教条示龙场诸生》中写明,圣贤之路,唯有四事相规,一曰立志,二曰勤学,三曰改过,四曰责善。把立志作为学规首位,可见立志在阳明心学中的地位。

现今,东西方很多人对于阳明心学都有一定的接触与研究,越来越多的学者也会阅读与学习《传习录》,然而对于学习阳明心学的学者来说,有多少人立下了圣人之志呢?

有些人接触到阳明心学时,初来觉得很有意思,启发了自我的很有想法,开始了标新立异。王阳明在世时也遇到了此类情况,“门人有欲汲汲立言者,先生闻之,叹曰:“此弊溺人,其来非一日矣。不求自信,而急于人知,正所谓‘以己昏昏,使人昭昭’也。耻其名之无闻于世,而不知知道者视之,反自贻笑耳”。

有些人学习《传习录》时,更注重记诵训诂,停留在文字层面,毕竟在现代环境中能把古文翻译成白话文也是一种有文化的表现。跟朋友交流中时不时的来上一段古文, 道出一句知行合一,致良知显得很有见解,通过训诂后的文意还可以用来“教育”别人。

有些人学习阳明心学还会偏向于王阳明的用兵治理之术,用在现代化的管理中,有些人会研究王阳明的诗词,有些人会收藏王阳明的字,有些人会遍游阳明遗迹,有些人会为阳明心学被说成禅学而抱不平。

有些人,活着活着,就活得不是自己了。

阳明心学至高智慧(阳明心学立志)(3)

阳明心学是一门自我体认的学问,吾性自足,不假外求。把所学的阳明心学,切实笃定地运用在我们日常生活中的时时刻刻,身之主宰便是心,心之所发便是意,意之本体便是知,意之所在便是物,格物,格此也。

以立志成圣修习圣学为始,以致良知为功夫,以止于至善为终点。

从今天开始,立一个志吧,一个圣人之志,让我们生活的世界越来越美好。天地虽大,但有一念向善,心存良知,虽凡夫俗子,皆可为圣贤。每个人本就拥有一颗完整而美好的心灵。

【王阳明先生的小弟子,愿圣学昌明,人人都能拥有一颗幸福的心】

阳明心学至高智慧(阳明心学立志)(4)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