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泽东诗词创造性比拟赏析(毛泽东诗词创造性比拟赏析)

比拟是借助想像力把甲事物模拟作乙事物来写的修辞方式。比拟是一个汉语词语,意思就是把一个事物当作另外一个事物来描述、说明。李贺《雁门太守行》将人比拟为物:“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诗人将滚滚而来的敌兵,比拟为翻卷的黑云,城墙仿佛被压得将要坍塌;将严阵以待的我军,比拟为阳光照耀下的铠甲,一片金光闪烁。

伟大诗人毛泽东注重比拟的创造性。以《渔家傲.反第二次大“围剿”》为例:“白云山头云欲立,白云山下呼声急,枯木朽株齐努力。枪林逼,飞将军自重霄入。七百里驱十五日,赣水苍茫闽山碧,横扫千军如卷席。有人泣,为营步步嗟何及!”开篇的 “白云山头云欲立,白云山下呼声急,枯木朽株齐努力”诗人通过对战地景物拟人化的描写,有声有色地渲染了白云山战斗前的紧张气氛,热情讴歌颂革命根据地军民同仇敌忾、共同杀敌、可歌可泣的动人场景。其中,“云欲立”与“枯木朽株齐努力”,是采用拟人化手法描写自然景物,衬托根据地军民对敌人的无比仇恨。面对山下敌人“呼声急”的猖狂进攻,自然界的一草一木也忍不住愤怒挺身奋起反抗,为保卫红色山河助战。笔者为什么认为伟大诗人毛泽东采取创造性比拟手法呢,因为诗人展开革命浪漫主义想象,用拟人化手法,居然将飘忽不定的“白云”与弱不禁风的“枯木朽株”统一调动起来对抗敌人。情景交融的比拟手法形象化宣告,红军得道多助,反“围剿”战争是感天动地的正义之战。

比拟是将人比作物,或将物比作人,或将甲物化为乙物。运用这种辞格能收到特有的修辞效果:或增添特有的情味,或把事物写得神形毕现,栩栩如生,抒发爱憎分明的感情。

白居易说过:“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人民领袖、伟大诗人毛泽东的长征诗词艺术地描绘了红军长征的战斗历程,热情洋溢地赞扬了红军不畏艰险、英勇顽强的革命精神,蕴含着中国共产党人的万般豪情壮志,它是中国革命的壮烈史诗,也是中国诗歌宝库中的灿烂明珠。以毛泽东《清平乐·六盘山》为例:“天高云淡,望断南飞雁。不到长城非好汉,屈指行程二万。六盘山上高峰,红旗漫卷西风。今日长缨在手,何时缚住苍龙?”我们可以看到,长缨是红色武装力量,苍龙则是反动派。

毛泽东《七律二首·送瘟神》采用比拟手法:“其二,春风杨柳万千条,六亿神州尽舜尧。红雨随心翻作浪,青山着意化为桥。天连五岭银锄落,地动三河铁臂摇。借问瘟君欲何往,纸船明烛照天烧。”诗人笔下的场景,十分感人:“红雨随心翻作浪,青山着意化为桥。”大意是,落花随着自己的心意翻波逐浪,青山有意化崎岖险阻为康庄大道。为什么说诗人是采取创造性拟人化手法呢?按一般诗人想法,雨是不能随心变成浪花的,青山是不能随意变成桥梁的。

比拟可以给诗词增添特有情感,又可把事物写得活灵活现、栩栩如生,使文章更生动。还有利于抒发爱憎分明的感情,启发读者想象。比拟可以分为拟人、拟物两类。拟人就是把物当作人来写,赋予物以人的动作行为或思想感情。拟物是把人当作物来写,使人具有物的动作或形态。

以《念奴娇.鸟儿问答》为例:“鲲鹏展翅,九万里,翻动扶摇羊角。背负青天朝下看,都是人间城郭。炮火连天,弹痕遍地,吓倒蓬间雀。怎么得了,哎呀我要飞跃。借问君去何方,雀儿答道:有仙山琼阁。不见前年秋月朗,订了三家条约。还有吃的,土豆烧熟了,再加牛肉。不须放屁!试看天地翻覆。”

这首诗词是毛泽东暮年所作的一首很有艺术特色的词,它通过鲲鹏与蓬间雀的对话,形成了一种寓言结构,直接切入鲲鹏展翅九万里,上下扶摇翻飞的伟岸情状,化用《庄子·逍遥游》中所描绘的鲲鹏形象,诗人仿佛这时已变成了那高瞻远瞩的鲲鹏,大气磅礴、吐纳风云,大有“四海翻腾云水怒,五洲震荡风雷激”之势。不仅有此气势,而且的确世界革命的风云正在漫卷全球,到处是“炮火连天,弹痕遍地”。此词采用创造性拟人化手法,描述大鹏鸟和蓬间雀之间的问答对话。毛泽东在诗中没有进行直接的自我抒情,而是塑造了两个完全不同的鸟类形象,以象征的艺术手法为我们展示了鲲鹏的博大、高远、无畏以及蓬间雀的萎琐、渺小、卑怯。根据当时的国际背景,蓬间雀就是指前苏联修正主义领导人赫鲁晓夫,而鲲鹏则是以毛泽东为领导的中国共产党及中国人民。显然,这首诗词是一首政治寓言词,也是伟大诗人毛泽东采取创造性比拟手法写的一首诗词。

毛泽东诗词创造性比拟赏析(毛泽东诗词创造性比拟赏析)(1)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