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广高速发生了什么交通事故(争议不休的许广高速事故致因和教训)

许广高速发生了什么交通事故(争议不休的许广高速事故致因和教训)(1)

现场

自2023年2月4日许广高速连环撞车事故发生以来,相关信息一直不断。其中议论比较多的就是事故致因究竟是什么?我们应当汲取的教训是什么?就此进行适当梳理,供大家借鉴。

一、事故原因分析

许广高速发生了什么交通事故(争议不休的许广高速事故致因和教训)(2)

现场

作者近7000字以《10分钟致死16人的许广高速连环撞车事故》为题进行了详细的分析。其中分别以概况、客观环境分析、致因分析、连环撞车的机理、责任分析和如何避免事故等六个方面进行了刨析。

认为:本次事故发生的客观因素是团雾、雨、路滑、限速标志数值突变、道路变窄等。不否认客观因素较多,但并非不能克服。关键在于主观因素。一句话就是:高速公路的“急刹车”引燃了“习惯性近距离跟车”的祸患,是本次事故的根本原因。

第一次事故首辆车的“急刹车”是本次大事故引发的导火索每次分事故(共5次)第二辆车的“习惯性近距离跟车”是本次连环事故的祸根。“急刹车”和“习惯性近距离跟车”,都属于违法驾驶行为,合谋演绎了这场惊天地泣鬼神、10分钟致死16人的连续连环交通事故。

许广高速发生了什么交通事故(争议不休的许广高速事故致因和教训)(3)

责任分析图

网上有人提出事故的主因在限速标志,也有人提出是团雾,但都是之一客观因素。客观因素,是自然因素,不可抗力。唯独能改变的就是驾驶员的行为。因此,称为本案致因或教训只能从驾驶行为去寻找

二、两大教训

许广高速发生了什么交通事故(争议不休的许广高速事故致因和教训)(4)

现场

据统计,截至2022年底,全国机动车驾驶人数量达5.02亿人,其中汽车驾驶人4.64亿人,占驾驶人总数92.54%。2022年,全国新领证驾驶人2923万人。感叹我国仅用几十年的功夫完成了西方国家近百年的机动化过程,承认我国所取得的成就,但不否认还存在许多缺陷。例如每次重大事故的处理,只看重责任追究,不重视教训。几乎每一次事故都是在重覆着历史。因此,本次10分钟致死16人的连续连环交通事故致因,网上众说纷纭。综合分析,事故主因并列为主要教训不外乎以下两点:

(一)治理“习惯性近距离跟车”迫在眉睫

1.“习惯性近距离跟车”的形成

许广高速发生了什么交通事故(争议不休的许广高速事故致因和教训)(5)

跟车

①习惯性近距离跟车。也称为中国式跟车(像中国式过马路)。国外也有类似情形,但没有中国严重。因为,中国人多车多。排队行车时,如果让别人插入你的车前,可能会耽误更多的行车时间。这种由买早点排队反感插队而演化的习惯,久而久之,也搬进了驾车中成了决不让插车的习惯,并难以改变。同时,在普通道路上跟车太近,即使撞上也无碍安全.这也加重了习惯性近距离跟车的倾向。

②习惯性近距离跟车+高速。习惯性近距离跟车的毛病如果搬到高速公路上,遇上众多的高速行驶车辆,自然而然交通风险将会加大。但风险一般不至于最大发生事故,更多添加了许多侥幸心理。因此,在高速公路上的习惯性近距离跟车并未引起驾驶人的高度重视。或在侥幸心理驱使下一直在高速公路上畅行。

③习惯性近距离跟车+高速+错觉。不是不报时候未到。当高速公路上的习惯性近距离跟车,遇上感知障碍或错觉等特殊情况,将遭遇惊天地泣鬼神的连环事故。这种感知障碍如雾天、冰雪路等。尤其在换季时节,团雾随时出现,导致视线受阻、感知能力不能及时转换。结冰路段的偶然存在,同样也会使得驾驶员来不及转换控制策略而发上事故。

2.如何破除“习惯性近距离跟车”

一是杜绝在危险的情况下插队。尤其是高速公路行驶,应列入法律条款,禁止变道插越。二是保持车距。道路交通安全法有专门的条款,应严格执行。三是加强宣传,提高跟车距离安全法律意识。

(二)高速公路不得随意停车或急刹车。

许广高速发生了什么交通事故(争议不休的许广高速事故致因和教训)(6)

高速公路

《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交通安全法实施条例》第八十二条 机动车在高速公路上行驶,不得有倒车、逆行、穿越中央分隔带掉头或者在车道内停车。根据网上提供,第一次事故点的第一辆车错过了望城出口,然后就在快车道急刹车,后面的车,就跟该车辆追尾。第一次事故的首辆车,尽管没有最后停车,但实施急刹车已经说明具有停车的动机并正在实施停车过程,应当视为停车行为。其次,根据网上提供,该辆车驾驶员为新手,驾驶临时号牌。与第二辆车撞车后,二人未按照规定设置警告标志等进行交涉,导致后续车辆连续追尾。

以上两大教训,均为违法行为,仍然属于守法问题。或者说我国在道路交通安全实践中,依法驾驶、安全驾驶任重道远。尤其应重视我国道路交通安全教育的唯一重要基地:驾培市场,已经到了迫切需要治理的时候。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