燕和川在一起的成语(和山阳县漫川有关的两个成语)

燕和川在一起的成语(和山阳县漫川有关的两个成语)(1)

燕和川在一起的成语(和山阳县漫川有关的两个成语)(2)

□周宗奇

您知道“朝秦暮楚”“南腔北调”这两个成语吗?您知道它的出处吗?让我们走一趟山阳县漫川关古镇,在朝秦暮楚之地,听一听南腔北调吧!

漫川古镇是隋唐时期的“天子渡口、皇贡辅道”,是极负盛名的“水旱码头”。据说其时“水码头百艇联墙,旱码头千蹄接踵”,极度繁荣的商贸,为漫川留下“一街二楼三馆四庙五教”的传说。

朝秦暮楚这个成语就出自漫川关。它有三个层面的含义:(1)漫川关在春秋时期属于楚国。在漫川关西北12公里处有一个地方叫石门子,宽不容丈,一夫当关万夫莫开,公元前690年左右,楚国为了防御秦国的入侵,在这里设置方城,史称“石门天堑,楚置方城”。朝秦暮楚最初的含义是地域之便,早晨在秦,下午在楚。(2)从春秋开始,漫川关就是兵家必争之地,老百姓饱受战争之苦,又地处楚国,秦人往往夜袭而来,漫川关人为了生存,早上插秦旗、穿秦服、说秦话。发现秦军撤了,知道楚国部队来了,就换楚帜、易楚衣,讲楚语。朝秦暮楚第二种含义是生存智慧。(3)漫川关自唐安史之乱后,便成为“皇贡辅道”,江淮和荆湘的物资改道漫川关北运长安,是一个南北物资的集散之地,交易量很大,必须有一个良好的商业秩序。按照当时的安排,一天里的上半天,楚人需要的棉花、食盐等生产资料由秦人驮至水码头装船,下午秦人需要的茶叶、丝绸等生活用品由楚人运到旱码头装骡子装马。这样,人们上半天看到的是秦人忙碌的身影,下午就会看到楚人忙碌的身影。朝秦暮楚的第三种含义是商业规范。

南腔北调这个成语则源自漫川关标志性建筑——鸳鸯双戏楼。它是全国唯一一座联璧式的双戏楼,南为马王楼(由陕西、河南商帮修建),北为关帝楼(是山西、甘肃商帮修建)。

湖北武汉人自公元600年左右开始在漫川关经商,奠定了漫川关的商贸地位,北方商帮有了做物流的基础。所以在北方商帮联合修建的双戏楼上出现了南腔北调。其含义也有三层:(1)感恩,北方商帮在祭马王敬关公时都要在双戏楼上唱大戏,每次都要请湖北商人来听戏,以此感谢湖北人奠定的商业基础。规定在马王楼上唱汉剧、二黄、黄梅戏,在关帝楼上唱秦腔。(2)秩序,南腔北调不是对台戏,必须有一个良好的秩序。先唱南腔,后吼北调,你方唱罢我登场。(3)关爱,南腔中的黄梅戏是中国京剧的鼻祖,北调中的秦腔是百戏之母;所以不管你是南来的还是北往的,在这里你就一定能找到自己的乡音。

在朝秦暮楚之地,听南腔北调,是否颠覆了你对中国成语的认知呢!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