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信息化建设的基础优势(增强服务经济社会发展能力和水平)

高校信息化建设的基础优势(增强服务经济社会发展能力和水平)(1)

近日,省教育厅举行解放思想大讨论专题交流研讨暨“全面深化改革重要思想与深化江苏教育改革”学习座谈会。“江苏教育报”微信公众号开专栏持续推送代表发言。

今天推送的是江苏大学党委书记袁寿其的发言。

■江苏大学 袁寿其

高校信息化建设的基础优势(增强服务经济社会发展能力和水平)(2)

教育思想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教育现代化建设特别是深化高等教育改革的根本指南。高校深入学习贯彻教育思想,就是要面向新时代肩负新使命,充分发挥学校人才科技学科优势,努力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智力支持和人才支撑。近年来,江苏大学聚焦需求,深化改革,搭平台、创载体、建机制,全面提升学校办学质量和水平,全面提升学校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和效果。

高校信息化建设的基础优势(增强服务经济社会发展能力和水平)(3)

一、提升人才供给质量

强调,高校立身之本在于立德树人。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再一次对高校人才培养作出重要指示。遵循的思想,我们确定了“教学质量名校”发展理念。

一是改革培养模式。依托农业装备、车辆工程等优势学科,成立全省机械动力类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联盟,形成政府、行业企业、高校和科研院所联合培养卓越工程师的新机制和新模式。设立“金山英才班”,重点培养未来装备制造业领军人才。

二是优化调整专业。主动对接江苏加快发展创新型经济以及新兴产业倍增、服务业提速、传统产业升级“三大计划”对创新人才的需求,设置新能源技术与工程、物联网工程等新专业,为江苏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培养人才。开展新工科教育改革,改造升级传统工科专业,加快培养新兴领域工程科技人才。

三是加强创新创业教育。成立创新创业学院,构建“135塔式”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加强与地方高创中心、创业园区的协同,孵化一大批创业典型。5年来为江苏培养1.8万名本科生,7000余名硕士、博士研究生,1500余名工程硕士。学校65%以上的毕业生在江苏就业创业。

二、增强科技创新能力

强调,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是现代化建设的战略支撑。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强调,要瞄准世界科技前沿,加强对关键共性技术、前沿引领技术、现代工程技术、颠覆性技术的攻关创新。遵循的思想,我们着力增强科技创新能力。

一是加强校内创新平台建设。根据学科科研特色,设立流体机械、新能源、新材料、先进制造、环境健康研究院等校内24个专职科研机构,加强应用研究,并引导其向高新技术开发延伸。国家水泵及系统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被遴选为省产业技术研究院首批研究所,获批“混合动力车辆技术国家与地方联合工程中心(江苏)”。

二是与企业共建研发平台。与省内企业共建科技服务平台近200个,企业研究生工作站近500个,与600余家企业建立产学研战略联盟。与江苏恒顺集团、江苏沃得农业机械有限公司、大亚科技集体等共建研究中心。与徐工集团、无锡柴油机厂、常柴股份有限公司、无锡油泵油嘴研究所等行业龙头企业协同攻克技术难题,开发新技术、推广新工艺,有效提升企业的科技创新能力,取得一系列高水平成果。学校共获国家级科技成果奖13项,有效发明专利拥有数列全国高校前20位,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获批数稳居全国高校前50位。

三、加强科技成果转移转化

强调,要加强科技供给服务经济社会发展主战场,把科技成果应用在实现现代化的伟大事业中。遵循的思想,我们着力推进科技成果有效转化为现实生产力。

一是完善成果转化体制机制。成立江苏大学技术转移中心,并被科技部评为国家级技术转移示范机构,去年作为全国8所高校之一被确定为教育部科技成果转化示范基地。实施“123”行动计划,每个学院和科研机构重点服务一个特色地区、两个战略行业、三个重点企业。已在各地建设江苏大学技术转移分中心、地方产业研究院、校企合作工程中心等成果转移转化平台100余家。注重培养既精通技术又熟悉科技成果转化的技术经理人队伍。完善科研人员成果转化激励政策。

二是大力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在全省高校科技服务江苏地方经济评价7项指标中,我校有6项居全省高校前5。研发的潜水泵领导全国潜水泵行业,产量占全国潜水泵总产量50%以上,应用于南水北调、太湖流域综合治理等国家大型重点工程,并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温室环境最优控制技术与装备及系列温室和配套设施,在国内广泛应用并出口国外,累计新增利税和节支总额30多亿元。率先开展高产水稻联合收割机技术研究,研发产品全国市场占有率达45%,销量全国第一。与江苏银环集团紧密合作,研发了填补国内空白的高性能精密钢管,应用于高铁、核电、航空等领域。

四、服务国家重大战略

强调,高等教育发展方向要同我国发展的现实目标和未来方向紧密联系在一起。遵循的思想,我们充分发挥思想库、科技库、人才库作用,服务经济社会发展。

一是抓好特色智库建设。依托省级人文社科基地——江苏省中小企业发展研究中心,完成《江苏省资源战略研究及对策》等一系列地方和企业中长期发展规划研究课题50余项。依托设在我校的国家知识产权培训基地以及江苏省知识产权研究中心,承担国家“知识产权战略示范省”实施方案的编制,并牵头起草制定江苏省地方标准《企业知识产权管理规范》。指导全省2000多家企业开展知识产权贯标工作,助推江苏知识产权战略示范省建设。

二是服务国家战略需求。彰显“以工见长、工中有农、以工支农”的办学特色,主动融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乡村振兴战略等,大力推进现代农业装备学科群建设,牵头组建“现代农业装备与技术协同创新中心”,联合国内顶尖农业装备行业研究单位和核心企业,助推《中国制造2025》提出的未来制造业十大重点领域之一的农机装备发展。深入贯彻落实省“科技创新40条”,修订完善学校各项落地措施。聚焦“苏南农业现代化”,入选国家级新农村发展研究院。牵头成立“一带一路”国际人才培养产学联盟,建立“一带一路”国际人才学院和产学融合研究院,与100余家联盟企业开展国际化人才订单式培养,服务国家“一带一路”建设。

党的十九大开启了新时代加快教育现代化、建设高等教育强国的历史新征程。高校作为人才第一资源、科技第一生产力、创新第一动力的重要结合点,我们将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行动指南,深入贯彻落实教育思想,肩负高等教育“四个服务”的时代使命,进一步解放思想、深化改革,突出“高质量”“内涵式”发展,大力推进“双一流”和高水平有特色国际化研究型大学建设,努力为江苏教育现代化和“强富美高”新江苏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高校信息化建设的基础优势(增强服务经济社会发展能力和水平)(4)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