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葛亮预言1500例(宁可信其有不可信其无)

司马懿:“亮平生谨慎,不曾弄险。今大开城门,必有埋伏,我兵若近,中其计也。”一一《三国演义·空城计篇》

“宁可信其有,不可信其无”。在三国所处的年代,群雄并起,战乱不断,处处充满了怀疑。但怀疑是一把双刃剑,可能保护自己,也可能伤到自己。

官渡之战是三国历史上以少胜多的典型战役,也是《三国演义》中浓墨重彩的一个篇章,官渡之战的胜利奠定了曹操雄霸北方的基础,也让承袭四世三公的袁绍从此一撅不振。以“疑”为重要内容的江湖规则在这场战役中表现的淋漓尽致。

诸葛亮预言1500例(宁可信其有不可信其无)(1)

官渡之战时,袁绍的谋臣许枚来投。刚一坐下,许枚开口便问:“请问贵军还有多少粮草?”曹操碎不及防,随口答道“起码还能支撑一年”。许枚毫不客气的说“不对!重讲!”曹操改口说“还可以支撑半年”。许枚冷笑一声:老朋友大概是不想打败袁绍吧,怎么一而再再而三地不讲实情。曹操是聪明人,便将自己的分析和解决办法和盘托出,最后一仗打败了袁绍。“疑”的背后是兵不厌诈的前提和基础。决战前夕,适当的怀疑,保持高度的警惕性,正如曹操所言“岂不闻兵不厌诈”,许枚虽是曹操故友,但两军对垒,谋臣各为其主,作为一方统帅的曹操,出于审慎的态度对于许枚来投一事保持应有的怀疑,这也是在军事上防止诈降的权谋之术。

反观袁绍阵营中,对于自己江湖阵营的过度怀疑导致了袁绍失去人心,众叛亲离。袁绍兴兵进发官渡之前,谋士田丰从狱中上书“今且宜静守,以待天时;不可妄兴大兵,恐有不利”。袁绍却听信谗言,疑其有异心,欲治其罪。行军到阳午,谋士沮授提出敌军无粮,我方粮足,应该缓守、打持久战的策略。袁绍又疑心沮授故意延慢军心,要斩沮授,刚惶自用,一意孤行地盲目进军。后来谋臣许枚搜到曹操催粮书信建议袁绍兵分两路,一路夜袭许昌断粮,一路攻击曹操大营。袁绍却因收到审配书信而怀疑许枚为曹操奸细把他赶出账外。这个决策直接导致了许枚转投曹操,成为了整个官渡之战的转折点。袁绍因为其太过多疑,不懂得把握江湖疑规则的分寸和要求,导致了其兵败而亡的下场。

诸葛亮预言1500例(宁可信其有不可信其无)(2)

蜀军大将马谩痛失街亭之后,诸葛亮传令大军收拾行装准备撤军。各将军兵马都领命督办去了,忽然探马来报,司马懿率十五万大军蜂拥而来,当事诸葛亮身边无大将,只有文官若干,城中的五千军士己有大半搬运粮草去了。在这个紧急关头上,诸葛亮传令将族旗隐匿,各守城铺,打开四方城门,用军士扮作百姓,沿街扫地。自己则“披鹤擎,戴纶巾”,带着两个书童,坐在城楼上,焚香抚琴。

司马懿大军到城下之时,见到这番景象都不敢轻易进军。司马懿亲自到城前远望,大疑,想诸葛亮平生谨慎,不曾弄险,这样布阵肯定有埋伏。于是命令领路兵马都往北山而退。司马懿因此错失了一次活捉孔明的良机。

三国演义中司马懿也是多疑谨慎的代表,一生用兵谨慎,处处设疑的同时又善晓兵机,“武侯弹琴退仲达”一回,诸葛亮正是料到司马懿必怀疑一生谨慎的自己不会弄险,故设下“空城计”,使其错失了良机,而诸葛亮正是巧妙地利用了“疑”字,利用司马懿的“疑心”取胜。

曹操患有头疾,发作时头痛难忍。找了很多名医问诊都不见好转,于是经人推荐曹操找到了当时的神医华佗诊治。华佗查看曹操病情并初步诊治,曹操病情好转,后来曹操又发作,华佗认为曹操的病根在于头中风诞所致,医治的办法就是让他先喝下麻肺汤,之后用利斧劈开脑部,将风诞拿出。曹操大怒,疑心华佗加害于他,对其严刑拷打,致使华佗死于狱中。

诸葛亮预言1500例(宁可信其有不可信其无)(3)

曹操为何要至华佗于死地呢?古代以忠义为核心的,曹操明知把华佗打入大牢是不义的,为何还要为之?仅仅是因为华佗曾给关羽刮骨疗毒就迁怒于他吗?

显然不是这么简单的。首先,在东汉末年,医疗技术和医疗条件并不是很发达的情况下,华佗作为一个外科医生对于刀伤箭创等外科疾病应该是十分擅长的。但是曹操的顽疾在于脑中风诞,是一个内科手术。而华佗用医治外科疾病的手段显然是存在风险的。其次,当时的医疗条件有限,用利斧劈开头颅更是在今天看来危险之极。再次,华佗曾治好过关羽的箭伤,对关羽有过救命之恩,在曹操看来这就是旧情,如若不加以怀疑和拷问有可能搭上自己的性命。对于华佗是敌是友的身份持有一种怀疑的态度。对于华佗的医术及医疗条件秉承一种审慎的预判,其实是在情理之中的,只是华佗当时己是百岁高龄的老人了,那经得起这番折腾,于是一代神医被迫冤死狱中了。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