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胡须的古代说法(从面白无须为贬义到)

古代中国,人们对自己的仪容是非常讲究的。在讲究衣着得体的同时还要讲究自己的面容,在古代“美”不仅仅是指女人的面容,还有特指男人。比如在《邹忌讽齐王纳谏》中就有记载,邹忌身长的有八尺之多,形貌迤逦,体型神态都很好看。早上呢,在穿好衣服后,还要对比城北的徐公。其实说古代中国男子的外貌,不仅是说男子的眼睛、鼻子眉毛等这些长相,男子的胡须也占了和大一部分的。

在古代胡须的成为可不想现在这么笼统与简单,在古代嘴唇上的胡须叫做“髭”,嘴唇下的胡须叫做“粜”,脸两颊的的胡须叫做“髯”,而下巴的胡须呢叫做“襞”。所以在古代胡须的叫法是非常讲究的,特别是在秦汉时期人们多以须多为,事实上古人爱留胡须不仅在于注重自己的神态仪容上,这其中还有其他多种原因。

一、古代人的思想观念原因

在古代中国,人们讲究“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损伤”,对当时的人来讲,自己的须发如同自己的身体一样,都是父母赐给的,不能让它收到伤害。如果自己的须发受到伤害就是对父母的不孝,在古代中国孝是非常重要的礼仪,比如在东汉至魏晋时期,当时的士人有很多是举于孝廉。

在《三国演义》中有记载曹操削发代首的故事,曹操当年为了给老百姓树立自己文明军队的形象,在行军至农田的时候,提前下令说军队中任何人不能破坏天里的庄稼。

留胡须的古代说法(从面白无须为贬义到)(1)

在行军过半时,无奈自己的马儿受到惊吓,不受控制地在麦田里来回踏了好多圈,导致地理庄稼受损,若按其军令当斩首。在万众瞩目之下,自己恐不能食言,犹豫片刻之后,摆出拔剑自刎的姿态,当然,部下肯定有劝解者,因此在这种艰难抉择的情况下,选择了削发代首,以警示别人,同时凸显自己的信用。所以在古代割去自己的发须就如同杀头一样,这是一种极具人身羞辱性的惩罚。

古代讲究“蓄髪明志”,为了表达对父母的怀念和养育之恩的报答,在古代须发不仅不能伤到之外,还要特意保留下来,一般来说,父亲走后,儿子会保留上唇的胡子,不再去掉;母亲走了,儿子会留下下巴上的胡子。父母双亡,嘴唇上下的胡须都要留下来,这就是古人讲究的“蓄髪明志”。

其实在古代中国,皇帝往往自称为天子,是代表上天来统治国家的,而自己的民族是龙的传人。书中记载的龙是有胡须的。比如,司马迁在《史记》中记载人文始祖黄帝在得道升天时的场景:“有龙垂胡髯下迎黄帝余小臣不得上,乃悉持龙髯,龙髯拔,堕,堕黄帝之弓”。

司马迁记载的这一场面很显然是记录的民间神话,但龙的外貌特征自然也是当时人们所认可的,既然龙是有胡须的,那么作为天子,帝王相貌自然也要留有胡须。如在司马迁《史记》中称赞汉高祖刘邦:“隆准而龙颜,美须髯”。意思是说长着很漂亮的胡须,有帝王之相。

留胡须的古代说法(从面白无须为贬义到)(2)

刘邦画像

在古代封建思想中,一直信奉着男尊女卑的思想观念。男人和女人之间除了在体态上的不同之外,胡须自然也是最有区别男女的标志了。比如在古代女扮男装时,除了衣着上的改变外往往还贴有胡须。古代男子的地位是比较高的,在古代封建社会的观念中,夫为妻纲,妻子要绝对服从自己的丈夫,所以在古代的这种男尊女卑的思想观念下,男人特意蓄须,也是有区别于自己尊贵的表现,男人之间往往以须发多而茂为美。

除此自外,道家和儒家思想在我国古代思想文化上影响深远,在汉代初期,朝廷为了恢复生产,休养生息,推崇“黄老之学”。再后来虽然国家朝廷多以崇尚儒学,“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把儒家推崇为正统思想。儒家思想深深影响着朝廷的治国理政,道家思想也潜移默化地影响的中国人的为人处事。在儒家、道家思想的影响下,人们讲究“物成乃秀,人成而须生”,胡须是自然生长的,是人自然美的表现,所以胡须是不能剃除的。

二、古代的特殊环境

1、古代的社会生产方面

古代的社会,生产工具比较落后,社会生产力没有现在那么发达。在古代社会人们在抵御外来威胁的同时还要抵抗自然灾害和森林野兽,所以在古代社会人们往往是崇尚武力的,男子在家庭或社会中的地位是比较高的,古人对身体强壮,力大无穷,相貌威武的人往往比较崇拜。

如在《续汉书》中讲到当时的太守司马直面貌“洁白,美须髯,容貌俨然,乡闾奉之如神”,这里表达了当时太守得面貌留有美髯,面貌威严,大家都把他当做神人。在《三国志·魏书·崔琰列传》记载的崔琰的胡子就很漂亮,书中这样写道:“声姿高畅,眉目疏朗,须长四尺”

崔琰是曹操手下的谋士,当时匈奴那边遣使者来曹操这里,当时曹操以“自以形陋,不足雄远国”,安排崔琰替代他接见,当时崔琰站立在床边,手里握着随身的护刀,甚是威风,以至于当时的匈奴使臣说:“床头捉刀人,此乃英雄也。”从这里不难看出,古人留胡须除修饰面容美以外,还有突出自己的气势,表达一种威慑力。

留胡须的古代说法(从面白无须为贬义到)(3)

崔琰

2、古代的官职问题

古代人在以须多为美,以面白无须为耻的的原因中,除了当时社会对阳刚与武力的崇拜之外,还与当时的宫廷官职有关。古代封建官职设有太监一职,宦官从小被阉割后,在生长发育中由于缺少雄性激素的器官,导致雄性激素分泌不足,在这种情况下,太监很难长出具有男性特征的胡须。古代社会由于太监官职的特殊,且在古代王朝历史中,宦官流传到民间的形象往往很不好。这导致人们常常嘲笑于那些没有男性特征的面白无须的男子。

所以,在古代中国的男子,到了长胡须的年龄以后,都要留胡须的。不留胡子的,要么是天生的生理缺陷,长不出胡子,要么就是和正常人不一样的太监,脸上容不下一部胡须。没有胡须的成年人还出现过冤死的情况,比如在东汉末年,袁绍派兵入宫要杀宦官,因为宦官不长胡子,所以要杀尽不长胡子的人,所以仓促间有不少没有胡子的成年男子都被当做宦官杀死了。

三、古代人在胡须上下的功夫

据说在古代男子蓄须的另一种原因是,当时的社会剃须的工具不够专业。在当时的人人都留胡须的大背景下,如果某个人想要剃须,可能真找不到合适的工具。当时的社会不可能出现现在的这中电动剃须刀,专业的剃须工具可能也没有。如果用剪刀或其他的小型刀具,一个人一边照铜镜一边剃须,恐也很难操作吧。若剃完须后,往往隔几天又长了出来,岂不是更加的麻烦,况且胡子长在嘴唇上,也不妨碍吃东西,还不如直接留着呢。

留胡须的古代说法(从面白无须为贬义到)(4)

其实古代人留胡须也不是任其生长的,古代人在留胡子的同时,也会做一些修剪工作,在一些情况下古人会给自己的胡须做一些“造型”,当胡子比较长的时候,会把胡须邦起来,做成小辫子的样式。

在古代青年男子求偶的时候,会留着比较时尚的“八字胡”,左右分两撇,尾端或上翘或下垂。八字胡在欧洲地区也很流行,比如在清代,西方列强侵占我国领土时所看到的那些洋人多长着八字胡,以至于近代有些人认为八字胡是近代外国人流传过来的,其实际情况呢并不是这样,八字胡它是中国传统且经典的胡子样式,如宋太祖赵匡胤的八字胡,就是很典型的例子。不过在明清以后,下垂式的胡须造型比较多,所以导致很多人认为,八字胡造型是“外来品”。

留胡须的古代说法(从面白无须为贬义到)(5)

赵匡胤

古人除了在给胡须修建造型以外,还会给胡须染颜色。这里说一下,给须发染颜色可不是现代人的“专利”,在古代很早的时期就有这种手艺了。在古时候,人年长了以后头发白了,胡须也渐渐的发白了。有些人觉得头发、胡子都白了显着自己老了,于是就把自己的白胡子染黑,有的会在胡须中白胡子不多的时候,会把其中的白胡子拔去。这一风俗在唐宋时期颇为盛行,比如,唐朝的刘象在诗中就描写到:“丝易染髭难染,墨翟当时合泣髭”。

四、结语

关于古人的胡子问题,近现代学者有过不少著名的讨论。比如在二十世纪六十年代沈从文与王力的那场辩论。首先在1961年,王力发表了《逻辑和语言》一文,沈从文对此文章内容产生质疑,于是在《从文物来谈谈古人的胡子问题》一文中表达自己的看法。王力又写了《关于胡子问题》列出自己的证据来解答沈从文的疑问。在这种情况下,不管他们的观点是对还是错,仅仅两位学者的讨论的这件事上就可以窥见古人在胡子一事上的慎重。

留胡须的古代说法(从面白无须为贬义到)(6)

其实古人在生活中的很多地方,是和现在人有很大区别的,虽然现在也有部分人喜爱留胡子,但古代人留胡须的原因,与现在人往往有很多不同之处,除修饰自己的面容外,更多是与当时的社会生产状况,社会思想有很大的联系。古人蓄须不仅是因为追求美之外,往往更多的是因为“礼”的原因,须发受之父母,不敢损伤,对父母的孝道,同时还有古代社会的图腾崇拜

参考文献

1.《史记》

2.《续汉书》

3.《关于胡子的问题》

4.《邹忌讽齐王纳谏》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