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后登城眺望刘长卿(刘长卿清明后登城眺望)

“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其实,使李白悲愁的,不是真的望不见长安,而是实现不了理想。于是,他以“不见长安”来慨叹现实与理想之间的鸿沟。同样的,唐代诗人刘长卿也感受到了理想与现实的落差,写下了《清明后登城眺望》一诗,这首诗的原文如下:

风景清明后,云山睥睨前。

百花如旧日,万井出新烟。

草色无空地,江流合远天。

长安在何处?遥指夕阳边。

清明后登城眺望刘长卿(刘长卿清明后登城眺望)(1)

“风景清明后,云山睥睨前”,清明节后的风光绝胜;远处的白云和青山出现在女墙之前。清明节过后,诗人登上城楼,放眼远眺,绿野芳树,隐隐青山,莺鸟低回……映入眼帘的是一派绝胜风光。巍巍城楼之上,那些锯齿形的女墙如同一个个威武的哨兵,傲然耸立于天地之间,诗人站在女墙之间,那绵绵青山、悠悠白云如在目前。站在这里,诗人拥有了平视青山白云的机会,不禁逸兴遄飞,雄心满怀。

清明后登城眺望刘长卿(刘长卿清明后登城眺望)(2)

“百花如旧日,万井出新烟”,成千上百种花儿像往日那样争奇斗艳;千家万户在寒食节后又一次升起了袅袅炊烟。诗人凭高俯视,只见杂花生树,姹紫嫣红,五彩斑斓,争奇斗艳。这使诗人联想起过往,花儿们遵循着时序节令,每年春天都会如这般盛放。诗人望见,城中人家的聚落上空又一次升起了袅袅炊烟,充满了人间烟火气。这是人们在寒食节之后,又一次点燃新火,继续新生活的象征。

清明后登城眺望刘长卿(刘长卿清明后登城眺望)(3)

“草色无空地,江流合远天”,萋萋芳草漫山遍野铺满了大地;滔滔江水奔腾向前远接天际。在这一联中,诗人转而写远景,他极目远眺,只见萋萋芳草遍布山野间,如同一幅巨大的绿色织锦,铺在大地上,不留丝毫缝隙。他望见,城外的江水滔滔奔流,浩浩荡荡,直至天水相接,浩渺苍茫。由无尽的芳草到苍茫的江水,诗人想到了远方,想到了未来,想到了理想,却不知何时才能到达远方,实现理想。

清明后登城眺望刘长卿(刘长卿清明后登城眺望)(4)

“长安在何处,遥指夕阳边”,长安在哪个方向啊?我伸手遥遥地指着夕阳的方向。长安是诗人的理想之地,在那里,有他展示才华的舞台,有实现理想的机会。于是,诗人站在城头上眺望,寻找长安的方向,那正是夕阳落下去的方向啊,他不禁伸手遥遥指向那个方向,在心里默默地告诉自己。但现实是何等骨感,诗人在夕阳的余晖中望不见长安,不禁忧心,难道自己的理想也像这夕阳一般,只能目送着它坠落么?

清明后登城眺望刘长卿(刘长卿清明后登城眺望)(5)

诗人登高望远,望见白云青山,百花竞放,炊烟袅袅,萋萋芳草,滔滔江水……自然万物一如既往,只有诗人仿佛置身于这繁盛的春天之外,他渴望回到长安,渴望实现理想,可是却只有夕阳西下,满目苍茫,深刻地体验到了理想的丰满,现实的骨干。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