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利用太阳影子计时的工具 太阳的影子古代计时器日晷

古代利用太阳影子计时的工具 太阳的影子古代计时器日晷(1)

故宫前的日晷

日晷又称「日规」,是古代利用日影测得时刻的一种计时仪器。“日晷”意为“太阳的影子”,因此,日晷仪就是通过观察直杆在太阳下的影子所在的位置来计时的工具。

人类使用日晷的时间非常久远,早在6000年前的古巴比伦人就已开始使用。于中国古代最早出现自公元574年的隋朝,《隋书·天文志》记载:“至开皇十四年,鄜州司马袁充上晷影漏刻。充以短影平仪,均布十二辰,立表,随日影所指辰刻,以验漏水之节。”但因其“未为精密”之缺点而为后世少用。

古代利用太阳影子计时的工具 太阳的影子古代计时器日晷(2)

汤若望手制日晷拓本

此为汤若望以新法制地平日晷拓本,为罗振玉拓赠吴保初,有罗氏题记云:“汤若望手制日晷,青玉所作。乙巳夏得于吴中颜氏。丙午仲冬,手拓一纸奉瘿公清玩,罗振玉题记,时同客津沽。

17世纪外国传教士将欧洲新发明的地平式日晷从欧洲传入中国,新式西洋日晷因形小精巧、方便携带得到清宫的认可并使用。首例新法地平式日晷进入清宫是顺治元年七月九日,由德国传教士汤若望敬献给摄政王多尔滚和顺治皇帝的,后来康雍干三朝加以发展,由宫廷造办处制作,供皇室御用,尤其注重本土化的改装。

古代利用太阳影子计时的工具 太阳的影子古代计时器日晷(3)

清乾隆 御制珊瑚红金彩干支时辰日晷

清乾隆 御制珊瑚红金彩干支时辰日晷

该日晷造型为锅状,下承受兽首三足,形体小巧别致。全器以珊瑚红彩为地,外壁摹仿雕漆之效果,足以乱真。折沿宽平,均分二十四等分,以金彩写出天干地支和“乾”、“坤”二字。“子”、“午”位置下各有一小孔,以银丝系之,即为晷针。内凹半球状即为晷盘,上面以金彩绘出四组时刻线,中间两组均分四十八格,中央分别写出白昼十二个时辰“卯正、辰初、辰正、巳初、巳正、午初、午正、未初、未正、申初、申正、酉初”,卯正即为早上六点,酉初就是下午五点,每一个时辰相当一个小时,代表白天的时间。

使用新法地平日晷时,先用指南针定南北,例如本品就需要将“”对着正南方位,“子”对着正北方位,平衡放置在阳光底下,当阳光至晷针时,便在晷面上投下日影,与相应的时刻线交叠,即是所求时刻。所谓新法,意指此日晷的制作采用了欧洲流行的地平式日晷的设计原理。并在刻度上将中国传统的一日百刻和等分刻度法改为一日九十六刻,并以不等分形式标注时刻线。因为本品为半球状,故凹面内只分刻画四十八道。相比于欧洲最初传入中国的地平式日晷,本日晷的构造原理更为便捷简单,实用性强,虽然在精密度方面稍不及西方制造者,但是对日常生活了解时间足以应付。

古代利用太阳影子计时的工具 太阳的影子古代计时器日晷(4)

清乾隆 御用铜鎏金嵌珐琅地平式日晷仪

日晷仪由清宫造办处制作,四端下承可旋转调节高度的螺丝足,是为地平,系用以调节日晷的水平管,确定水平之用。四足顶面镶嵌蓝珐琅地金彩书「东、西、南、北」四字,与日晷的指南针相配,可确定方向。晷盘呈圆弧形,以白色珐琅装饰于时刻盘上,并绘有十二时辰时刻,晷盘顶部安设活动折迭直表,以便于携带。日晷铜鎏金部件双面錾刻卷叶花卉图案,为具有西方洛可可艺术风格之清宫科学仪器作品,较为少见。

古代利用太阳影子计时的工具 太阳的影子古代计时器日晷(5)

碧玉紫檀座宫制日晷

我国赤道日晷的明确记载初见于南宋曾敏行的《独醒杂志》。赤道式日晷依照使用地的纬度,将晷针朝向南北极固定,晷面平行于赤道面。当太阳光照在日晷上时,晷针的影子投向晷面。太阳由东向西移动,晷针影子也慢慢地由西向东移动。故宫大殿前安放日晷象征皇帝拥有向天下万民授时的最高权力。

古代利用太阳影子计时的工具 太阳的影子古代计时器日晷(6)

铜鎏金嵌珐琅带铅垂线地平式日晷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