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9名英雄(昨日8名英雄回家了)

79名英雄(昨日8名英雄回家了)(1)

陶飞

79名英雄(昨日8名英雄回家了)(2)

周晓亮

79名英雄(昨日8名英雄回家了)(3)

招丽华

79名英雄(昨日8名英雄回家了)(4)

王丽琴

79名英雄(昨日8名英雄回家了)(5)

李秤燕

79名英雄(昨日8名英雄回家了)(6)

胡琴

79名英雄(昨日8名英雄回家了)(7)

谢心怡

79名英雄(昨日8名英雄回家了)(8)

何雪玲

昨日早上8时30分,禅城中心医院派出的第一批援鄂医疗队8名队员乘坐的大巴缓缓驶来。他们在武汉抗疫最前线艰苦奋战近2个月后,终于回家了!原来,佛山驰援湖北的医护人员不止352名,早在2月6日,禅城中心医院就派出了第一批共8名医护人员的援鄂医疗队。医疗队员下车的瞬间,现场响起了掌声。“欢迎你们回家!你们是真正的英雄,无愧于‘最美的白衣天使’称号!”该院执行院长胡航在欢迎仪式上说。

文/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周文吉、黄健源、冯嘉敏 通讯员陈琳

图由通讯员提供

千里驰援勇挑重担

坚守抗疫最前线

这8名医疗队队员来自禅城中心医院呼吸科、重症医学科等科室。他们在支援武汉蔡甸济和医院期间,接管两个病区,参与确诊病例的救治、隔离病房的防护、分级诊疗、重症患者诊疗及院感整改等工作。在他们的努力下,病区患者均康复出院,病区清零。

25日下午,在武汉济和医院前,武汉市民冒雨前来,深情欢送英雄。

临别之际,武汉市民和志愿者们手持小红旗,目送援鄂医疗队的车辆离开,向“最美逆行者”致以崇高敬意。而就在几天前,蔡甸区的书法协会也为禅医援鄂医疗队送上了特殊的礼物——精心创作的书法作品,用行动向医护人员们致敬。

“治病救人是医生的天职,我只是做了我该做的事情。”“在武汉的这段经历,给我们留下了人生中最难忘和珍贵的一段记忆。”医疗队队员们纷纷表示。

陶飞 重症医学科副主任

当此次新冠肺炎疫情暴发,医院组织援鄂医疗队时,陶飞第一个请战。2月17日,陶飞在战“疫”日记中写道,“在济和医院我们主管的四病区大约收治了40个病人,基本上今天转出的床位晚上就会占满。我们能感受到当地的医生在驰援医疗队到来之前的工作是非常辛苦的。驰援医疗队到来之后,情况得到了很大缓解。”

“每天尽量坚持一班4小时不脱防护服,再加强排班的合理化。一方面减轻工作强度,一方面节约来之不易的物资。因为每天穿的防护服都是不一样的,来自不同的国家、不同的品牌。工作之余,我们‘战友’之间还开玩笑说自己非常‘时尚’。”陶飞说。

周晓亮 中西医结合科副主任

2月7日,周晓亮来到武汉济和医院工作,负责临床一线工作。他在请战书上写道“我是军医大学毕业,当过兵,是党员,身体素质好,又有心血管和全科工作经验,这种时刻挺身而出,义不容辞!”

“每天查房、指导诊断和用药治疗,时不时能在患者脸上看到久违笑容。”周晓亮坦言,他们在治疗过程中总结出了一些较为有效的救治措施,控制轻症患者的病情,避免其发展到重症阶段。

招丽华 乐从门诊护长

作为医疗队护理组的组长,急诊科护长招丽华17年前曾参与抗击“非典”,拥有丰富的临床经验,以“敏捷干练”的身手常常冲在救死扶伤的各种危急场面。

早在佛山启动新冠肺炎防疫战线的第一天,她就第一时间主动请缨,放弃休假。

“我经历过非典,熟悉各类防护措施要求、装备以及护理流程,此次作为护理组的‘大家长’,必须要身先士卒,挺身而出,将自己的经验分享给战友。”她说。

王丽琴 脊柱一区主管护士

出征前王丽琴主动请战,却在出发前的一天才告诉父母,而她的父母也支持和尊重她的决定。她说:“我非常感谢我的父母和家人,无论任何时候,永远选择相信女儿。等疫情结束,我想带全家人一起过来看樱花。”

“还记得第一次进病房的时候,因为口音的问题,里面的叔叔阿姨一下子就听出了我是来自广东医疗团队的,我不好意思地笑了。”王丽琴说,她和患者们一起聊广东的美食、聊城市、聊家人、聊他们的感染经过,仿佛是一家人一样。

李秤燕 产科三区副护长

忙碌的抗疫工作一天天过去,李秤燕在武汉济和医院已经工作了一个多月。

“每天患者的三餐都是由护士送到床边的,到下午查房的时候,我发现有位81岁的老大爷没有吃饭,他身上连着各种仪器,而且还在输液,腾不出手来吃饭。”于是,李秤燕贴心地将饭菜放在微波炉里加热,坐在老大爷床边的凳子上,一口一口地给他喂食。没吃几口,李秤燕就看到老大爷闪着泪光说:“谢谢你,姑娘!”

胡琴 消化二区护士

“胡琴,快来帮我打针。”胡琴在战“疫”日记中写道,2月20日,在不远处工作的一名“战友”急找她过去帮忙,为一位消瘦的老人打针。战友因为护目镜上挂满了水珠,而且老人家的血管太细,看不清楚,所以赶紧让她过去帮忙。在视线模糊的情况下,她成功地为老人打上针。

“每天都超负荷工作,全身酸痛,长时间穿着防护装备,戴着N95口罩,刚上班的几天,脸上就出现了一个压疮,然后破皮,过敏很厉害。”胡琴说。

当天,胡琴在为病人操作时,病人问医疗队什么时候“归家”?她说,“何日归家不重要,重要的是我们护理的每一位病人都能早日康复出院。”然后,病人回了她一句:“你们每一位医务工作者都要平安回去!”这让她很感动。

谢心怡 重症医学科护士

90后的谢心怡,是科室比较年轻的一名护士,但急救技术水平很不错。她在2月19日写的日记:“想起刚到感染病区参加支援工作,看到那些疑似和确诊病人时,心里总有些惶恐。但看到患者们尽管承受着身心的双重压力,始终笑着面对,他们积极乐观的心态,也感染着我们医护人员”。

何雪玲 脑科一区护士

“雪玲妹妹”是同事们对她的昵称。驰援武汉期间,她利用午休时间带着几位患者一起学习新冠肺炎防治操。“有位阿姨在病房门口听到了,又拉着我到她病房里学习,完了后说舒服好多,还一个劲地谢谢。看着她们脸上的笑容,我所有的疲惫都消散了。”何雪玲说。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