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次正式约会适合聊什么(初次约会聊点什么)

第一次正式约会适合聊什么(初次约会聊点什么)(1)

爱情的曲折是一件普遍存在的事情,没有谁的爱情经历没点儿故事,而情感上又没有谁拥有未卜先知的超能力。爱情的发展轨迹本身就充满了激情的瞬间、泪水与欢笑,它通常不是光靠平铺直叙就能修成正果的。但是如果尝试从种种情感经历中提炼规律的话,我想有一点是可以成立的,即亲密关系中,没谁能绕过自己的历史,哪怕一分一秒都不行。毕竟,一个人所经历的事物造就了他自己。

而这被个性化的经历造就的个性化的自己,是人们在约会中的最大谈资。

第一次正式约会适合聊什么(初次约会聊点什么)(2)

那些与爱情无关的成长经历将他们塑造成为有喜好与偏爱的人,基因与经验共同决定了个人的特质,进而决定了择偶的标准和倾向;那些与爱情有关的情感经历时时刻刻都在修正人们的观念,让他们发现自己到底喜欢的是什么样的人。

这个“合适”,强调的是双方的人格、特质与经历。倘若人格匹配、特质适宜而经历有共通之处,如此“般配”,很多问题便能够被化于无形。

这用我家隔壁当媒婆的二大妈的话来说,是“般配”大于一切。

可是人们对般配有所误解,其实般配只是本土化后的合适,只是这种本土化未必能称得上“改良”。而涉及般配的方方面面,也总被搬到相亲或者约会的场合中当做话题与最终能不能走到一起的参考答案。

人们总以为般配的意思就是门当户对,它的潜台词非常简单,“对方有的我也有”或者“对方有多少的我也有多少”。充其量,也只是多考虑一下社会习俗,以便对男女具体特质的约束来进行一定的修正。比如找男朋友不能学历比我低;找女朋友不能体重大于自己三分之二。我不得不在客观上承认,只要依靠诸如此类的标准,就更容易完成评价指标的具体化,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找到合适人选的几率。但是在根本上,这些指标用一刀切的方法过滤了相当一部分合适人选,进而提升了“捡了芝麻丢了西瓜”的可能性。

对般配程度的评估,应当以评价恋爱双方的个体历史作为出发点,最好让“有什么”和“有多少”统统靠边站。

第一次正式约会适合聊什么(初次约会聊点什么)(3)

为了寻找真正合适的人,人们不应该太着眼于当下的双方是否平分秋色,而更应该关注这段恋情的两个端点是否拥有能营造共同特质的历史。

在约会的时候,对双方的评估不应该采用量化的指标,而更应当倾向于对方有没有过产生让你心仪的特质。你喜欢一个人,在绝大多数情况下,恐怕并不是喜欢他“学历高”“会赚钱”或“能做家务”,而更有可能是这些成果性的指标所代表的内隐含义。比如通常来讲,学历高意味着受过更多的教育进而拥有更深厚的文化层次,会赚钱意味着这个人起码具备供养家人的能力,而能做家务相当于表明了一个人拥有顾家的习惯和过日子的基本能力。

但是,既然能够在约会中直接去评估对方让你心仪的特点,那为什么还要舍近求远地依靠众多间接指标,来为你最终做出决定提供参考信息呢?与此同时,有些对谈恋爱来说很重要的特质,并不能依靠这些指标表现出来,而只能通过自身的直观体会。放下身段去从与对方的深入交往中挖掘,才能获得有意义的发现——比如幽默、同情心、一个人自私与否以及对伴侣的忠诚度。

第一次正式约会适合聊什么(初次约会聊点什么)(4)

1968年,社会心理学家诺曼·安德森(Norman Anderson)进行了一次调查。他向民众投放了一个由555个具体的个人特质构成的问卷,要求人们来对这些特质评分。值得一提的是,这些特质是他从一百多本言情小说中提炼得来的。评分越高则说明他们越喜欢拥有这种特质的异性,评分越低则说明他们越讨厌这些特质的拥有者。调查结果中的前十名与后十名详见表2-1。

第一次正式约会适合聊什么(初次约会聊点什么)(5)

这些特质都对一个人能否发展出良好的恋情关系,有着或好或坏的直接影响。但不幸的是,这里面的任何一个词汇,恐怕都不能依靠一个与我们通常意义的“般配”相关联的指标来得以体现。

这就是为什么我们要多聊聊“经历”而非“拥有”。

在约会中来探讨双方“有什么”,远远不如探讨双方“经历过什么”来得有价值。因为对后者的探讨,更容易通过具体的事例和实际发生过的事情,来对个人的特质加以评估。

不要在约会时绕开对方与自己的历史,要直面它。看看这些历史造就的特质,能不能成为你们双方真正般配的资本。

以“你家有几个兄弟姐妹啊?”这种问题为例,如果直接抛出来,就是一个典型的关于“般配”的问题。它有点像小学生做的连线题——单一而带有纯粹的目的,把一个事物和另一个事物关联起来。

首先,这样的问题答案并不开放,不管对方回答什么,你默默记下来,作为事后评价的标准,继而就可以很自然地过渡到下一个你关注的问题了。其次,这种问题虽然可以量化,但是提供的信息量其实很有限。不管对方是独生子女,抑或有兄弟姐妹,这个问题都否认了情况的多样性,而把答案变成了选择题一般的生硬划分。事实上,每个人经历不一,关于兄弟姐妹的情况可能有很多种,这些境况完全可以提供更多的有价值的关于对方的信息,而提问者只获得了一个自以为最重要的数目,误认为可以交差了。

“我是独生子女,但是我从小有个非常照顾我的表哥,所以现在媒体上说什么独生子女都孤独啊什么的,我根本就不信。你呢?”这样的聊天切入口就比上一种交流的方式好很多。

这是一个在情感上更柔软的问题,更强调“感觉”而非生硬的“统计”。这样的话题引入,给了对方更多的话题空间。

首先,这句话是强调情感的,带有情感倾向的问题更容易引发双方的表达和倾诉,如果顺利的话,一个同时激发了双方情感共鸣的问题,甚至都可以贯穿两小时的交谈。

其次,这句话是强调观点的,我们都很讨厌别人车轱辘话来回说,只知道一味地“说”,而没有丝毫“表达”。对方像喷壶一样说了半天,可你提炼不出来半点有逻辑和有价值的信息,以至于都无法良好地应对,只好以礼节性的“哦”来作应对。

再次,这句话是强调共有情境的。初次约会,多聊点“人之常情”,也就是你肯定经历过,对方也肯定经历过的事情。动辄探讨经济形势与国际政治,可能对方未必爱听。如果一味地大谈特谈自己去年游历欧洲的经历,又有卖弄之嫌。可要是总谈对方开什么豪车以及开豪车的感受,又像一个查户口的。所以,不妨从一个双方都能发言的情境来开始交流。

最后,不要隔离了自己去谈问题,谈恋爱是两个人的事。做生意还讲究不能强买强卖,以强调双方的同等重要性呢,更何况谈恋爱的时候。请别一味地追问对方“你有没有”“你是不是”和“你能不能”,而要适当袒露自己有怎样的成长环境,有过怎样的经历以及有着怎样的想法。这样才是有来有往的交流,而非生硬死板地找“般配”。

在我看来,适合总比般配来得重要些。因为般配的未必适合,而适合的就算不般配,也还是能够安安稳稳把日子过下去。

想要刺探约会的对象到底与自己适合不适合,并不能够简单地递上一份考卷,让对方填写过后再由自己来打分——超过六十分及格,超过九十分优秀,不到六十分就不用再见了。这样势必会错过很多正确的人。

对于很多人来说,并不是桃花运不好,而是好桃花全被他们给自己设立的一套滤网给过滤掉了。最终留下来的过滤物,是方方面面都“般配”的存在,只可惜可能颗粒太大,别说咯到牙——兴许咽都咽不下。

知道在约会时该“聊点儿什么”当然值得祝贺,可是在聊的过程中“怎么聊”又将成为一个问题。你可能是经理、辩手或讲师,自诩靠着会说话给自己挣口饭吃,但约会不是开会,不是辩论,不是讲课——到底怎么说话,展现出自己怎样的特质,才能让人家愿意跟你深聊下去呢?

第一次正式约会适合聊什么(初次约会聊点什么)(6)

总编:刘滢

文:叶壮

编辑:顾虹佳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