种植不同蔬菜的口诀(蔬菜怎么种看父子)

“我也曾是种棚的好手。但这几年,随着技术日新月异,大棚更新换代,已经不敢说自己会种了。”3月3日,站在村北头一处拆除了一半即将扩建为新式高标准大棚的老棚前,寿光市洛城街道东斟灌村68岁的村民李梅栋感慨道,“以前种棚是凭经验、下力气,现在年轻人拿着手机、遥控器操控机器干,收益还高……变化是真大。”

拓展创新“寿光模式”给农业生产带去了哪些新变化?春光明媚,记者来到东斟灌村蹲点采访,从两代人的对话中,了解了很多讲述发展的故事。

变化一:

过去,种1个2亩地的蔬菜大棚,需要两个人天天靠在棚里;

现在,2个5亩地的大棚,一个人就能轻松管理。

在一个发展了20多年蔬菜产业的专业村,当“棚二代”们计划建设新式高标准蔬菜大棚时,几乎都遇到过父辈的“反对”。

在东斟灌村,这个情况是真实的。核心原因是,新式高标准蔬菜大棚的种植面积往往在传统老式大棚的三四倍以上,老一辈菜农担心孩子们盲目求大,最终干不过来、受不了累,荒废了大棚。

这是老一辈菜农根据往年种棚经验作出的最朴素判断。但该村新一代菜农广泛采用先进的科学技术让老一辈菜农放下了心。

种植不同蔬菜的口诀(蔬菜怎么种看父子)(1)

李梅栋告诉记者,虽然对过去有怀念,但更认同当下。“最近四五年的变化特别快,村里一下子都换成了新棚。我们家的老棚也让儿子建成了新棚,之前还担心他干不了,现在看,干得比我好。”李梅栋说,自家的新棚实种面积5亩左右,一次能种1.1万棵彩椒,由他的儿子李纪民提议建设并负责管理,李梅栋帮着打下手。

当日,大棚内满目翠绿。因为正处在第二茬彩椒已收获、第三茬彩椒正结果的时期,偶有几个漏摘的成熟彩椒挂在藤蔓上,大多数还是没长成的,躲藏在绿色海洋里。

第一茬彩椒,李纪民家的2个大棚共卖了16万多元。二茬还没统计出来,三茬、四茬还未上市。

种植不同蔬菜的口诀(蔬菜怎么种看父子)(2)

说起与父亲种棚的最大区别,李纪民认为是标准和科技的更多应用,“就拿打药作业来说,已经换了三代设备,第一代是背式手动打药器,第二代是电动喷药器,第三代是轨道式喷雾器”。

李纪民给记者演示,只见他手拿遥控器轻轻一按,棚顶的轨道式喷雾器就一边喷水雾一边沿着轨道缓缓前行,1个小时不到,这个160多米长的大棚完成了作业。

“用这个,可以喷水、喷药、喷水肥。如果还是以前的手动打药器,需要连续作业六七个小时,肯定累。”李纪民说,过去种1个2亩地的大棚,父母两个人几乎天天靠在棚里;现在他一个人轻松管理2个5亩地的大棚,一般情况下,平均每天在棚里工作两三个小时,靠的就是这些现代化设备。

东斟灌村党支部副书记尹成友告诉记者,三年来,该村新建了100多个新式高标准大棚,基本都安装了自动放风机、自动控温机、水肥一体机等现代化设备,放风、控湿、控温等环节可以智能化操作,实现了精确感知、精准操作、精细管理,劳动生产效率提高了一倍以上。

尹成友还告诉记者,以工业互联网思维对农业基础设施进行改造提升,寿光崛起了一批批产业强村、一个个智能化园区,让蔬菜大棚变身成为“绿色车间”,蔬菜园区变身成为“绿色工厂”。

村民李福禄是东斟灌村第一批种彩椒的人,他的儿子李晓文大学毕业后回村创业,既搞农资销售又搞大棚种植。前几年,李晓文准备建新棚,李福禄同样提出了异议:“扩大生产是好事,可面积大了、产量多了,天天用麻袋背椒子就够你受的。”

可李福禄没想到,建起新大棚后,李晓文是骑着电动三轮车进大棚拉彩椒的。过去大棚小、门洞矮,进出都要弯着腰,运菜出棚基本靠人背,一麻袋最多60斤,需要一趟又一趟。现在用电动三轮车,一车能拉1000多斤,关键是不累人。在东斟灌村蔬菜大棚生产中一度扮演重要角色的麻袋“失业”了。

种植不同蔬菜的口诀(蔬菜怎么种看父子)(3)

记者记下了李晓文家新大棚的数据,长168米、宽21米、高9米,如此大的空间,让现代化设备有了安装的条件;留出来的生产路,也让电动三轮车等大中型设备可以轻松进出。在这里,李晓文使用手机控制大棚卷帘机,放风控温实现了自动操作;配备水肥滴灌系统,浇灌施肥基本不用人力……

“与老式大棚相比,体力劳动减少了一大半,收入却增加了3倍多。”李晓文估算,今年他家一个大棚的毛利在25万元左右。

变化二:

过去,村民分散种植;

现在,通过党支部领办合作社,推动向集约经营转变,实现了标准化、品牌化、产业化发展。

在各顾各家的分散种植模式下,发展设施蔬菜产业往往会遇到三大难题:一是如何建设高标准大棚,二是如何种出高品质蔬菜,三是如何卖出好价格。这显然都不是农户个体容易解决的。

“我们通过村党支部领办果菜专业合作社、土地股份合作社、资金互助合作社,把三个难题给解决了。”东斟灌村党支部书记李新生告诉记者,解决难题的过程中,也加快了村民由分散种植向集约经营的转变,实现了标准化、品牌化、产业化发展。

土地股份合作社的核心功能是对全村4486亩土地统一流转运营,破解了部分村民想扩大种植规模却又缺少土地的难题,让高标准大棚有地可建。而资金互助合作社的妙处,在于让村民们摆脱了建棚初期资金缺乏的困境。

据了解,该村不少年轻人回乡建设第一个大棚的部分资金都是从合作社贷的款,这让更多年轻人愿意回村创业。“90后”李庚在资金互助合作社的帮助下起步,连续三年,一年建一个新式高标准大棚。

果菜合作社的作用突出。对内管理上,实行统一技术培训、统一产品检测、统一农资供应、统一包装销售、统一标准生产,为保障蔬菜品质打牢了基础,力促合作社取得粤港澳大湾区“菜篮子”生产基地认证,获得出口生产企业备案,注册了“斟都”商标,使“斟灌彩椒”声名远播。

种植不同蔬菜的口诀(蔬菜怎么种看父子)(4)

据尹成友介绍,该村原先的彩椒一般单果重200克至250克,得益于标准化种植以及新大棚的广泛应用,单个达到了300多克,并且形状更正,口感和色彩更好。

还有一个作用就是实现了有菜不愁卖。针对过去村民在田边地头卖菜没有竞价话语权,甚至被不良菜商恶意压价或欠款跑路等问题,东斟灌村依托果菜专业合作社打造了交易市场,迈出了对外销售关键一步。

李福禄说,最初要拉着蔬菜四处找市场。如今,骑着电动三轮车5分钟就能赶到交易市场,种植的彩椒在市场集中装车,出口俄罗斯、韩国、日本等国,发往成都、贵阳、兰州等地。

菜商李金勇干这一行近20年时间,最终选择在东斟灌村交易市场常驻。“‘斟灌彩椒’名气大,品质好,不愁卖。在我们这个市场,如果说发了几车彩椒走边贸,这个车肯定是一次拉17.5吨的半挂冷柜车。”记者采访的前一天,李金勇又向俄罗斯发运了2车红彩椒,非常高兴。

“年后的彩椒价格一直在涨,最近黄彩椒收购价最高到了每斤11元,红彩椒收购价最高到了每斤7元。”李金勇的仓库里,工作人员忙着把收购的红彩椒装箱。听到李金勇这句话,一名工作人员拿起两个较大的说:“这两个就是10元钱。”

2022年,东斟灌村果蔬合作社实现销售额1.5亿元。这一年,寿光有12家蔬菜专业合作社实现销售额过亿元,跻身“亿元俱乐部”。目前,有1487家果蔬合作社活跃在“田头市场”,农民参加合作社比例达到85%以上,彻底扭转了原来蔬菜生产“一家一户单打独斗”的局面。

变化三:

“新农人”成为该村蔬菜产业发展主力军,回村的80后、90后有170多人,家庭年收入都在20万元以上。

在不少农村发愁引不来、留不住年轻人的背景下,东斟灌村这几年回村创业的年轻人越来越多。“有‘70后’318人,‘80后’149人,‘90后’27人,其中大学生21人。年轻人有知识、能钻研、会经营,成为了蔬菜产业发展的主力军,家庭年收入都在20万元以上。”尹成友说。

1989年生人的孙振兴已经建了4个长260米的大棚,却仍不满足,每年都在盘算如何再建几个大棚。他的长远打算是建个彩椒产业园。

孙振兴最初是船员,回村创业后,投资建设了4个新式高标准大棚。“别看棚多,有现代化设备加持,我有把握做好。”孙振兴说,4个大棚每年的毛利共计100万元左右。

年轻人思想解放敢于投资,随着回村创业“新农人”的增多,东斟灌村的蔬菜产业发展不断加速,建设的大棚越来越好,采用的技术越来越先进,收益越来越高。

“今天卖了多少钱?”来到“80后”李永的蔬菜大棚前,记者跟他打着招呼。

“上午摘了4000斤,卖给边贸菜商,一斤6元,共24000元。”李永原先跑运输,后来回村建大棚。

“李永家的大棚东西长400米,实种12亩地,能一次栽种3万棵苗,单棚年毛利在70万元左右。”尹成友告诉记者,400米长的冬暖式蔬菜大棚在寿光也是最大的,李永一次建了2个。

参观了这个当前的“寿光之最”,除去现代化设备不谈,在大棚相对封闭的空间里,排列整齐的彩椒一棵连着一棵,一排接着一排,让人产生了一眼望不到头的感觉。

对于超大面积大棚的出现,李新生并不意外。他说:“过去种棚,村民赚的多是自己的劳动力价值。现在年轻人种棚,靠的是先进设备、社会化分工以及国内外市场,赚的是产品价值,规模越大越挣钱。”

“棚二代”在奋进,“棚一代”也没有被淘汰。记者发现,随着大棚的升级,东斟灌村里两代种棚人形成了互补关系:老一辈虽然思想相对保守,但有丰富的种植经验,与年轻人的有想法与有冲劲相结合,构建起了符合当地发展实际的产业分工体系。

种植不同蔬菜的口诀(蔬菜怎么种看父子)(5)

在孙振兴的大棚里,65岁的齐焕文身兼“管理员”“技术员”等数职。孩子都已成年,齐焕文也没有了建新棚的打算,就来到孙振兴这里打工,一个月工资5000元。除了这种专职的,对于暂不能机器取代的劳作,在当地也形成了很多栽苗、打杈、落蔓、采摘等专业化队伍。每个队伍人数不等,有专门的牵头人或经纪人,谁家有活,就联系他们去干。

“只要想干,一年到头都有活。”60岁的尹汉芳是其中一支队伍的牵头人。临近中午,她带着3名同伴在孙振兴的大棚里给彩椒落蔓。“落蔓、栽苗、采摘、盖地膜,我们都很专业。”尹汉芳说,他们这个队伍最初是3个人,现在发展到16个人,“工资都是按小时计算。落蔓,一个人一小时22元;采摘,一个人一小时28元……”

“孙振兴、李永等人,实际上已经等同于企业里的负责人了,把更多精力放到新品种、新技术的运用和新市场的开发上,也带动解决了一些富余劳动力。”李新生说,在该村,接过父辈们的接力棒,“新农人”跑得更快、更远。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