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舍落花生读书笔记(落花生作者许地山逝世78周年)

“它的果实埋在地里,不像桃子、石榴、苹果那样,把鲜红嫩绿的果实高高地挂在枝头上”,这句耳熟能详的文字,出自我们小学所学的一篇课文《落花生》,它的作者许地山因长期为抗日救国事业奔走,在1941年8月4日由于劳累过度而病逝。

老舍落花生读书笔记(落花生作者许地山逝世78周年)(1)

许地山

老舍落花生读书笔记(落花生作者许地山逝世78周年)(2)

花生

许地山去世,宋庆龄第一个送来花圈,梅兰芳、郁达夫、徐悲鸿等纷纷前来追悼。老舍更是作《敬悼许地山先生》来追忆这位亦师亦友的逝者。

老舍与许地山的相识,大概在1921年左右。两人虽然只差了5岁,但那时候的老舍还是个中学毕业生,经常到教会做一些“社会服务”的事情,而许地山已经是燕大毕业后留校任教的老师了,并且在学校颇有威信。老舍当时见许地山,别说是“敬畏”了,估计就跟我们见领导一样,紧张到坐立难安,但没想到,许地山完全没有架子,“他爱说笑话,村的雅的都有”。

老舍落花生读书笔记(落花生作者许地山逝世78周年)(3)

老舍

不仅如此,许地山还经常带老舍出水饺,久而久之,老舍在心里也就打消了之前的疑虑。

在此之后,两人也经常在一起谈论学习上的事情,一个不懂就问,一个知无不言,许地山丰富的学识让老舍很是佩服。

1924年,这时的老舍已学有所成,应伦敦大学东方学院聘请前去任华语教员。而许地山正好在赴美留学回来,也来到了伦敦。许地山与老舍的共同好友易文思便安排他们俩住在了一起。

当时的许地山已经是研究宗教的大家了,受许地山影响,老舍准备研究宗教,并经常向许地山请教,有一日许地山对老舍说,选择职业,还是要看一个人的自身条件的,要选跟自己比较贴近的,并劝老舍去写小说。

老舍落花生读书笔记(落花生作者许地山逝世78周年)(4)

许地山向老舍解释,当今文坛虽然人数众多,但是鱼目混杂,“你有这份才能,你的经历、你的生活积累,好好利用,你是能成为一个大小说家的。”

之前,每到深夜,只有许地山在油灯下用小商店里用的粗纸账本写小说,后来,老舍也会并排和许地山坐在一起进行文学创作。

但是老舍毕竟是个新手,没有什么信心,抓着机会就给许地山朗读一两段,许地山则常常鼓励他“可以,往下写吧”!

一年后,老舍的首部长篇小说《老张的哲学》诞生,开始慢慢在文坛崭露头角。1930年老舍回到了北京,并开始大量发表作品,中国文坛的一颗新星冉冉升起。

老舍落花生读书笔记(落花生作者许地山逝世78周年)(5)

关于许地山用“落华生”作为笔名的用意,老舍也曾问过许地山,当时的许地山提笔写道:宽而可济,朴而不迂。许地山身上的平易朴实让老舍倍感亲切,“达则兼济天下”的助人心态更让老舍佩服。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