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人称少女的词(古代可曾有她字)

莘莘学子寒窗苦读,古典诗词也好,文言散文也罢,可曾见过“她”字的影子?是不是古代就没有“她”字?“她”字真是刘半农先生上世纪二十年代创造的吗?

古代人称少女的词(古代可曾有她字)(1)

单就字形来说,我国古代是有“她”字的。梁武帝大同年间太学博士顾野王撰《集韵•玉部》就有“同‘她’,古‘姐’字”,且读作“姐”。但是现存典籍中,很难查到具体例子。表示同一个意思的“姐”和“姊”,通俗用“姐”,典雅用“姊”。因而“她”字很难派上用场,随着岁月的流逝,“她”字也就消失了。以致我们读过的古诗文中没有“她”字的影子。由此看来,古代的“她”字与现代的“她”(女性第三人称代词)字,除字形相同外,不但读音不同,意义也不同。若单从音义两方面考虑,也可说古代无“她”字。

古代人称少女的词(古代可曾有她字)(2)

也许有人说,古代没有“她”字,遇到要用女性第三人称的时候该怎么办呢?以“他” 代“她”。“众里寻他千百度”(辛弃疾《清玉案•元夕》)中的“他”,指代带着“蛾儿雪柳黄金缕”的女子。“林黛玉常听得母亲说过,他外祖母家与别家不同”(《林黛玉进贾府》)中的“他”,指代“林黛玉”。到了近代又发展为以“伊”代“她”,鲁迅早期作品就有这一用法。“伊伏在地上,车夫便也立住脚”(《一件小事》)中的“伊”,指代“在人力车夫车前倒下的老女人”;“豆腐店里确乎终日坐着一个杨二嫂,人都叫伊‘豆腐西施’”(故乡)中的“伊”,指代“杨二嫂”。

伴随着西学东渐,受英语有三个第三人称单词的影响,上世纪二十年代末,著名语言学家刘半农先生认为“口语中用‘伊’字当第三位代词的,地域很小,难求普通;‘伊’字的形式,表现女性,没有‘她’字明白;‘伊’字偏文言,用于白话中,不甚调匀”,提出以“她”作第三人称女性代词,并赋予与“他”相同的读音。第三人称混乱的现象得以解除,祖国的语言文字更加纯洁丰富。现在,“她”,不仅作指代女性的第三人称代词,还指代“美好或自己尊重、热爱、喜欢的事物”。

“她”字虽非刘半农创造,但对“她”字的再造却功不可没。对刘半农的创造精神,鲁迅给予了高度评价,他写于1924年的《祝福》就直接用“她”不再用“伊”。

古代人称少女的词(古代可曾有她字)(3)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