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面桃花相映红下一句怎么说(人面桃花相映红)

人面桃花相映红下一句怎么说(人面桃花相映红)(1)

文/张震

崔护活着的时候,并不是一个有名的诗人,作品的数量也不多。他的不被人看重,可以通过一个事例说明,即后人研究唐朝诗人的人,没有人知道他是何年生人,何年故去。崔护依据唐朝“吏册”,拿今天的话说“干部档案”介绍,他公元792年进士,最高的职务做到岭南节度使,依靠这些简单的材料,后人推测,他大概和元稹、白居易同时代。崔护之所以到今天仍能被人记得,主要是他那首自己爱情经历的诗篇——《题都城南庄》。

崔护,字殷功,博陵人,现在河北定州。崔护人非常聪明,长得也比较帅气,只是性格有点孤僻,平常不太与人往来。他在贞元十二年第下进士后,便居住在唐都城长安。应该是第二年的清明节,他独自到城南踏青。那天,他喝了不少酒,走到一户人家门前。这户人家大约有一亩地大小,有篱墙、有院门,院内花木丛萃,桃花盛开。崔护酒高口渴了,扣门讨水,过了一会儿,才有一位女子自门隙窥之。接着,那女子向崔护道了“胜常”。“胜常”,是唐人见面时问安的话,犹如现在人见面问好。崔护报了姓名,又说明了扣门的原因。那女子让崔护进门,引入室内,坐在床沿,而她却站在门外,斜靠弯弯的桃树。

许多鉴赏书在介绍这首诗时,把这个故事写到这里就结束了,这个故事确实也是崔护这首诗创作背景。这首诗虽然明快真挚,但要凭心而论的话,并不算首好诗,唐诗中像这样等级的作品太多了。崔护如果仅凭这首诗,我想,他这个人还不足以能“活”到今天,还不足以那么脍炙人口。为什么崔护这个人,这首诗能有如些长久的生命呢?因为故事没完,还有下文。

崔护那天没见上那女子,仍惦念不忘,隔了十余天,又去她家。刚到门口,听见院里有一老父哭声,崔护打门,那位老父出门问:你叫崔护吗?答:是啊。那老父大哭:是你杀了我的女儿。崔护一听,顿时懵了,脑子一片空白,不知如何应答。

那老父接着哭述:我的女儿是个读过诗书的人,之所以没有说人,是因为没有合适的。自从你去年来了以后,她就跟丢了魂似的,常常恍惚若有所失。前几天,她出门,回来看见门扉上的诗,读完之后就生病了,绝食几天死了。我的女儿一直认为可能这辈子再也见不到你了,她认为你是君子。老父一边说着,一边拉着崔护的手痛哭流涕。崔护这时也被感动了,眼眶里泪水盈盈。

崔护走进房内,望着那女子平静地躺在床上,便不能自己地把头贴在她的大腿上恸哭。崔护喊着:我就在你面前,我就在你面前啊。喊着喊着,那女子突然睁开双眼,复活了。老父大喜,把女儿给了崔护。

这个故事的后半部分非常有戏剧性,有点像小说是吗?其实,它就是一篇小说。这后半部分,就是根据崔护题诗的经过,四十年后由一个叫孟棨的唐人续写的。这篇小说使崔护这个形象更加丰满,使崔护这个故事更加完整。当时,这篇小说引起了很大反响,上至达官贵人,中至文人雅士,下到庶人百姓都十分喜欢。正因为有了这篇小说,更多的人开始去阅读这首诗,去了解崔护这个人。崔护在这个时候有点红了,但仍然没有人知道他在哪里,是否已经故去,可能那个年代不像现在喜欢追踪和炒作名人的私事。整个大唐虽说是诗人辈出的时代,但是真正编一本“唐诗选”,却是后来的事情。第一本比较全面比较权威的“唐诗选”叫《又玄集》,是韦庄编的,大约在崔护题诗的六、七十年以后,也就是说如果没有孟棨的这篇小说,崔护的这首题诗恐怕早就被历史淹没了。

到了北宋,欧阳修在《醉翁谈录》中又重新修编了这个故事,把他归入了传奇类,定题《崔护觅水》。欧阳修的这篇传奇,在当时很多人都爱读,很多年青人都对这个故事充满向往。再往下,元朝就更夸张了,元曲家把崔护搬上了舞台,名《崔护觅水逢女子》,并给那个女子起了姓名,叫谢菊英,说她那天给她母亲上坟去了。明清时这出戏在民间从来没有断过,直至现代崔护这个形象仍然在舞台上出现,评剧和河北梆子都有全本《人面桃花》,尤其是河北梆子,更是将这档戏定为传统经典节目。为什么,因为崔护是河北定州人,定州一带的人非常爱听“梆子”,更爱这个有生动美丽爱情故事的老乡。

这篇随笔写到这里,大家应该明白了崔护这首诗为何能不朽,能流传至今的原因。应该说崔护是幸运的,因为他的故事和诗篇,一直在被后人不断地演绎,不断地光大,这要归功于文学艺术的魅力,归功于文学艺术家的本领。文学艺术家的本领有多大呢?这个问题非常难回答。有一位作家曾经说过,这取决于一个人的心,心有多大,艺术家的气魄就有多大。这话说的有点悬,但仔细想想有些道理,因为心决定意识,意识决定形态,心大则形态大,心小则反之。不是吗?《三国志·诸葛亮传》中仅仅六个字的“凡三往,乃见”,竞被后来的文学家罗贯中,演绎成洋洋洒洒,人人皆知的“三顾茅庐”。文学艺术好啊,它能让阅读者和欣赏者找到自己情感的归缩,找到思想共鸣,它能让停留在历史深处的人物和事件鲜活,永恒。

诗词美文shicimeiwen)把玩诗词,品味美文,让心灵不死!

名胜古迹mingsheng-guji)遍览世界各地名胜古迹,每次旅游都是一次历史征途。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