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至山尽头坐看云起时(山回路转不见君)

唐代的边塞诗较之前代更加盛行,是诗坛中的一股主流,涌现出了以高适、岑参、王昌龄、王之涣、李益为代表的一大批优秀边塞诗人。唐代边塞诗的盛行应该与边界战争频繁有关,唐朝国力强盛,经常奏凯而还,文人普遍存在投笔从戎、建功立业的壮志。

盛唐时代的边塞诗内容题词广阔:将士建功立业的壮志、边塞的艰苦、战争的惨烈、思家的情绪、地理风情、边塞风光皆可入诗;其次边塞诗的意象宏阔,大漠孤烟,长河落日,奇伟壮丽;基调昂扬,气势如虹,发人奋进,歌行律绝皆有佳作。

行至山尽头坐看云起时(山回路转不见君)(1)

边塞

我们先来了解下唐代边塞诗的代表诗人之一—岑参。

岑参(约715-770年),唐代边塞诗人,南阳人,太宗时功臣岑文本重孙,后徙居江陵。

岑参

岑参早岁孤贫,从兄就读,遍览史籍。唐玄宗天宝三载(744年)进士,初为率府兵曹参军。后两次从军边塞,先在安西节度使高仙芝幕府掌书记;天宝末年,封常清为安西北庭节度使时,为其幕府判官。代宗时,曾官嘉州刺史(今四川乐山),世称“岑嘉州”。大历五年(770年)卒于成都。

岑参工诗,长于七言歌行,代表作是《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现存诗三百六十首。对边塞风光,军旅生活,以及少数民族的文化风俗有亲切的感受,故其边塞诗尤多佳作。风格与高适相近,后人多并称“高岑”。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是岑参的边塞诗代表作之一。这首诗中,诗人以敏锐观察力和浪漫奔放的笔调,描绘了祖国西北边塞的壮丽景色,以及边塞军营送别归京使臣的热烈场面,表现了诗人和边防将士的爱国热情,以及他们对战友的真挚感情。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唐代:岑参

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散入珠帘湿罗幕,狐裘不暖锦衾薄。

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难著。

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

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

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

轮台东门送君去,去时雪满天山路。

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

这首诗作于岑参第二次出塞阶段,,他很受安西节度使封常青的器重,他的大多数边塞诗成于这一时期。

前八句为第一部分,描写早晨起来看到的奇丽雪景和感受到的突如其来的奇寒。北方边塞之地,8月北风呼啸,白雪纷纷扬扬,一夜之间,大地银装素裹,树上积雪远望好像一树树梨花盛开。风停雪住,雪花悠闲地飘入珠帘,打湿了军帐,披着的狐狸皮大衣也抵挡不住刺骨的寒冷,床上的锦被更显单薄。天气寒冷,早晨训练中,将军都不能控制他的兽角弓,兵士穿在身上的铠甲冰冷异常,很难穿在身上。表面写寒冷,实际是用冷来反衬将士内心的热,更表现出将士们乐观的战斗情绪。

中间四句为第二部分,描绘白天雪景的雄伟壮阔和饯别宴会的盛况。“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用浪漫夸张的手法,描绘雪中天地的整体形象。“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描写了热烈的送别场面。在将军的军帐中,置酒设宴,各种乐器演奏,将士们载歌载舞。

最后六句为第三部分,写傍晚送别友人踏上归途。“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归客在暮色中迎着纷飞的大雪步出帐幕,冻结在空中的鲜艳旗帜,在白雪中显得绚丽。“轮台东门送君去,去时雪满天山路”,虽然雪越下越大,送行的人千叮万嘱,不肯回去。“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用平淡质朴的语言表现了将士们对战友的真挚感情,字字传神,含蓄隽永。

行至山尽头坐看云起时(山回路转不见君)(2)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这首诗充分展现了边塞奇丽多变的雪景,作者的笔力纵横矫健,结构开阖自如,韵律抑扬顿挫,不仅写得有声有色,张弛有致,而且刚柔相同,急缓相济,是一首不可多得的边塞佳作。全诗不断变换着白雪画面,化景为情,慷慨悲壮,浑然雄劲。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