举办文化艺术节作用(十三艺节促进线上线下联动)

今年9月,由文化和旅游部、北京市政府、天津市政府、河北省政府共同主办的第十三届中国艺术节(简称“十三艺节”)将在京津冀三地亮相。

十三艺节以“喜迎二十大 奋进新征程”为主题,坚持“艺术的盛会、人民的节日”办节宗旨,秉承“创新、开放、精品、共享、融合”办节原则,聚焦文艺精品创作,展示艺术发展成果,促进线上线下联动,推动演出演播创新,力争实现“观百部大戏、赏千件展品、汇万众活力”。

每届中国艺术节都是全国各艺术院团充分展示在时代的召唤下、人民的期盼中所创作的艺术精品的舞台,十三艺节当然也不例外。目前,各省区市文化和旅游厅(局)、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文化体育广电和旅游局,文化和旅游部直属文艺院团根据十三艺节总体安排和《中国文化艺术政府奖——文华奖章程》《中国文化艺术政府奖——第十七届文华奖评奖办法》,已经完成剧目申报工作。在严格遵守各地防疫政策的前提下,申报剧目的剧组克服重重困难、发挥“一棵菜”的精神,反复打磨剧目,不断提升艺术品质,力争在文华奖的角逐中取得优异成绩。

杂技剧《战上海》:在“大上海保卫战中”艺起前行

举办文化艺术节作用(十三艺节促进线上线下联动)(1)

疫情期间,《战上海》剧组演员在走廊里训练

在上海疫情防控取得重大阶段性成果后,6月1日的上海开始逐步恢复活力,而杂技剧《战上海》也在第一时间进入剧场开展第四轮修改提高的合成排练,演员们投入繁忙的排练中。正如73年前在解放上海前夕,人民解放军为打好这场战役在丹阳集训一样,《战上海》剧组也在排练前夕克服了疫情中的各种困难。

不停歇的创作与训练

举办文化艺术节作用(十三艺节促进线上线下联动)(2)

杂技剧《战上海》剧照

《战上海》由上海杂技团与上海市马戏学校联合创排于2019年,是上海杂技团首次尝试运用杂技语汇传递红色文化精神内涵,艺术地再现上海解放那段波澜壮阔的历史。剧中,杂技技巧与戏剧情节叙事及立意情感的巧妙融合,刷新了观众对杂技表演和红色题材作品的印象,专家称其实现了传统杂技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开创了新时代杂技剧的创作方法。

《战上海》获得了良好的票房与口碑,也获得了诸多荣誉,更在2020年成为入选文化和旅游部“中国杂技艺术创新工程”“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舞台艺术精品创作工程”“2020年度国家舞台艺术精品创作扶持工程”这三大工程中唯一的一部杂技剧。但是该剧的出品方以及众主创并没有为此满足。他们坚信精品是打磨出来的,在杂技叙事形式、剧目结构、技巧提升、综合艺术等方面苦下功夫,会给观众带来更大的惊喜。为此,在近3年的时间里,剧组根据各方反馈边演边改,光重大修改就经历了3次,剧目也变得愈加精致细腻。为了有机会参加第十三届中国艺术节,《战上海》原计划在今年3月结束全国巡演后,启动第四轮重大修改工作。

3月底,上海疫情形势逐渐严峻,剧组日常训练的上海马戏城开始封闭管理,但演员却从未停下训练的脚步。居家的演员通过剧组和技术指导的线上指导开展体能及各类单项基础训练,保持良好的身体状态;住集体宿舍的演员在公用空间里想尽办法开展训练,一些研发新技术的演员抓紧时间不间断地训练,主动要求住在团里,并按防疫要求进行错峰训练。近2个月的时间里,排练厅、办公走廊、咖啡吧、阅览室……上海马戏城的不同地点、不同时间段都能看到演员们练功的身影。

鼓舞士气的云展演

“我们打赢了武汉保卫战,也一定能打赢大上海保卫战。”5月5日,在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务委员会会议中分析当前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形势的重要讲话给大家带来了信心,也令上海杂技人有了很大触动。大家不由想到,借助“艺起前行”线上文化活动策划《战上海》云展演,以文艺形式抗击疫情,凝聚共同抗疫的强大合力。于是,在上海市委宣传部等部门的支持下,大家连夜策划《战上海》的云展演方案、联系播出渠道、完善直播素材。

5月6日,《战上海》在线上与观众见面,通过云端展示73年前人民解放军、上海地下党组织和人民群众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解放上海的英勇事迹。这场《战上海》“艺起前行”云展演获得了巨大成功,各方好评不断。

提供动力的云排练

5月上旬,《战上海》被上海市文化和旅游局推荐参加第十三届中国艺术节展演及参评第十七届文华奖,网友在云展演中表达对该剧的喜爱也坚定了艺术家们要以更加精彩的表演回馈观众的决心。为此,《战上海》剧组内部制定了一个月内完成修改提高并进入剧场合成排练的计划。

5月中旬,剧中节目技术研发有了重大进展,剧组部分演员和舞美组工作人员在各方支持下进入上海马戏城闭环管理,与导演开启了《战上海》云排练,在“迎接黎明”这一幕中,对于电厂中敌我双方搏斗的场景进行了大幅修改,新创的杂技技巧、360度旋转的舞美道具以及全新制作的多媒体,在此次修改中逐步得以融合。在此期间,剧组还拍摄了云排练的短视频与网友分享。

艰苦卓绝的线下排练

6月1日,《战上海》的全体主创人员均到岗复工,开始了线下排练、剧目合成及视频拍摄工作。为确保防疫工作与创作排练能有条不紊地顺利开展,上海杂技团和上海市马戏学校安排剧组演员、主创人员、舞美、剧场技术人员及拍摄团队等在内的150余人,采取了酒店到剧场“两点一线”气泡式闭环管理模式。

面对被疫情耽搁的工作,大家化压力为动力,在防疫不松懈的原则下拿出了百分之百的干劲。为保障剧目合成与拍摄工作一气呵成,让剧目的呈现更加完美,在为期10天的排练中,主创人员从早到晚连轴转。“能让观众领略到舞台上的美,就是我们最大的成功!”一位主创人员说,他们正在身体力行地践行着在剧目创排之初所立下的“演英雄、学英雄”的心愿。

一手抓防疫,一手抓排练。经过这一次“大上海保卫战”之后,重新复工的杂技剧《战上海》剧组将以最饱满的热情迎接下一个阶段的工作,争取早日为观众呈现最好的演出。

川剧《草鞋县令(二○二二版)》:既接地气又有深度

举办文化艺术节作用(十三艺节促进线上线下联动)(3)

川剧《草鞋县令》(2022版)剧照

“我们都是百姓养,碗里装的百姓粮。身上穿的百姓衣,当官就该为民想。”6月15日晚,由査明哲执导,杨椽、郑瑞林编剧,李天鑫作曲,著名川剧表演艺术家、“二度梅”得主陈智林,携手梅花奖得主肖德美、刘谊以及李乔松、苏明德等川剧名家联袂主演的川剧《草鞋县令》(2022版)在成都首演。舞台上,鲜活独特的人物形象、悠扬婉转的川剧高腔、浓郁活泼的巴蜀特色,博得现场观众阵阵掌声。

作为四川省备战第十三届中国艺术节、第十七届文华大奖重点剧目,川剧《草鞋县令》(2022版)由四川艺术职业学院与四川省川剧院联合提升打造。该剧以根治什邡水旱为主线,讲述了清朝嘉庆年间什邡县令纪大奎面对灾情从容不迫、坚守本心、排除万难、为民至上,最终解决民生难题的故事。该剧人物性格鲜明、剧情跌宕起伏、唱词诙谐幽默,广受好评。

据了解,此次新版打造历经半年多的前期策划、创作完善及近50天紧张有序的排练。新版《草鞋县令》有何不同?陈智林介绍,《草鞋县令》(2022版)从表现形式、手法上都进行了全新的呈现。“之前的主题重点展现纪大奎的廉洁,这次则表现他一心为民的思想。我希望自己塑造的纪大奎,不仅仅是一个清官形象,他还是一个有血有肉、有爱民之心的贴心官员。”陈智林说。

李天鑫谈到:“《草鞋县令》(2022版)中的所有音乐都是新鲜出炉,先由简而感到不足,从小动到大改,并首次在公众面前亮相。”在创作中,李天鑫还特别融合了什邡当地民歌,并加入四川灯戏元素,以满足导演既要接地气又要有深度的要求。

此外,古色古香的舞台设计、山水画和诗章融合而成的背景装饰,也让人眼前一亮。查明哲坦言,此次戏剧改编致力于追求鲜明的中国风格及民俗文化风格,将传统文化贯彻得淋漓尽致。

当然,舞台上最为亮眼的当属陈智林、肖德美、刘谊三朵“梅花”,凭借深厚的功底和精湛的技艺,为观众带来的精彩绝伦的表演。其中,陈智林将纪大奎的儒生气质、草根情怀、慎思笃行刻画得淋漓尽致,成功塑造了清廉朴实、仁德亲民、践行践诺、勇于担当的清官形象,

据悉,川剧《草鞋县令》自2018年首演以来,先后赴北京、上海等地巡演,截至目前已演出60余场。该剧已先后获得四川省第二届艺术节文华奖剧目奖、第十七届中国戏剧节优秀展演剧目等。为不断提升演出品质,成都首演后,该剧将赴重庆、南充、德阳等地展开巡演,全力备战第十三届中国艺术节,冲刺第十七届文华大奖。

一边把观众请回剧场,一边继续深耕云演播市场——国家艺术院团奋力复工复产

随着北京疫情防控形势持续好转,复工复产有序推进。国家艺术院团也纷纷行动起来,一边在严格遵守防疫政策的前提下,陆续将观众请回剧场,一边继续深耕云演播市场,以科技之力助力艺术作品的传播和推广。

举办文化艺术节作用(十三艺节促进线上线下联动)(4)

新编历史剧《张謇》剧照

国家京剧院“百日集训”活动自开展以来,通过“大练功”训练、剧目创排、排练直播等方式,持续推进人才培养,打造艺术精品。虽然受到疫情影响,但业务工作不能断。在创作方面,积极推进重点新创剧目《纳土归宋》的剧本修改等前期工作。该剧已于5月底完成剧本修改稿。6月1日进行了第三次研讨会,对剧本修改稿进行讨论。6月19日,作为“以剧目育人才”的重要组成部分,国家京剧院2022年度移植改编京剧剧目《五女拜寿》进行了线上剧本围读会,演员们两个小时声情并茂的朗读,使剧本完成了从文本到舞台的初步转变。在线下演出方面,6月8日,由国家京剧院、江苏省演艺集团共同出品,国家京剧院和江苏省演艺集团京剧院联合创演的新编历史剧《张謇》在江苏溧阳成功首演。该剧以清末民初实业家、教育家张謇的生平事迹为蓝本创作,讲述了张謇在张之洞的支持下,毅然弃仕从商,于通州筹建纱厂兴办实业,走上兼顾实业、教育、民生福祉的自立自强之路。

举办文化艺术节作用(十三艺节促进线上线下联动)(5)

话剧《北京法源寺》剧照

6月3日,恰逢端午佳节,中央党校内粽香飘飘。当晚,中央党校大礼堂放映了中国国家话剧院2015年演出并录制的4K高清影像话剧《北京法源寺》。为使放映效果达到最佳,国家话剧院影视部在中央党校老师的指导下,克服疫情防控困难,积极协调各方资源,灵活运用线上制作的手段,确保了《北京法源寺》的放映达到了电影化标准。学生们满怀激情观看了波谲云诡的晚清大戏,感受一场大变局中的“国家突围”。散场后,大家久久不愿散去,纷纷围着该剧编剧、导演及国家话剧院院长田沁鑫分享体会。

为纪念毛泽东同志《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发表80周年,深入贯彻落实关于文艺工作的系列重要论述精神,迎接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中国歌剧舞剧院与中国延安鲁艺校友会共同策划,开展了民族歌剧《唱响南泥湾》的创排工作。在剧院的组织下,全体主创及演职员努力克服疫情带来的不利影响,全力推进剧目创作:剧本七易其稿,作曲家日夜奋战;舞台各工种线上、线下结合,多次修改方案;歌剧团演员反复试唱,不厌其烦……最终,歌剧《唱响南泥湾》完成了剧本、声乐钢琴谱、乐队总谱、视觉方案的创作,完成了全部音乐作业和重要戏剧场景的排练,创排获得阶段性成果。

6月23日晚,湖北武汉琴台大剧院内,舞蹈诗剧《只此青绿》全国巡演第100场如期展卷。作为这部现象级舞剧的第100场演出,当晚的《只此青绿》迎来了很多第一次:第一次让幕后工作人员现身台前,第一次在“看展”环节在演员身后的幕布上打出《千里江山图》……甚至还有让剧组和演员也始料未及的第一次:因为谢素豪在上半场演出中突然受伤,张峻赫临时补位,《只此青绿》第一次与“双展卷人”不期而遇。中国东方演艺集团有限公司委员会在“百场贺信”中这样写道:“从去年9月至今,10个月的时间里,大家在全国20个城市辗转,克服了伤病、防疫等各种困难和连续演出的巨大压力,才迎来了今天的《只此青绿》100场演出。这100场演出凝聚了台前幕后所有人的心血和汗水,凝结着国家艺术院团文艺工作者对艺术事业的坚持和热爱,充分展现了中国东方人在新时代的精神面貌。”

5月25日中国交响乐团召开的纪念《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发表80周年座谈会上,国交老、中、青三代艺术家代表畅所欲言,围绕延安文艺座谈会与新时代中国文艺发展进行了精彩纷呈的主题发言。之后,中国交响乐团的演职员们在讲话精神的鼓舞下,克服疫情带来的种种困难,积极投入到国家重大演出的创作排练之中,希望以最佳的状态为党的生日献礼。

举办文化艺术节作用(十三艺节促进线上线下联动)(6)

儿童剧《新安旅行团》剧照

《新安旅行团》是中国儿童艺术剧院作为国家剧院和地方政府首次合作的剧目。剧中除了专业演员,还有25名淮安新安小学的学生参与演出。为与当地孩子一起创排,《新安旅行团》剧组在3月17日建组第二天就要启程前往淮安进行排练。面对当时突然紧张起来的疫情和刻不容缓的排练,中国儿艺领导班子决定,由书记在家主持工作,由院长带队前往淮安。3月17日上午,中国儿童艺术剧院院长冯俐直奔文化和旅游部汇报,得到部里支持:“这是必要的出行,这是剧院的担当。”3月18日,中国儿艺主创团队到达淮安,在历经隔离、核酸检测等规范程序之后,与小演员们一起投入全封闭排练。这次封闭排练历时两个多月,隔离宾馆的停车场、客房、走廊、小广场……到处留下了剧组反复打磨的身影。5月30日,儿童剧《新安旅行团》在淮安剧院首演并进行全网免费直播。首演现场,全场掌声多达20余次,久久在剧院内回荡。

举办文化艺术节作用(十三艺节促进线上线下联动)(7)

原创歌剧《道路》剧照

车水马龙的北京东二环外,一座洁白美丽的剧场矗立在蓝天下。拾级而上,走过的是几代歌剧人的梦——2022年,中央歌剧院成立70周年,半个多世纪过去,剧院终于等来了“自己的家”。6月10日,原创歌剧《道路》在这里上演,它不仅拉开了“弘扬延安精神 唱响时代强音”2022演出季的大幕,也标志着中央歌剧院剧场正式与观众见面。歌剧《道路》之后,中央歌剧院歌剧力作、精彩纷呈的音乐会陆续上演,让首都观众在全新的剧场里享受顶级的歌剧体验。此外,5月28日,历时近一个月,“中央歌剧院走进华农之中外经典作品导赏”系列线上讲座落幕。作为中央歌剧院持续开展的重点艺术普及项目之一,此次为华中农业大学师生举办的艺术进校园讲座共有“黄河大合唱”“色彩斑斓的意大利歌剧”“命运·云端交响音乐会”“歌剧《图兰朵》”4期,已累计吸引师生近5000人次参与观看。

6月25日,作为“中德建交50周年”庆祝活动框架下的重要创新项目,中央民族乐团首次线上牵手德国广播爱乐乐团海内外同步直播音乐会《情深谊长》。民乐“国家队”与德国老牌顶级交响乐团云端和鸣,为观众谱写中德友好、中西对话的美妙篇章。“此次,我们与德国广播爱乐乐团合作,以更加符合线上艺术观赏特点,更加贴合在地观众艺术欣赏习惯的拍摄、制作和包装方式,为云端定制‘民乐 交响’的节目,为两国人文交流增添一笔绚丽的色彩。”中央民族乐团团长赵聪表示,“一直以来,中央民族乐团都在不断尝试和探索与赴海外演出并行的民族音乐走出去的线上赛道。今年,我们已经成功与我国驻泰国大使馆、俄罗斯奥西波夫民族乐团合作,推出了两场面向海内外同步直播的线上音乐会,获得了各国网友的热捧和好评。此后,我们还将持续密切与我国驻外机构及外国知名艺术团体的联系,借助更多的力量、开辟更多的路径,用中国民族音乐为世界各国人民讲述新时代中国故事、阐释新时代中国精神。”

4月下旬北京发生疫情以来,中国煤矿文工团话剧团、歌舞团、民乐团、说唱团的演员们通过线上打卡、视频指导、微信交流等多种方式,一方面不间断练功,另一方面坚持创作,为复工复产后迅速开展排练做好充分准备。“疫情的发生,打乱了说唱团正在创作的相声专场晚会《时代欢歌》的节奏,也考验了搭档们的默契和用功程度。刚正常上班,说唱团就组织了试听会,‘端’出了7个新创作的相声节目。演员们说,居家期间不努力,复工复产徒伤悲,总算努力没白费,继续细琢出精品。居家的要求没有阻挡民乐团排练的进度。民乐团定期下发分声部练习任务,要求演奏员们居家练习不降低标准,通过视频互相交流,定时录制作品提交,做到艺术自律。”据中国煤矿文工团党委书记徐晋介绍,复工复产后,在中数集团“4K VR”技术的支撑下,中国煤矿文工团录制了民族音乐会《时代华章》,并将于6月30日云端播出。此外,中国煤矿文工团还对业务考核进行了调整。“调整后的业务考核将一律外请专家,张榜公布成绩,明确考核优秀者有资格申报高级职称。大家积极备战练功,恢复上班后,练功房、排练厅十分抢手。7月,在演出排练间隙,将陆续进行7个专业门类的业务考核。”徐晋说。

作者:刘淼

责编:李扬

2022年7月6日《中国文化报》

第5版刊发特别报道

《杂技剧〈战上海〉:在“大上海保卫战中”艺起前行》、

《川剧〈草鞋县令(二○二二版)〉:既接地气又有深度》、

《国家艺术院团奋力复工复产》

↓ ↓ ↓ ↓ ↓ ↓ ↓ ↓ ↓

举办文化艺术节作用(十三艺节促进线上线下联动)(8)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