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瓣被禁言一天什么后果(豆瓣一年被处罚20次)

1习惯网上冲浪的小伙伴,最近应该听到了一个消息:豆瓣被网信办约谈了,今天小编就来说说关于豆瓣被禁言一天什么后果?下面更多详细答案一起来看看吧!

豆瓣被禁言一天什么后果(豆瓣一年被处罚20次)

豆瓣被禁言一天什么后果

1

习惯网上冲浪的小伙伴,最近应该听到了一个消息:豆瓣被网信办约谈了。

12月1日,网信办依法对豆瓣进行约谈,并对其处以150万的行政处罚,理由是“豆瓣网及其账号屡次出现法律、法规禁止发布或者传输的信息,情节严重”,措辞非常严厉,但并没有具体透露是怎么样的违法信息。

如今,豆瓣所有小组的回复功能已经暂停使用,将在12月17日恢复,到时效果如何,我们拭目以待吧。

不仅如此,公告中还提到,自今年以来,豆瓣网已经被网信办处罚了20次(平均一月2次),其中多次都被处以顶格的50万元罚款,累计罚款900万元。

虽然这年头,网络平台被处罚、约谈已经不是什么罕见的事了,但豆瓣,作为一个起点逼格甚高的“文艺青年聚集地”,如今却饱受诟病,说声“沦落”毫不过分。

现在的年轻人,一提到某某人是混豆瓣的,脑海里很少会出现正面的词了,甚至默默地想要离这种人远一点,其实已经很能说明问题了。

所以,曾经光环加身的豆瓣,如今是怎么了?

2

对于不混饭圈、不掺和男女权的网友来说,说起豆瓣,第一时间联想到的,应该它们家的影视评分系统。

就算豆瓣的其他版块争议再大,在影视评分方面,豆瓣始终保持着一定的公信力。

2005年,豆瓣网正式上线,并在同年开放对外注册功能,当时用户在豆瓣网上主要分享音乐、书籍、电影、电视剧等资源,进行打分、评论,再由算法进行同类推荐,帮助用户找到找到志同道合的小组,这种玩法对于世纪初的网友来说,是非常新颖的。

所以在开头那几年,豆瓣可以说是当之无愧的文艺青年聚集地,氛围也非常友好。然而小众的东西一旦被更多人接触,它也就不再小众了。随着曝光量增加,体量不断变大,豆瓣也慢慢地变成了老粉们陌生的样子。

最先变的,就是豆瓣引以为傲的影视评分系统,由于豆瓣的评分系统自由度非常高,用户甚至可以在作品还没上映前,就进行评分。

所有这几年,诞生了很多影视公司为提高评分,而雇佣水军刷分的现象,又由此衍生了专门刷差评的“黑粉”,有时一部作品还没上映呢,水军和黑粉就已经在下面拉锯,热度是上来了,初心和真实性却已荡然无存。

其次,就是越来越极端化的豆瓣小组。

豆瓣小组,本意是吸引志同道合的用户,让他们圈地自萌的,然而人在自己的世界里呆久了,必然也会变得固执极端。

可以这样说,豆瓣如今遭受的处罚,有一大半都是受了小组的连累。

上文提到,豆瓣自今年开始,就已经被处罚了20次,这20次都是怎么来的呢?

我上网信办的官网搜索“豆瓣”,发现大半的处罚,都来自每月的用户举报。

以6月份为例,网信办收到的关于豆瓣的举报,就有26.8万宗,在全国网络平台上排名第5,比知乎、头条、B站和拼多多都要高,这个结果已经颠覆不少人的认知了。

除了每月举报之外,还有一些社会性事件带来的处罚,比如今年以来,“躺平”这个词非常火,和躺平有关的豆瓣小组也应运而生。

本来,“躺平”是对应“内卷”而来的,都属于比较极端的人生态度,人们自嘲“躺平”,也不是真的就破罐子破摔啥也不干了,更多的只是开玩笑的形式。

然而,到了豆瓣的躺平小组上,就出现了很多讨论躺平合理性,鼓吹真正意义上躺平的言论。

这也算了,更极端的是,随着各种各样躺平论调的产生,消极情绪集结,不少人在小组内对政治和社会进行无脑抨击,终于踩了红线,于是今年6月份,数个和躺平有关的豆瓣小组被封,豆瓣也迎来了一轮处罚和整顿。

此外众所周知,豆瓣小组里最活跃,也最讨人厌的,就是各种极端女拳言论,基本上属于正常人只要看了个标题,都能产生生理不适的那种。

要只是说说,那也算了,最恐怖的是极端女拳的思维,已经被一些人带到了现实生活中。

比如,此次豆瓣突然被约谈、整改,普遍认为和最近发生的一个恶性事件有关。

11月28日,安徽合肥一名母亲带着一名15个月大的男童,上街去买蛋糕,在选蛋糕的过程中,母亲一时疏忽,放开了男童,然而就在几十秒之后,她回过神来,男童已经不见了。

母亲随即报警,然而一个小时后,警方在附近小区找到了孩子,孩子已经从高空坠落,奄奄一息,随后送院不治身亡。

这是一起非常令人痛心的事件,更可怕的是,事后警方调查,孩子是被一名陌生女子带走并从楼顶扔下的,女子和孩子以及孩子母亲毫无关系,完全是在进行无差别伤害。

女子很快就被刑事拘留,警方也在她的社交账号里,发现她曾在豆瓣发布大量的极端女拳言论,包括仇视男性、袭击男童等,还得到了一堆人的支持。

此外,豆瓣和娱乐有关的小组也是长期受人诟病的,比如最出名的“鹅组”,基本上就是粉丝和黑子割据的战场。

最近发生了一件事,12月1日晚,电视剧《风起洛阳》上映,然而比原定的8点钟推迟了1个小时。

此时魔幻的事情便发生了:

8点一到,剧都还没播出呢,豆瓣的评分倒先来了,而且评分都非常极端,要不五星好评,要不一星差评,评论细节都很到位,说得有板有眼的,不知道的还真以为他们都看过剧了。

原来,从来都没有什么客观评分,只有所谓的“粉黑大战”,豆瓣最受人倚重的影视评分功能,也瞬间迎来了无数质疑。

综合以上种种现象,豆瓣的问题,早就不是一天两天了。

以“自由”的名义泛滥,越走越极端的小组、资本介入下再也不客观的评分系统、素质参差的用户,都将豆瓣带到了糟糕的境地,甚至可以这样说,如果再无法找到更好的发展模式,等待豆瓣的,只有死路一条。

3

说了这么多,豆瓣的根本问题究竟在哪里,为什么无法回到从前了?真的只是因为用户太多吗?

真正文艺的青年毕竟太少,用户太多,素质下降,的确是拖累豆瓣的一个重大原因,但还不是最根本的原因。

在我看来,豆瓣的症结和世间很多问题都一样:

豆瓣从开始到现在,其实都没有探索出一种可以持续发展的盈利模式。

豆瓣的初衷,其实和世纪初很多论坛、平台都一样,是分享和交流,用户们做的事也多是为爱发电,凭借兴趣和毅力,一点点构筑起庞大的资源库。

很多人对于国内外优秀影视作品、书籍的了解,都是源自于豆瓣,这点功劳还是不能忽视的。

然而,这种用爱发电的模式,在初期规模小的时候还行,一旦做大,就再也维持不下去了。

用户越来越多,服务器总要有人维持吧,总要有人负责运营和监督吧?

成本都在那里,但平台始终无法带来收入,文艺青年还爱穷讲究,如果豆瓣提出个收费,估计一水儿全溜了——这世界上,的确还没有以文艺青年为主要用户,还能赚钱的平台。

所以,就算豆瓣的电影、书籍板块再牛,始终都是无法靠它们来盈利的,思来想去,只有靠小组的那些人气,赚点流量钱。

流量这东西,向来都是越具煽动性、越哗众取宠的东西,看的人就越多,豆瓣也就干脆对极端言论睁一只眼闭一只眼,最后正常人通通闭嘴了,豆瓣的氛围也就变得越来越极端,名声也越来越差。

所以,单纯批判豆瓣的恶臭生态,其实并不能解决问题,我相信豆瓣的初心依然是好的,很多人也不愿意豆瓣就此倒下,毕竟里面还是有不少好东西的,但要从根本上改善,只能探索有效且可持续的盈利模式。

要建立一个好的平台,往往需要很长时间,无数心思和精力,但要毁掉一个平台,实在太容易了,正因为很多人对豆瓣依然有好感,所以才不愿意它就此倒下,但豆瓣自己,也真的要争点气才行。

...

最后欢迎大家在评论区留言:

对你来说,有什么曾经很美好,最后却变味甚至消失的平台吗?

欢迎来一波回忆杀。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