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时期的女大学生校服(民国时期女生校服)

民国时期的女大学生校服(民国时期女生校服)(1)

培华女中校服,最右边的为林徽因

清道光二十二年(1844年),“东方女子教育协进社”的英国人爱尔德赛,在宁波创办了中国境内的第一所女子学校,开启了中国正规化女子教育之先河。此后,外国传教士相继在广州、福州、厦门、宁波、上海、北京、天津等地设立多所女学。

民国时期的女大学生校服(民国时期女生校服)(2)

教会女校流行新式校服

1916年的北平,国民教育尚不普及,出现了一些教会学校,其中有专门接纳女生的女子学堂(校),其中著名的一所就是由英国教会创办的培华女中。

这所学校的女学生主要来自生活富庶且思想开明的家庭。作家林徽因就是其中一员。

在培华女中读书期间,林徽因和她的几个同学穿着校服,一起来到照相馆合影,留下了一张照片,这张照片也成为研究当时社会生活状况的重要资料。

林徽因穿的培华女中校服,款式源于文明新装。文明新装是民国初年,融合西洋服饰元素和中国传统服饰特点而形成的服饰。

文明新装形制为腰身窄小的大襟袄,摆长不过臀,袖短露肘或露腕,并呈喇叭状,袖口一般为七寸,称之为“倒大袖”,衣服的下摆多为圆弧形,并在领、袖、襟等处缀有花边。文明新装裙子也比较短,但不曾缩短到膝上(在这以前的裙子下垂及足)。衣料颜色以素雅为主,形成了上世纪20年代前后,女校校服的基本格调。

民国时期的女大学生校服(民国时期女生校服)(3)

女学生装束成当时时尚

1924年,清纯的女学生装束成为时尚。张恨水先生在《啼笑因缘》就有关于女子穿学生装的记录,“看她身上,今天换了一件蓝竹布褂,束着黑布短裙,下面露出两条白袜子的圆腿来,头上也改绾了双圆髻,光脖子上,露出一排稀稀的长毫毛。”

民国初年,女学生的打扮一般是短耳齐发,浓密的长刘海,脸上一副无框眼镜,短袄长裙,脚蹬一双黑皮鞋。素色上衣四周镶着鲜艳的滚边,斜襟上插着一支自来水笔。上世纪20年代末至30年代初,还有许多女孩子模仿十几年前的女学生打扮。

上世纪20年代中期开始走红的京剧名伶孟小冬留存一张照片,活脱脱是一个女学生的样子。上世纪30年代,上海的影星王人美仍然照常穿学生服、短裙,装扮着女学生的样子。

民国时期的女大学生校服(民国时期女生校服)(4)

张爱玲上学时爱穿旗袍

清末民初,上海的学堂如火如荼,南洋公学、圣约翰大学,都是中国近现代教育史上的名校。此外,小学、中学教育也颇为发达,其中著名的女校有圣玛利亚女校、清心女中、中西女中、裨文女中、民立女中等。

圣玛利亚女校也就是女作家张爱玲的母校。1931年张爱玲进入圣玛利亚女校读书。受母亲的影响,张爱玲打小对服饰就有特别的兴趣,她喜欢花花绿绿的服装,步入青春期时,继母孙用蕃带来两箱子旧衣裳,料子尽管很好,但是毕竟是旧衣裳。

张爱玲穿着暗红色薄棉袍,走进了圣玛利亚女校。圣玛利亚女校是一所贵族学校,学生来自富裕或殷实的家庭。对于忽然间看到一个穿着仿佛碎牛肉颜色棉袍的女生,同学们投来诧异的眼光,让敏感而自尊心很强的张爱玲不免有些难堪。

好在圣玛利亚女校的校服并不像其他学校统一制作,而是规定款式、面料,符合要求即可。张爱玲1931年入校,这时期的校服是旗袍,学校规定土布、阴丹士林布料都可以,风格上素面花色、碎花、条纹都可以,总体上要求俭朴。张爱玲便用新的阴丹士林布料做了一件旗袍,这着实让她兴奋了一阵,旗袍也是张爱玲喜欢穿的一种服饰。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