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演义成语故事(三国成语故事金鼓齐鸣)

(灿烂海滩原创作品,严禁转载)

今天的三国成语故事见于《三国演义》第六回,发生在孙江返回江东之际,相关人物分别为刘表、蔡瑁、孙坚和黄盖。原文如下:

三国演义成语故事(三国成语故事金鼓齐鸣)(1)

却说荆州刺史刘表,字景升,山阳高平人也,乃汉室宗亲;幼好结纳,与名士七人为友,时号“江夏八俊”。那七人:汝南陈翔,字仲麟;同郡范滂,字孟博;鲁国孔昱,字世元;渤海范康,字仲真,山阳檀敷,字文友;同郡张俭,字元节;南阳岑咥,字公孝。刘表与此七人为友;有延平人蒯良、蒯越,襄阳人蔡瑁为辅。当时看了袁绍书,随令蒯越、蔡瑁引兵一万来截孙坚。

三国演义成语故事(三国成语故事金鼓齐鸣)(2)

坚军方到,蒯越将阵摆开,当先出马。孙坚问曰:“蒯异度何故引兵截吾去路?”越曰:“汝既为汉臣,如何私匿传国之宝?可速留下,放汝归去!”坚大怒,命黄盖出战。蔡瑁舞刀来迎。斗到数合,盖挥鞭打瑁正中护心镜。瑁拨回马走,孙坚乘势杀过界口。山背后金鼓齐鸣、乃刘表亲自引军来到。孙坚就马上施礼曰:“景升何故信袁绍之书,相逼邻郡?”表曰:“汝匿传国玺,将欲反耶?”坚曰:“吾若有此物,死于刀箭之下!”表曰:“汝若要我听信,将随军行李,任我搜看。”坚怒曰:“汝有何力,敢小觑我!”方欲交兵,刘表便退。

三国演义成语故事(三国成语故事金鼓齐鸣)(3)

按照小说的情节发展,孙坚进入京城洛阳后,发现传国玉玺。孙坚打算将其偷偷带回江东,却被盟主袁绍得知。袁绍逼孙坚交出传国玉玺未遂,于是写信给荆州刺史刘表,让刘表在孙坚返回途中截杀孙坚。当孙坚行至荆州境内,刘表果然率部杀出,要求孙坚交出创国玉玺,遭到孙坚拒绝,两军随即展开一场厮杀。虽然在程普、黄盖等人的掩护下,孙坚摆脱了刘表的围困,返回了江东,但两家因此结怨。数年后,孙坚又率部侵入荆州,最终被刘表部将吕公射死。

三国演义成语故事(三国成语故事金鼓齐鸣)(4)

本文要介绍的成语,是文中提到的“金鼓齐鸣”,意为金钟战鼓一齐响起。形容战斗气氛紧张激烈。这句成语的最早出处是《左传·僖公二十二年》中的“金鼓以声气也。”

三国演义成语故事(三国成语故事金鼓齐鸣)(5)

小说中提到的所谓“江夏八俊”的说法,并非是历史的真实,而是小说作者借用史料时出现的错误。据《三国志·刘表传》注引《汉纪》载:“表与同郡人张隐、薛郁、王访、宣靖、公绪恭、刘祗、田林为八交,或谓之八顾。”而该传注引《汉末名士录》则称:“表与汝南陈翔字仲麟、范滂字孟博、鲁国孔昱字世元、勃海苑康字仲真、山阳檀敷字文友、张俭字符节、南阳岑晊字公孝为八友。”无论是“八交”、“八顾”还是“八友”,其成员都与江夏毫无关系。事实上,刘表本是汉末兖州山阳郡高平县人氏,而小说中提到的陈翔、范滂和孔昱等人也均非荆州江夏人氏,又怎么可能被称为“江夏八俊”呢?

三国演义成语故事(三国成语故事金鼓齐鸣)(6)

至于小说中描述的这一段孙坚与刘表之间爆发的战争,并非历史的真实。据《三国志·孙破虏讨逆传》载,为了拉拢孙坚,袁术表奏孙坚为豫州刺史。而在讨董之战期间,袁绍和曹操暗中派人与孙坚在豫州进行争夺,最终被孙坚击败。在此期间,孙坚并未如小说所言返回江东,而是一直留在豫州与袁绍及曹操在豫州的代理人周昕厮杀。

三国演义成语故事(三国成语故事金鼓齐鸣)(7)

在真实的历史当中,虽然孙坚之死的确是刘表所为,但并非是由于刘表主动招惹孙坚所致,而是孙坚自作自受而造成的。据《三国志·刘表传》载:“袁术之在南阳也,与孙坚合从,欲袭夺表州,使坚攻表。坚为流矢所中死,军败,术遂不能胜表。”直到这场战事之前,刘表都从来没有招惹过孙坚,而是孙坚因为受到袁术的怂恿而主动入侵荆州。不过结果非常悲催,孙坚不到那没有灭了刘表,反倒是刘表反而要了孙坚的命。

三国演义成语故事(三国成语故事金鼓齐鸣)(8)

据《三国志·孙破虏讨逆传》载:“初平三年,术使坚征荆州,击刘表。表遣黄祖逆于樊、邓之间。坚击破之,追渡汉水,遂围襄阳,”该传注引《典略》称:“坚悉其众攻表,表闭门,夜遣将黄祖潜出发兵。祖将兵欲还,坚逆与战。祖败走,窜岘山中。坚乘胜夜追祖,祖部兵从竹木间暗射坚,杀之。”综合这两段史料分析,当时的局面对孙坚非常有利,已经对荆州州治襄阳形成围攻之势。不过,为何战争的结局却以孙坚丧命而结束呢?从以上的记载来分析,其实两个字就可以解释原因:轻敌。这也是《三国志》作者陈寿在孙坚传记中为何写下“轻佻果躁”这句评语的根本原因。

参考书籍:《三国志》、《三国演义》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