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杯明前新茶(一杯新茶如何唱出)

曾经,北纬38度,一直是茶树突破不了的生长界线,今天小编就来说说关于一杯明前新茶?下面更多详细答案一起来看看吧!

一杯明前新茶(一杯新茶如何唱出)

一杯明前新茶

曾经,北纬38度,一直是茶树突破不了的生长界线。

如今,分布在灵寿、临城、阜平的830亩茶园,令太行山深处飘来阵阵茶香。

2004年,本报专门报道了我省首破南茶北移技术难题的专家张占义。十多年过去了,北移的南茶逐渐在北方落地生根。

如果说,十多年前,南茶北移面临的主要问题是能否种活;而现在,南茶北移则面临着很多“成长的烦恼”。

张占义告诉记者,随着茶树种植面积的扩大和茶树盛产期的到来,茶树种植显现出两种不同的现象。

一种现象,是张占义所产茶叶的滞销,今年张占义收获的600斤春茶,几乎还纹丝未动。另一种现象,是东篱茶园所产茶叶的不够销,但扩大再生产又面临着资金匮乏等难题。

看似两种截然不同的现象,其实都暴露了北方茶品牌影响力不足的问题。

对此,第一种现象好理解,由于生长期长,产于太行山区的茶叶口感和营养物质都具有很大优势,价格自然不低。但由于尚未形成品牌影响力,太行茶并未形成公认的口碑,陷入“有价无市”的窘境。

而第二种现象,虽然相比之下,已经跨越了销售瓶颈,但同样是碍于品牌影响力不足,茶园难以在争取贷款和规模化种植中取得红利。资本都是逐利的,不管是投资方,还是旁观的农民,抑或是农业保险的承保方,一旦嗅到品牌的高回报,自然会闻风而动,扩大再生产也能形成一个良性的循环。

在打造品牌上下硬功夫,农产品产销中得出的经验教训,同样适用于解决北移南茶的烦恼。

但北移的南茶毕竟是新生事物,市场培育和反应都需要时间,成长中的磕磕绊绊需要在不断摸索中解决。

不过,既然太行茶已经在太行山扎根,良好的经济效益已经显现,那么各级政府也要善于充当伯乐,有意识地扶强做大。

经过十多年的探索,南茶北移的种植技术已经比较成熟,我们研究出来的冷棚等保护性栽培方法,能有效调节温度,使茶树的种植突破了之前所谓的生死界限。

张占义介绍,符合这些条件的,我省的太行山沿线有2700多万亩,燕山山脉沿线有2000多万亩,两山脉连接处也有2000多万亩。

太行山沿线区,是玉米结构调整的重点区。2015年底,农业部出台《关于“镰刀弯”地区玉米结构调整的指导意见》,提倡进一步优化种植结构和区域布局,提升农业的效益和可持续发展能力。

成熟的技术,广阔的适宜种植面积,不论是自然禀赋,还是政策导向,南茶北移都不失为调整种植结构、改善生态环境、促进太行山区农户增收的一条新路。

太行茶的发展,不由使人想到南茶北移的山东样本。山东自上世纪50年代开始南茶北移,如今,“日照绿茶”“崂山绿茶”“泰山女儿茶”已经成为当地名茶,也成为北方茶中的翘楚。仔细梳理不难发现,当地政府在政策支持、基础设施建设、关键技术推广、精深加工推进中的身影。

扶持茶树种植,既包括激发农民种植热情的种植补贴,也包括一支保驾护航的成熟的培训队伍。

相比传统的小麦、玉米等作物,对北方来说,茶树种植毕竟是个新鲜事物,农民需要及时的技术指导。过去十多年里,张占义自觉充当指导,几乎有求必到,每块茶园的地头儿,老爷子都摸得倍儿清。但随着年龄的增长,77岁的张占义坦言跑不动了,可省内懂技术的服务人员后继乏人。

而现在,张占义最需要的,是能够申请项目建一个种苗基地从事育种工作。

张占义介绍,茶树虽然在太行山区扎根十多年了,但一直采用的是移植南方茶苗的办法,如何筛选出抗性好、适应性好、生产稳定的北方茶苗,这项工作迫在眉睫。而育成一个茶树品种起码要十年,不仅周期长而且投入巨大,这些仅仅依靠个人力量是不可能完成的。

南茶北移是“一杯新茶”,要真正唱出“一曲新词”,让茶树更稳固地扎根在太行山区,还需政府和有关方面扶一把。文/记者 周聪聪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