竞技游戏为什么比角色扮演游戏火 80年代的上班族用摸鱼拯救了欧美游戏业

大概有 25% 的企业高管往抽屉里藏了款游戏……你可以在午餐时间听到他们和售货员谈论这些事情。他们可能羞于自己玩游戏的行为,但我心知肚明,我看到了销售收据。

1983 年,辛辛那提计算机连锁店的老板,向美国周刊《Inc.》透露了当时的“风潮”。与传统的主机行业有所不同,办公室的白领们似乎开拓了一个新市场。他们不熟悉手柄、控制杆,或是其它电视游戏设备,身边只有滋滋作响的磁带(或磁盘),以及泛着绿光的 9 英寸电脑显示屏,但这并不妨碍人们从短暂的摸鱼中获得乐趣。

竞技游戏为什么比角色扮演游戏火 80年代的上班族用摸鱼拯救了欧美游戏业(1)

欧美家用机市场在 70~80 年代经历了两次冲击,原因大同小异。1977 年,由于不断涌现的山寨“Pong 机”供应过剩,大到正规企业,小到中民间作坊只能认赔出清,直接导致仙童半导体终止主机研发。到了 1983 年,雅达利平台大量的劣质内容让消费者失去信心,各大知名企业相继破产,市场随即陷入萧条。

不过,当时电脑游戏的情况并没有那么糟糕。尽管从内容丰富度和专业性来看还达不到主机的高度,但由于系统设计简单,不少作品也做到了“即插即玩”,这种娱乐方式渐渐在商务人士中流行开来。

上班玩什么?

1982 年发售的 Commodore 64,可以说是电脑游戏领域的“杀手级硬件”。不仅具备优秀的图形和声音处理能力,595 美元的价格在当时已算极为低廉,更重要的是,它有着对标多款主机的硬件特性。

由于 Commodore 64 采取了以 BASIC 为基础的编程环境,ColecoVision 主机上的内容能够轻松移植过来,与 Atari 2600 相同的端口还使得它可以兼容旧外设。与此同时,从英国发迹的 ZX Spectrum 迅速席卷欧洲,再加上 1977 年推出的 Apple II 早已站稳脚跟,个人电脑在企业白领中有着相当高的普及率。

竞技游戏为什么比角色扮演游戏火 80年代的上班族用摸鱼拯救了欧美游戏业(2)

但绝大多数情况下,计算机在上班族手中仍然是生产力工具,游戏仅仅只是附庸。相关的娱乐软件不仅不能太引人注目,而且最好可以随时中断,并能在短时间内提供充足的乐趣。

上世纪 80 年代,布鲁斯·威廉姆斯(Bruce Williams)在密苏里州开了家工具研磨厂,旗下有 100 来号员工。他对文字冒险游戏情有独钟,虽然白天得处理生产问题和人事冲突,但到了晚上或是闲暇时间,就会搬出自己的 IBM 电脑,深入到《Microsoft Adventure》的世界中。断断续续算下来,一周最多能够玩上 10 个小时。

竞技游戏为什么比角色扮演游戏火 80年代的上班族用摸鱼拯救了欧美游戏业(3)

《Microsoft Adventure》由微软程序员戈登·勒文开发,以当时的标准的来看,它的操作简便,也相当容易上手。只需要输入一两个预设单词,系统便会以文字的形式告知你正在移动或是操纵物体,进而完成探险和宝藏的收集。为了让地城更加丰富,游戏中还设置了随机出现的矮人和海盗。由于界面与操作系统非常相似,而且可以随时暂停,一度被视为上班摸鱼时的不二选择。

事实上,该作是 AVG 鼻祖《洞窟历险》(Colossal Cave)的变种。由于意外受到了商务人士的欢迎,除了微软之外,还有两家公司参考《洞窟历险》推出了 Apple II 上的文字冒险游戏。后继者《魔域》(Zork)在此基础上又变得更为复杂,到了后期更是衍生出图形界面 —— 但很快就变得不适合在办公室游玩。

竞技游戏为什么比角色扮演游戏火 80年代的上班族用摸鱼拯救了欧美游戏业(4)

威廉姆斯也发现,这些冒险游戏往往需要玩家投入大量精力。为了记录内容进度,他甚至绘制了几张草图,上面密密麻麻的写满了笔记。

“孩子们上床睡觉后,我会邀请两个朋友过来,一直玩到凌晨两三点,尝试着解开游戏的谜题……在工作和家庭的压力变得更重之前,我们大概搞清了 30% 左右的问题。”

竞技游戏为什么比角色扮演游戏火 80年代的上班族用摸鱼拯救了欧美游戏业(5)

正因如此,广告营销公司 Harcomm Associates 总裁约翰·霍奇斯(John Hodges)的意见有所不同。企业经营的压力,使得他完全没可能打通那些游戏。

取而代之的,是一种更随意、更隐蔽的娱乐方法:打开 TRS-80 电脑,拨通网络运营商的服务,然后连上电子邮件。类似于在线 DND 桌游,最终目的是与全国各地的人一起,寻找一枚遗失的魔法戒指。主持人(Dungeon Master)会留一条信息给霍奇斯,他只需随便找个时间回复后,就可以起身干点别的了。

竞技游戏为什么比角色扮演游戏火 80年代的上班族用摸鱼拯救了欧美游戏业(6)

不过,霍奇斯还是更喜欢在家里打游戏,虽然办公室里也有一台 TRS-80,但对于这位企业高管而言,上班摸鱼通常会萌生罪恶感:“我感到内疚……有这么多事等着去做,我很难证明自己玩游戏是正当的。”

下一页:摸鱼的后果是……?

摸鱼的罪恶感

威廉姆斯倒是想了个法子说服自己:将玩游戏当成学习计算机知识的一环。第一次购买电脑的尴尬情境让他记忆犹新,店员当时正在处理售货单,建议顾客在这段时间内找台机器试一试。他盯着“复杂”的键盘直冒冷汗,不知道自己该按哪一个。但自从玩过文字冒险游戏之后,这些就不再是问题了。

保险公司的老板弗兰克·希汉(Frank Sheahan)对此深有体会,年纪稍大一点的高管总处在“被淘汰”的危机感之下,不得不紧跟 80 年代的平价电脑潮流,将学习转化为乐趣总归更容易被人接受。他当时正在玩《大富翁:股票市场模拟》(Millionaire:The Stock Market Simulation),由于和工作内容很贴近,恰好免去了罪恶感的烦恼。

竞技游戏为什么比角色扮演游戏火 80年代的上班族用摸鱼拯救了欧美游戏业(7)

大致的游戏内容,是在一个美股的交易日,你拿着 1 万美元初始资产投资计算机、石油天然气、零售、汽车和重工业公司,期间会受到政治、经济和社会变量的干扰。通过新闻和股市趋势,玩家可以粗略判断涨跌,买入或卖出一定数量的股票。游戏中有五个职业等级,职位越高获得的投资机会越多,目的是最大限度的增加净资产。

1983 年,位于加州海沃德的零售商 ComputerLand 也做过一些统计。该公司的软件产品经理艾德·墨菲(Ed Murphy)表示,在他们的销售名单中,微软旗下的“飞行模拟器”(Microsoft Flight Simulator 1.0)其实很受上班族欢迎,原因就在于它“不像游戏”。

因为作品中的飞机表盘和数据都照着真实情况来,非技术人员根本看不懂这个,只会认为电脑上在运行什么“高端”的东西。唯一的缺陷是,微软飞行模拟器并非应用程序,它本身就是一个操作系统。这意味同一时间,你没法“切出去”干点其它的事情。

竞技游戏为什么比角色扮演游戏火 80年代的上班族用摸鱼拯救了欧美游戏业(8)

回过头来看,20 世纪 80 年代出现了一大堆“商业”电脑游戏,内容多以市场模拟、房地产开发,财务规划和期货管理为主,这或许恰恰是为了迎合上班族的需求。1982 年诞生的《Executive Suite》,甚至别出心裁的教人们处理同事关系,它没有涉及太多经济相关的内容,取而代之的,是要求你在办公室政治中做出一系列决策,避免高层责骂的同时,拉帮结派的获取权利。

也正是在《Executive Suite》中,一个名为“老板键”(Boss Key)的伟大功能令人惊奇,它拯救了那些想要上班摸鱼又提心吊胆的基层员工:按下 IBM 键盘上的功能键 5,屏幕上的文字就会被擦除。而按下 F6,系统便会跳转回它理应处于的工作界面。这也如刚需一般,顺利的在电脑游戏中延续了十数年时间。

竞技游戏为什么比角色扮演游戏火 80年代的上班族用摸鱼拯救了欧美游戏业(9)

“老板键”的诞生

多视窗系统在今天已经不是个新奇概念,如果电脑够好,可以迅速通过“Windows Home”或“Alt Tab”在游戏和工作之间进行切换。

但最初的 Apple II、Commodore 64 和 ZX Spectrum 却没有这种快捷功能,因此在 20 世纪 80~90 年代,开发者们纷纷在游戏中埋下了特殊的按键命令,它的作用通常是弹出一个“仿冒的”工作界面。

最先想到这个点子的,是 Southwestern Data Systems 的创始人罗杰·瓦格纳(Roger Wagner),在墨西哥当地的一次滑翔伞活动中,他向几位同僚提出了这个想法,意外获得了不错的反响。当时在场的还有苹果公司的创始人斯蒂夫·沃兹尼亚克,以及麦金塔电脑的设计师安迪·赫兹菲尔德。

瓦格纳回家后便潜心研究,接着顺利在 1981 年推出的游戏《Bezare》中加入了老板键功能。在玩家扮演外星人抵御地球人入侵的过程中,只需轻轻点下“Ctrl-B”,屏幕上就会弹出一个电子表格,记录着办公用品和食物相关的收支信息,让你顺利避过上级领导的监视。

竞技游戏为什么比角色扮演游戏火 80年代的上班族用摸鱼拯救了欧美游戏业(10)

这个创意立马得到了 Friendlysoft 公司的关注,当主机行业陷入萧条时,他们敏锐的意识到商务人士并不排斥游戏,于是迅速盯上电脑平台,将青蛙过河、吃豆人、赛马等小游戏做成了“八合一”(Friendlyware)。

为了方便上班族摸鱼,Friendlysoft 的一系列软件都提供了“F10”功能,允许玩家在带有生产力、时间等标签的柱形图和程序之间切换。因为缺少竞争对手,八合一上市后便成了最畅销的电脑软件之一。

竞技游戏为什么比角色扮演游戏火 80年代的上班族用摸鱼拯救了欧美游戏业(11)

不过,当时也出现了一批利用老板键来使坏(埋彩蛋)的开发者,可谓害人不浅。

在互动小说《火卫一上的皮革女神》(Leather Goddesses of Phobos)中,按下老板键确实能弹出一个数据表,但上面显示的信息可一点都不安全,全屏充斥着成人物品的订单信息。它后来还被 2013 年发售的点击冒险游戏致敬,若是在《Leisure Suit Larry 1》里触发老板键,就会看到一大堆避孕套的名字。《Space Quest III》相比之下显得更加恶毒,按下老板键后,系统会把玩家摸鱼的证据(游戏时长)打到屏幕上。

竞技游戏为什么比角色扮演游戏火 80年代的上班族用摸鱼拯救了欧美游戏业(12)

众所周知的是,随着多窗口、多任务操作系统的发展,老板键变得不再那么重要,大多数游戏都移除了这个功能,它如今只零星的出现在漫画浏览器或是一些通讯软件中。但上班打游戏的“精神”却仍在延续,某种程度上,这甚至倒逼开发者不断“进取”,创造了诸如“放置型游戏”的内容品类。

或许上班族对于电脑游戏的支持,还不仅仅只推进了老板键的诞生。在 1983 年到 1985 年间,欧美的电脑游戏市场一度取代主机市场,化身为行业沙漠中的绿洲。

借着早期那些“摸鱼游戏”打下的基础,IBM 电脑上的《国王密使》,展现了令人惊奇的第三人称视角,开创了真正意义上的现代冒险游戏。《银河飞鹰》以六自由度移动和多变的宇宙空间,建立了开放世界的基础模板。要是少了这些手持接力棒的跑者,现今的游戏行业,兴许又是一副截然不同的光景了。

参考资料:

Games Businesspeople Play

Boss Button

Geek的复古:来看看原始的文字冒险游戏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