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叫知者不言(知者不言言者不知)

知者不言,言者不知。塞其兑,闭其门,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是谓玄同。出自《道德经》第五十六章,意思是,真正的智者不夸夸其谈,高谈阔论的并非智者。堵塞其欲望,关闭其欲门,削弱其锋芒,消解其纷争,使之收剑光芒混同于尘世之间,与万物浑然一体。这就是奥妙的玄同大德。

曾仕强先生解读

知者不言,言者不知。我们最好不要把它解释成,知道你却装成不知道,不说给别人听;不知道,反而拼命去说。

老子所讲的知者是明白道的人,你如果是个修道人,是不会到处去讲道的。我们现在不是在传道,而是在解释老子的话,所以不要把它混为一谈。好像我们在讲《道德经》就是在传道,不是这样的。因为老子一开始就告诉我们,道可道非常道。

道是不可道的,只有从实际的行为当中去体悟、去验证。所以“知者不言”的意思就是说,如果你真的是个修道人,真的是个明白道的人,就从实际的言行当中去检验你自己,去检验你的家庭,去检验你周遭的人,彼此在实际的活动当中去交流,然后互相精进。而不是一天到晚在讲道是怎么样的,那都是浪费时间。

老子说,你不要花太多时间在言语上面,要怎么做到呢?他给我们提出了具体的方法。

塞其兑,闭其门,“兑”指的是我们的眼睛,眼睛看到了,你就想讲,所以要把眼睛闭起来。其实不是说真的闭眼,当然闭目养神是一种好的方式,但是长时间把眼睛闭起来,也不太合适。

老子真正的用意是说,你要保养精神,不要拼命向外去追逐物欲。所以“塞其兑”,其实最要紧的是不动心。“闭其门”,“门”是嘴巴,嘴巴要闭起来,因为多讲话费精神,会伤害自己,而且言多必失,不知道讲到哪里去了,那更糟糕。

老子非常清楚,当一个人得意的时候,最容易随波逐流,最容易得意忘形,最容易忘记了自己是谁,所以常常闯大祸,甚至一发而不可收拾。这是非常不幸的事情,因为一旦有这种毛病,谁也解决不了。

真正的道,必须要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挫其锐,“锐”是很锐利。拿出一把刀,很锐利,大家就会恐惧,会躲得远远的。道的作用是利而不锐。我们中国人最喜欢什么?安全、方便、有效。而道所表现出来的,就是这个样子。

“解其纷”,和万物打交道,保持自己的纯一不杂,就不会有纷争。“和其光”,就是道不特别光亮,但跟万物是调和的。老实讲,特别光亮,我们就叫刺眼,刺眼是大家不喜欢的。道不刺眼,不锐利。

而更难的是,“同其尘”。尘就是尘埃,就是尘俗,就是三教九流。很多人认为,如果这样,就失去了很多朋友。但是任何人都不知道,你需要什么样的人来帮你忙;你也不知道哪个人是你的贵人,哪个是来害你的。

所以要“同其尘”,要跟任何人都可以打交道,但这并不影响你自己所坚持的那个底线。

玄同。老子把“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给它一个专有名词,叫作“玄同”。“玄同”,就是人跟天合一。你们看不同,我看相同,这个叫做不同也同。怎么能够不同也同?

大家看,有跟无是不同,有就有,无就无。老子认为有无是同,只是不同的名字而已。有就是无,无就是有;生就是死,死就是生。

来从哪里来?从生处来。死到哪里去?死到生处去。就是这么一句很简单的话。这样,把生死看作一样的,就叫玄同观。

什么叫知者不言(知者不言言者不知)(1)

傅佩荣先生解读

知者不言,言者不知。了解的,不谈论;谈论的,不了解。“知”是知道什么?“言”是言什么?老子思想的重点是“道”,而道是万物的来源与归宿,就是很难说清楚了。所以,《老子》第一章里说“道,可道,非常道。”

但是老子还是努力在说,代表老子有深厚的爱心。像释迦牟尼佛,出家修行6年,35岁在菩提树下悟道,他自己去涅槃就好了,但是他不忍心,所以他才出来宣传他佛教的道理,想要自觉觉人,让别人也觉悟。老子也是类似的心态。

塞其兑,闭其门,塞住出口,关上门径。这六个字在52章也出现过。就是说要塞住出口,关上门户。人的开口于门户,就是跟外界接触的管道,等于要收敛自己。老子不是要我们隐居,不与别人来往,或者与人来往时言不由衷。

老子只是告诉我们:你有眼睛,自然会看;你有脚,自然会出门,但是你可以收敛一点。因为你要知道为什么要看,为什么要听,为什么要出门。所以老子开头讲感官上要收敛,后面你跟外界接触,你也可以保持一种自在的、主动的心态。

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是谓玄同。收敛锐气,排除纷杂,调和光芒,混同尘垢,这就是神奇的同化境界。这四句话一出来就是“玄同”——神奇的同化境界。这个同化就是你跟万物同化。事实上,你跟道同化了,同化在道的境界里面。这种神奇的同化境界就是关键。有这种境界,有可以有后面的发展。

《庄子 知北游》就提到,古代人“外化而内不化”,这六个字很重要。学道家如何处世,就是要外化。外化,就是在外表上、外在的行为上跟别人都同化,既不要特立独行,也不要出类拔萃。别人怎么过日子,那么我也安安静静这么过日子,这是外化。在内心里面,我有广大的、无限的空间,因为我悟道了,就可以内不化。

所以我们在外面,没有必要去争取别人对我们的肯定、羡慕。外在的声名利禄对,只是外在的,外来的,不用太在意;就算你在意,也不见得能守得住。

内不化就是,我内心不受干扰。内在因为悟道了,所以心中有一个力量,有个主心骨稳住了。

什么叫知者不言(知者不言言者不知)(2)

南怀瑾先生解读

知者不言,言者不知,最高明的人,真正有智慧的人,是不说话的。唐代的诗人白居易,作过一首诗:言者不如智者默,此语我闻于老君。若道老君是智者,如何自著五千文。

“言者不如智者默”,爱说话的人,宣扬文化,讲经说道,都是笨蛋,同我们一样。言者已经是没有真智慧,真的智者,则缄默不言。“此语我闻于老君”,这话是老子自己讲的嘛!我也是那么听来的。“若道老君是智者”,如果说老子本身真有智慧,“如何自著五千文”,他为什么又写了这本五千字的书呢?他到底是智人还是笨人?这是白居易对他的幽默表达。

塞其兑”,“兑”是卦名,兑卦代表了嘴巴,上面有缺口的。老子说修道的人第一要不多说话,要含默不言。

关于说话的道理,根据历史的记载,很多成功的人物,多为“沉默寡言”型。但是沉默寡言的人,不是完全不说话,而是少话;一说话就是中心点,很扼要又中肯,这是成功人物的一个特点。至于修道的人,多半完全不说话;所以老子告诉我们修养的方法,要“塞其兑”,就是不说话。

闭其门”,把眼睛、耳朵,凡是张开的都收拢起来。

挫其锐”,真正的修道,要把思想最尖锐的地方磨炼成平和。比如有些青年人到长者那里谈道,既然是为道而往,应该说是未曾闻道,而他表示自己对于佛道已经有领悟了。他固然也非常聪明,可是他就犯了一个大忌,就是太尖锐了,聪明也是假聪明!一个真正有修养的人,就是达到“挫其锐”的程度,把尖锐的聪明棱角都磨下去了。

解其分”,这是指心里的妄念,要把分别妄想除掉。有些版本中的这个“分”字,写成为纷扰的“纷”。

和其光”,把自己外露的光明收起来;

同其尘”,处世之道,不要显露特别之处,和平常人一样,很平凡。

是谓元同”,这才是修道人的榜样。“元”就是“玄”字,修道人必须要和光同尘。这一节和第五十五章都解释了第二十六章“虽有荣观,燕处超然”的道理。这一章主要的说明,不只是修道的经验,也是做人处世的道理。

我们中国文化有个好处,也有个坏处,好处是几千年来,教导后代的,都是叫我们少说话。“祸从口出,病从口入”,这是中国的古训名言。尤其夏天乱吃东西,都是从嘴巴吃进来的,这是“病从口入”。至于“祸从口出”,就是由讲话产生的麻烦。这个道理,看起来是要培养最高尚的修养;但是在另一方面看,也养成了一个不关心别人的民族性,不管人家的闲事,不大肯帮忙别人。尽管讲仁义之道,在“祸从口出”、“各人自扫门前雪,休管他人瓦上霜”的教训下,却缺乏慈悲心、同情心。

我们的民族同其他民族相比,我们的民族虽然没有讲个人自由,可是那种自私的心态,比别的民族的个人主义还更厉害。这也就是这个教育修养所产生的流弊。老子在这一节里,告诉我们处世的道理,就是向这个路上走,尽量地不说话,为人处世,要把自己的聪明磨掉。尤其是青年人,聪明不要外露,再把思想上的纷杂去掉,最后和光同尘。

那么什么是做人最高的艺术呢?就是不高也不低,不好也不坏,非常平淡,“和其光,同其尘”,平安地过一生,最为幸福。他说这就叫“元同”。“元同”的道理,用一句简单的话来说明,就是“最平凡”。做人要想做到最平凡,也是不容易的,谁都不容易做到。假使一个人真做到了平凡,就是真正的成功,也是最高明的。

《道德经》第五十六章

知者不言,言者不知。塞其兑,闭其门,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是谓玄同。故不可得而亲,不可得而疏;不可得而利,不可得而害;不可得而贵,不可得而贱。故为天下贵。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