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风俗与由来(民俗春节传说)

春节风俗与由来(民俗春节传说)(1)

贴春联:

春联又名对联,贴在门两边,也称门对、对子、楹联。过年贴对联和贴门神是一种非常重要的事情。《古籍》记载:除日,贴春联,换门神。

春联的产生和门神有点瓜葛,说对联应先从门神说起:

门神起源相当古老。传说在东海之外有一座桃都山,山上有一株大桃树,树上立一金鸟。每当太阳从东方升起,它就伸长脖子打鸣。随之天下之鸡,群起叫之。这就是俗语中“金鸡报晓”。

桃都山上还住着神荼、郁垒二兄弟,他们管理着所有的天下鬼魂。当金鸡报晓后,按照规定,夜里各地游荡的鬼魂都得回桃都山,由神荼、郁垒监视着他们。如果有谁危害世人,神荼、郁垒二人就把他绑起来,扔到山里喂老虎。所以鬼魂最怕神荼、郁垒、金鸡、老虎。因为金鸡站在桃树上报晓,所以,人们一直

认为桃木可避邪。为了保护自己的家不受恶鬼侵犯,古人就用桃木雕成神荼、郁垒二神的形象,挂在大门上称桃符。

后来形成年年更换,就是古诗中的“争把新桃换旧符”。以后由木制的改为纸的,写上一些吉祥语句,就形成了对联。讲究文学性、美学性的人,就越来越重视起对联的内容,而渐渐地忘记了这是驱鬼的工具。由于避邪的需要,原来是将神荼、郁垒的大名写于桃板上,悬挂门两旁以驱邪御凶,久而久之,人们发明了在大门上贴画神荼、郁垒二人像,这也是最早的门神。

春节风俗与由来(民俗春节传说)(2)

据《宋史·世家·西蜀孟氏》载:西蜀后主孟昶,每岁除,命学士为词,题桃符,置寝门左右。末年,学士寅逊撰词:昶以其非工(不对仗),自命笔题云:“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后主以其年正月十一日(投)降宋。宋太祖命吕“余庆”知成都府,而“长春”乃圣节名也。有人说:这就是中华第一对联。

到了宋代,元旦桃符已经普及了。北宋政治家,诗人王安石的《元日》诗云:“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瞳瞳日,总把新桃换旧符。”由此看来,宋朝的春联仍然是“祓除不祥”为目的,没有发展为喜

庆装饰。

春节风俗与由来(民俗春节传说)(3)

到了明代,对联获得了独立地位,和门神、神符分工负责。门神挂于门或神龛两边,专管守卫保安。神符带在身上驱邪避灾。对联从门两边扩张开去,升堂入室,并用作交际了。明代人把桃符正式称为春联。

明太祖朱元璋除夕下令:“无论公卿士庶家,门上须加春联一幅”。并且,亲自微服出访,发现有一家没贴春联,查问原因,原来那家主人是阉猪的,没有人给代写。朱元璋一时高兴,略加思索,令户主取来纸墨笔砚,写下一联,上联:“双手劈开生死路”,下联:“一刀割断是非根”。不但切合阉猪人的身份,并且以猪示人,十分幽默。(清:陈步瞻《簪云楼杂说》载)

清代,对联更加时兴。清帝:康熙、雍正、乾隆都亲自撰写对联。据《日下尊闻录》记载:清宫内外,皇帝游幸的地方,几乎处处有对联。对联从此运用范围进一步扩大,时间限制很快打破。

春联只能是对联的一个品种而已,然而春联仍占主流。《帝岁时纪胜》中说:自入腊以后,即有文人墨客,在市肆檐下书写春联,以图润笔。祭灶以后,则渐次粘挂,千家万户,焕然一新。或用朱笺,或用红纸,惟内庭及宗室王公等例用白纸,缘以红边,兰边,非宗室者不得擅用。

总之,自唐以后,门神的队伍也渐渐壮大起来,由于《西游记》中唐太宗李世民游地狱而引发的冤魂捣乱事件,秦琼、敬德义不容辞地担任了活门神,一直到后世的纸像门神,完全取代了神荼、郁垒。明、清时期,大门侧门神像可不是一般人家可任意贴的。按国家规定只有官宦之家和考取举人功名的人家方可,否则衙门要抓去治罪。现今,各家均可贴门神,村人也认为有门神看家护院安全。

春节风俗与由来(民俗春节传说)(4)

民国年间至解放后80年代,前段战乱纷扰,后段贫困难耐,对联除年关外大为失落。改革开放后,对联又大显身手:喜庆、婚丧、节假、胜地,无不以对联张扬时代。

近年,太平盛世,人们贴对联无所不至。大部分村人年节购买红纸金字春联,只有少数官吏士子,文人墨客仍以书写为荣。春联内容也比过去更加生动活泼,读之,使人心旷神怡,生机盎然。

贴“福”字:

春节风俗与由来(民俗春节传说)(5)

贴福字,“迎春接福”是中华民族的传统习俗,是人们寄托对新的一年里有所增益的善良愿望和追求美好的生活。每逢新春到来之际,随同贴春联,家家户户在照壁上、门上、水缸、米柜、仓房等处贴上大大小小各种字样的福字。有的福字还附带有各种图案,或是寿星,或五谷丰登,或丰富多彩,把“福”字对托得更加金墨闪耀。有人将“福”字例贴,名曰:“福到了”。贴福字,大约源于宋朝前。据宋人吴自牧所著《梦梁录》中说:“岁旦在迩,席铺百货,画门神桃符,迎春牌儿……”。又说:“士庶家不论大小,俱洒扫门闾、去尘秽、净庭户换门神、挂钟馗、钉桃符、贴春牌、祭祀祖宗”。

其中所说的“贴春牌”,也就是贴今天在红纸上写的“福”字。“福”字在古文里有多种解释,“佑”也,“祥”也等。但它总的涵义是“长命富贵”和“吉祥如意”。历来,百姓们认为平安就是“福”。《韩非子)中说:金寿富贵之谓“福”。意思是“富贵加长寿方为有福。”所以:历来对联中,“福”字“寿”字往往联系一起,如:“福如东海长流水,寿比南山不老松”。对“福”字的要求是人类生存共同愿望。

年画:

春节风俗与由来(民俗春节传说)(6)

春节风俗与由来(民俗春节传说)(7)

年画起源于门上贴神话传说中人物的习俗,当时主要用来驱邪。最初为简陋闹春图,后来逐渐发展为木刻水印,画面也逐步寓意深刻。如:表示五谷丰登的春牛、活泼向上的婴儿、年年有余的娃娃抱鱼、风调雨顺的花鸟风景等。民国时代主要以“三国演义”,“水浒传”传奇故事年画为主。解放后,画面也得到了改进,在传统的画面基础上不但增加了摄影技术,而且有推陈出新倡导新风尚的时代特色,描绘着幸福生活与未来。画纸也由单纯纸质提高到履膜纸,画卷也由张贴转变为掛历等多种形式。

放爆竹:

春节风俗与由来(民俗春节传说)(8)

爆竹也称鞭炮。传说它起源于“庭燎”。《诗经》“庭燎之光”中记载。当时“庭燎”的制作是用竹竿之类作成的火炬。竹竿燃烧后,竹节里的空气受热膨胀,竹腔爆裂,发出噼噼啪啪的爆炸声,人称爆竹,也叫爆竿,以此驱鬼除邪。晋朝,宋懔写的《荆楚岁时记》载:“正月一日…同鸡而起,先於庭前爆竹,避山臊恶鬼”。同时:燃竹也是图个吉利,作为暴发的象征,到了唐朝,道家练丹经过不断的化学实验,发现硝、硫磺、木炭按一定比例合在一起能引起爆炸,于是发明了火药。火药的发明使爆竹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时期。

北宋时,有人用纸包裹硫磺粉制成爆竹称:“爆仗”。南宋时又出现了连响“鞭炮”。《武林旧事》载:“内藏药线,一发连百余响,不绝。”这就是现在的百响鞭炮。北宋末年,火药开始用在了军事上,制成轰天雷,连珠炮等(水浒传)。另一方面制成了供娱乐用的爆仗、烟花。现在的爆竹,已发展为五花八门品种繁多。诸如:电光雷二响炮、千头鞭、万头鞭炮、七色连珠炮,还有能显变幻之状、流光溢彩的各种颜色的烟花炮。

春节风俗与由来(民俗春节传说)(9)

近年,村人生活富

足了,对春节燃放烟花爆竹的消费也多了。年三十晚上,放安神炮,村人争先恐后,惟恐迟放被他人抢走彩头福气,而且讲究越放的多越好。晚十二点开始燃放接神炮,整夜此起彼伏,络绎不绝,绚丽多彩,使除夕晚上成为不夜晚。

旺火传说:

春节风俗与由来(民俗春节传说)(10)

农历小年过后,家家采回柏树枝,于除夕夜用大块的烟炭垒成塔形空心炭堆,名曰“旺火”,上面贴有“旺气冲天”之小条幅。在正月初一的清晨,并柏枝一块点燃,其意为香气冲天,日子越过越红火。又据传说,关帝原为天上火德真君,因凡间某村人作恶,玉帝震怒,命火德真君下凡烧毁该村,人畜不留。关帝不忍人间百姓生灵涂炭,偷偷下凡,暗示村人在正月初一点然旺火,以此蒙蔽玉帝。是日家家点燃旺火,火光冲天、直照南天门,因此村人避却劫难。后玉帝知情后,把关帝贬往凡间——运城解州,投胎后就是《三国演义》中的关羽关云长。此后,民间为纪念关帝爱民之举,华夏民族遂把旺火当成元旦庆典纪念关帝的活动。

守岁熬年:

春节风俗与由来(民俗春节传说)(11)

人常说:“有钱没钱,回家过年”。所以每逢春节来临,海角天涯人都往家赶,为的就是合家团圆。上了年纪的人还常说:“有钱没钱,剃头过年”。也就是说,经过一年的劳碌,要去旧布新,清除一下长期的尘垢,描好自身卫生,过个干干净净的春节。年关一家人围坐一起,包饺子吃,唠家常,是世界上最惬意,最幸福的时刻。

春节风俗与由来(民俗春节传说)(12)

守岁熬年,指在除夕夜,換上新衣,彻夜不眠,到五更天亮后焚香迎接诸神。

传说“年”是一种怪兽,常在新旧交替的除夕之夜出现,而吃掉熟睡中的人,所以人彻夜不眠,用旺火、鞭炮驱赶怪兽。另传,除夕夜阔王爷要点名,勾去寿命将终之人,只要你不睡觉,小鬼无法可施,人也不会丢魂落魄。现在人们虽然无意熬年守岁,但每年的春节文艺晚会还是要坚持看,到凌晨的钟声敲响,燃放鞭炮庆贺新春佳节的来临,并迎请传说中的众神来家,庇佑来年合家平安,万事如意。

吃隔年饺子(亦称“年夜饭”):历来村人的习惯是吃隔年的饺子。除夕之夜,合家团聚,围坐一起包饺子。当晚吃一部分,给大年初一留一部分,留下的饺子正月初一早上吃,叫隔年扁食。包饺子时,包几枚硬币在内,谁吃到了硬币,谁就是今年最有福气之人,表达了人们期盼幸福圆满的美好心愿。

拜年:

春节风俗与由来(民俗春节传说)(13)

拜年是春节期间广泛流行的习俗。初一天刚亮,全家更换新衣,吃隔年饺子,家人叩拜祖先神主后依次给长辈拜年。也有人称寿毕,然后出门给亲友拜年,同龄者相互抱拳祝贺,小辈给长辈拜年磕头时,互相讲一些祝辞。之后,左邻右舍相互串门、致贺。至亲拜年送礼也是十分讲究的一个礼节,子女要给父母送烟酒、糕点、保健品之类,长辈要给孩子红包(压岁钱)。特别是定亲后的新姑爷,大年初二要给丈人家拜年,礼品须丰厚,样样成双。结婚后头一个年头,男女双方的至亲全要跑遍拜到,礼品较有分量。当然,至亲也会大方地掏礼钱压岁,免得今后难看。此后的年节,可酌情减免。

喝酒:

春节风俗与由来(民俗春节传说)(14)

一般家庭合家团圆时、或朋友聚会时、或者喜庆时,均往来于酒桌之上喝酒。当然,也有心烦喝闷酒的,意图消灾避难。此不可取。

过去,襄陵人在“立春”时,有吃萝卜片习俗,名曰:咬春。今废。

鼓乐活动:春节期间,村人要搞鼓乐活动。旧社会,村中乐人义务吹打,村人会打鼓敲锣者,伴奏。至今:锣鼓仍然延续。除喜庆红火热闹外。以图一年中吉祥如意。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