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时明月救太子 秦时明月看项籍

秦时明月救太子 秦时明月看项籍(1)

史上第一个彻底终结秦军百年神话,敲响秦王朝丧钟的人。

第一个大规模运用骑兵独立作战,迅疾摧毁近20倍于己的步兵,成就骑兵两千年辉煌的人。

第一个醉饮沙场,长歌别姬,绝唱凄美爱情的人。

第一个被司马迁写入帝王本纪,而非帝王的人。

他,就是被称为千古第一名将的西楚霸王——项羽。

勇冠三军,却被谤以“匹夫之勇”;仁而爱人,又被毁予“妇人之仁”。

成王败寇的世风下,男人们讥笑他不懂政治。而真正懂他的,反倒是一名弱女子。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

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这是项羽自尽1300多年后,“千古第一才女”写给他的最好挽歌……

古今帝王何其多,霸王世间只一个!

秦时明月救太子 秦时明月看项籍(2)

(一)

善解了项羽的勇冠万夫、义薄云天又柔情百转,方知司马迁在写《史记》时,为什么破例将项羽位列本纪中,本纪本是写帝王的。

不仅如此,《项羽本纪》还极力铺排、纵笔渲染,成为《史记》中最富文学色彩、描写最生动精美的篇章。被梁启超誉为《史记》十大名篇之一。

太史公用精湛的笔触,刻画了项羽这位虽败犹荣的悲情英雄。

很多人以为项羽有勇无谋、头脑简单,果真如此,他怎么能够一次次的以少胜多、所向披靡?

项羽“力能扛鼎,才气过人。”

巨鹿之战——项羽的成名作,于秦军不可一世时横空出世,创作了独属西楚霸王的神话。

公元前208年,秦国派军队攻占赵国都城邯郸,将赵王歇围困于巨鹿城。无奈之下,赵王派使者向楚怀王及各国诸侯求援。诸侯联军纷纷前来“打卡”,可一览秦军雄威阵容,无不噤声失色,哪敢发兵迎战。

唯有项羽破釜沉舟,气吞山河,带领5万楚军大败40万秦军。九战九捷,震古烁今。生擒王离,斩杀苏角,涉间引火自焚,章邯落荒而逃……

要知道,那可是由秦末的“帝国擎天柱”章邯、名将王离率领,横扫六国的虎狼之师啊!秦二世麾下的6大悍将,此战就有4人威名止于项羽。

项羽一马当先,楚军将士一以当十,冲杀声惊天动地,厮杀场面惊心动魄。作壁上观的诸侯军队耳闻目睹,惊骇万分。

战后,项羽在驻地召见各路诸侯将领,他们一进营门,便都跪地膝行,一个个战战兢兢,连头都不敢抬。

这场战役诞生了三个流传千古的成语典故:破釜沉舟、一以当十、作壁上观,孰优孰劣,落差尽显;还派生出一副名联的上联:

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关终属楚。

苦心人天不负,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

据说蒲松龄当年科考屡试不中、落魄至极,书此联悬于书屋聊斋以自勉。

最先提出“唐宋八大家”之说的明朝学者茅坤认为,巨鹿之战是“项羽最得意之战,太史公最得意之文。”

项羽从此威震天下,一战封神。让大秦帝国破灭了最后希望,令十八路诸侯俯首尊王。

秦时明月救太子 秦时明月看项籍(3)

睢水之战——项羽第一次大规模运用骑兵独立作战,创造了战争史上又一个神话。

公元前205年,刘邦趁项羽在齐国平乱之机,集结56万大军攻陷项羽大本营彭城。正得意忘形、“置酒高会”之际,项羽率3万精锐骑兵千里奔袭,出其不意,一举击溃。仅用了两个时辰。

石破天惊、匪夷所思,创造了古代战争史上速决战的神话。

这是中国历史上首次用骑兵歼灭步兵的典范,自此骑兵异军突起。整整两千年主宰沙场,成就了汉朝卫青、霍去病铁骑远征,“马踏匈奴”的辉煌。

项羽是第一个提出并运用骑兵的高速冲击力打闪电战的人,打得刘邦猝不及防,亡命鼠窜。为减轻负担,不惜三次把自己年幼的亲生儿女踹下马车。是他的发小夏侯婴看着哭泣的孩子实在于心不忍,三次下车出手相救。这对儿女就是后来的汉惠帝和鲁元公主。

此战尽管兵力悬殊,却丝毫没有悬念。汉军一见项羽,一触即溃,“歼刘主力、俘邦父妻”,收复失地。刘邦和部下基本上都在逃之夭夭。最后,若不是一阵怪异的沙尘暴相助,刘邦早已束手就擒。而当时,项羽麾下的首席谋士范增已经出走。

秦时明月救太子 秦时明月看项籍(4)

项羽扭转乾坤的指挥才能,在这两场经典战役中体现得淋漓尽致。他无疑是一位天才军事家,中国军事思想“兵形势”(兵家四势:兵形势、兵权谋、兵阴阳、兵技巧)的代表人物,骁勇善战无人望其项背。

但他不懂政治!执著于理想却又不适应现实,坚守君子之度而难防小人之心。因性情率真而武断,因仁义重德而简单,鸿门宴上放过刘邦也就成为必然。

在项羽看来,如果没有充分道义上的理由,仅仅为了铲除后患就杀掉刘邦,哪怕易如反掌,也是君子不可为的事情。

于是,那场“一念决生死,一宴定天下”的史上最著名饭局——“鸿门宴”:时而剑拔弩张、惊涛拍岸,时而水落石出、峰回路转;方才“山雨欲来风满楼”,蓦然回首,那人却已,抄小路逃走……其实有惊无险,不过一场游戏一场梦!

秦时明月救太子 秦时明月看项籍(5)

(二)

垓下之战——项羽留下一曲悲歌和一则凄美故事,自刎乌江。“霸王别姬”传唱千年,千古绝唱。

公元前203年8月,楚汉进行了历史上著名的“鸿沟和议”。双方约定,以战国时魏国开凿的古运河“鸿沟”为界,中分天下:西为汉,东为楚。休兵罢战,各守疆土。这就是象棋中的“楚河汉界”。

项羽恪守规则,马上归还了刘邦的父亲和妻子,并起兵东撤。可刘邦却背信弃义,趁着楚军兵疲粮缺,发动背后偷袭。以五路汉军、60万之众,合围项羽10万楚军。

项羽率领麾下800精锐骑兵,奇迹般突破重围至乌江畔,本可以乘亭长的小船渡江,但自觉无颜见江东父老,更不愿苟全性命。

“籍与江东子弟八千人渡江而西,今无一人还,纵江东父兄怜而王我,我何面目见之?”话落头落、拔剑自刎,气贯长虹。

“宝马赠亭长,头颅送故人”。

秦时明月救太子 秦时明月看项籍(6)

不得不提的是,项羽深陷十面埋伏,四面楚歌声中和虞姬夜饮,慷慨悲歌:“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

一世繁华,英雄末路。

我的力量可以撼动一座山啊,豪气盖世无双。时运不济啊,我的乌骓马也不愿意走了。乌骓马不走了,可我又有什么办法呢?虞姬啊虞姬,我现在又该把你怎么办?

《垓下歌》苍凉凄婉,项羽泪流满面。中军帐中,左右为之动容。

虞姬眼含热泪,起舞唱和:“汉兵已略地,四方楚歌声。大王意气尽,贱妾何聊生?”歌罢饮剑,香消玉殒。一腔热血,一往情深,只为不让项王因牵挂自己而分心。

“三军已散佳人在,六国空亡烈女谁?”

生的倾国倾城,死的有情有义!由此成就了一场“霸王别姬”的惊艳美丽,成为中国古典爱情中最荡气回肠的灿烂传奇。

传奇一:冯梦龙《情史类略》记载:“姬遂自刎。姬葬处,生草能舞,人呼为虞美人草”。这是人们为了纪念美丽多情又柔骨侠肠的虞姬。以古代美人命名的花草,大概只有“虞美人”。

传奇二:沈括《梦溪笔谈》中说:“旧传有虞美人草,闻人作《虞美人曲》,则枝叶皆动,他曲不然。”有辛弃疾《浪淘沙·赋虞美人草》词佐证:“不肯过江东。玉帐匆匆。至今草木忆英雄。唱著虞兮当日曲,便舞春风……”宋词著名词牌《虞美人》,得名虞姬。

传奇三:虞姬这首诗广为流传,西汉早年被辑录入《楚汉春秋》。王应麟《困学纪闻》考证:“《和垓下歌》是我国最早的一首五言诗。”

秦时明月救太子 秦时明月看项籍(7)

(三)

项羽24岁起兵,25岁成名,26岁称霸,31岁自刎乌江。8年建树,无与伦比。

正所谓“秦时明月看项籍。”

项羽创下的三项世界纪录,至今无人超越。第一是称霸天下时年龄最小,26岁,当时刘邦已50岁;第二是打胜仗最多,而且大都以少胜多,屡创经典。身经70余战,只有垓下之战失败;第三是个人作战能力超强到恐怖,几乎每次破敌要斩杀上百人。

《史记·项羽本纪》中有这样一段描述:“乃令骑皆下马步行,持短兵接战。独籍所杀汉军数百人。项王身亦被十余创。”说的是乌江边上,项羽命令骑兵都下马步行,放走相依相伴的战马(他不忍心战马被屠戮),手持短兵器与追兵交战,光项羽一个人就杀掉汉军几百人,他身上也有十几处负伤。

“王不过项,将不过李。”战场上,作为将军的项羽从来都是身先士卒,冲锋在前尽情杀敌。宛如战神临世,天下莫不望风而靡。连对手韩信都说:“项王喑恶叱咤,千人皆废……”

由于项羽所向无敌,人们就猜测说项羽是舜的转世。因为他俩都天生双瞳孔,又一样重情重义。

秦时明月救太子 秦时明月看项籍(8)

楚汉战争中,项羽曾向刘邦下战书:“这几年天下动荡不安,都因为我们两人的争战,咱不如痛痛快快一决雌雄,何必让天下百姓跟着我们受苦呢!”可刘邦龟缩一隅,就是不敢应战。

情急之下,项羽就拿刘邦老爹和老婆作为人质威胁他:“刘邦小子,你要是再不投降,我就把你爹煮了!”

岂料刘邦满不在乎:“当年我和你项羽都受命于楚怀王,咱俩是好兄弟,我爹就是你爹,现在你要是真把咱爹煮了,记得分我一碗肉汤喝。”

“分一杯羹”的说法,即源于此。

项羽无语……

在广武,面对项羽的挑战,刘邦巧舌如簧:“我只会斗智,哪会像匹夫一样斗力?”

项羽一气之下,拔出随身携带的弓箭,对着刘邦就是一箭,正中胸口。刘邦拍马就跑,抱脚鼠窜。边跑边叫:“虏中吾指!”

原来刘邦怕手下知道他胸部中箭有性命之危,会动摇军心,马上装作被射中了脚趾的样子。不知这算急中生智、还是老奸巨猾?

虽说躲过一劫,但从这以后,刘邦再也不敢直面楚霸王了。因此,中国象棋多了一条两方将帅不能碰面的规则,沿袭至今。

秦时明月救太子 秦时明月看项籍(9)

(四)

项羽磊落轶荡,表里如一,不屑于使用阴谋诡计。在他的骨子里,男子汉就要俯仰无愧,顶天立地。

对小人不屑一顾,对爱人忠贞不渝,对士兵犹如兄弟。所作所为,尽显王者之气。

景仰他“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的人格魅力,才能理解李清照“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的情有独钟;李晚芳“羽之神勇,千古无二”的备至推崇。

不幸的是,项羽之死,预示着一个英雄时代的落幕。让一些人记住了“成王败寇”,学会了“不择手段”,遗忘了做人底线,放弃了廉耻尊严……

有人发文:世界变坏,是从嘲笑项羽开始的!不无道理。

反观对手刘邦的秉性,元曲《哨遍·高祖还乡》刻画得入木三分:刘邦发迹后首次荣归故里,全村人早早被勒令来支差迎驾。在旌旗招展、鼓乐齐鸣中,只见一个大汉掀帘下车,前呼后拥,傲慢不逊。待跪拜之后仔细一看,众乡亲忍不住抱怨:“这不是刘三吗?干嘛还改了姓、更了名,叫个什么‘汉高祖’!莫不是想借此躲债赖账?”

知根知底的村民嬉笑怒骂,贵为天子的刘邦再怎么拿腔作势,早年乡间无赖的流氓行径照样昭然若揭。

虽说是文学作品,毕竟源于生活。

这样的人格,天生就是项羽的克星。

就连帮助刘邦灭楚兴汉,夺取天下的“汉初三杰”,曾被他当众礼赞、尊崇有加,可最终也遭到猜忌、打压。应验了范蠡“鸟尽弓藏,兔死狗烹”的谶言:韩信被杀,萧何被囚,张良无奈退隐……

怅望千秋,思绪百转。英雄之所以悲情失意,源于他“心系天下,只守正道”;小人之所以傲睨得志,在于他“只为己利,用尽邪行”。

为什么“小人得志”这种现象反常却又普遍?

“成王败寇漫相呼,直笔何人纵董狐”……

秦时明月救太子 秦时明月看项籍(10)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