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洞国太极拳入门自学教程(郑子太极拳自修新法摘要概述)

郑洞国太极拳入门自学教程(郑子太极拳自修新法摘要概述)(1)

这本书是郑曼青先生所著,内容可以分为两大部分:前面一大部分是指导“自修”的内容,是为没有老师亲授指导的自习者而写,是为推广、普及而采取的措施;后一小部分内容原名为《郑子太极拳十三篇》,主要是谈论太极拳理论。除了作者自己几十年心得之外,还包括他得自杨家的秘传口诀。《郑子太极拳十三篇》大概是1940年出版,《郑子太极拳自修新法》可能是1948年出版。

郑洞国太极拳入门自学教程(郑子太极拳自修新法摘要概述)(2)

【本书要目】

去三病 小引

作者认为练习太极拳,首先要去三病:

一、无恒之病。无恒而学拳,徒有宝山空入之叹。早晚练拳,养成习惯,才能有所裨益;

二、贪多之病。《易》的含义是“易则易知,简则易从”,习太极拳每次可习一二式,必须潜心研习,而默记之,方能有得;

三、求速成之病。孔子说:“欲速则不达”,水到渠成,不可强求,习太极拳亦必如此。

上述三病,如能解除,习拳便可顺利迈进,了无阻滞矣。

郑洞国太极拳入门自学教程(郑子太极拳自修新法摘要概述)(3)

三无畏

一、无畏吃苦。

习拳怕吃苦,则无进程。

拳论云,其根在脚,要加强脚部练习。初学者早晚用三五分钟时间,练习单腿立地,左右调换,逐渐加久、加低,要气沉丹田,足心贴地。

自然站稳后,可选用提手上式及手挥琵琶二式,多下站功。

预备式为站桩之浑元功,单鞭开展功,多练习于体用皆有莫大之裨益,不可忽视也。

二、无畏吃亏。

太极拳要诀是“舍己从人”。舍己从人首要吃亏,别人进攻进击,我不独不抗,且不还手,要沾连粘随,方能轻轻走化。

学吃亏,就是不贪便宜,吃小亏得小便宜。吃大亏而后可以得大便宜。

先从专气致柔入手,能专气致柔,是学吃亏之妙法。

《打手歌》云:“任他巨力来打我,牵动四两拨千斤”。能如此,则已得致柔之效用矣;

三、无畏厉害。

如有所畏惧,则精神与体质必然紧张;紧张便不能放松。

不松何能柔?不柔便是刚,能洞彻太极拳之原理者,便具有大无畏之精神。

孟子说,泰山崩于前而色不变,善养吾浩然之气,能如此,又何厉害之可畏也。

郑洞国太极拳入门自学教程(郑子太极拳自修新法摘要概述)(4)

谈心得

郑氏说,根据其经历,“惟教太极拳,不独可以祛病延年,心神愉快而已,少长成集,善与人同……胜华元化之禽戏,专气致柔……若问余四十年之心得,却只有十二字,曰:吞天之气,接地之力,寿人以柔。

“得天之气”,颠顶泥丸宫一穴,可以增长其灵气;“接地之力”,则足底涌泉穴,可以增长其根力;“寿人以柔”,中部丹田穴能专气致柔,肾气自足,延年益寿。

具体练习方法:

l、如有空暇,即以泥丸宫顶天,吞天之气,沉于丹田;

2、行动、端坐,或闲立时,便想将足心贴地,进而欲足陷入地;久之则欲我之足力,与地心吸力相接。至此,则我之足就有根了;

3、丹田,行坐处卧,以心与气,相守于丹田,如鸡之孵卵。孟子所谓“善养吾浩然之气”,皆不离乎丹田也。

郑洞国太极拳入门自学教程(郑子太极拳自修新法摘要概述)(5)

绪论

此篇着重谈本人体会。要点有:

l、松。作者说他“一夕忽梦觉两臂已断,惊醒试之,恍然悟得松境。其两臂所系之筋络,正犹玩具之洋娃娃,手臂关节赖一松紧带之维系,得以转捩如意;然其两臂若不觉已断,恶得知其松也。”

2、太极拳以气沉丹田为主……其为气逆行,由督脉而上,透过尾闾、玉枕、泥丸,是为河车倒运、通三关之法也。拳论云:“尾闾正中神贯顶”,是为炼精化气,炼气化神,盖由骨中行也。

作者又详述气沉丹田之法:“先之以意导引,沉气要缓缓逐渐而下,不可太骤,太骤气便浮起。其诀有四字,曰:细长静慢,即能娴习,则随时随地以心与气相守丹田。则直养而无害矣!”

筑基功法已备,可顺序而进,首先注意以心行气,以气运身,气宜鼓荡,气若车轮,而后牵动往来气贴背,进而求气如九曲珠,无往不利。用时,则“腹内松净气腾然”矣。进而气沉入骨,敛入脊骨。

若言炼气化神,即意在精神不在气,在气则滞;有气则无力,无气则纯刚。郑氏云,此一气字,是炼精化气之气,不是气血之气,练功至此,则精气之气,又化神矣,而生神力,非气力之力可比,是之谓纯刚,无坚不摧。

郑洞国太极拳入门自学教程(郑子太极拳自修新法摘要概述)(6)

自修要略

l、练拳时,切记一动无有不动,一静无有不静。尤须注意其根在脚,主宰于腰,不独手足要随腰转动,自颠顶及踵与眼神,皆须随腰转动。手足不能自动,惟腰为主;

2、“尾闾正中神贯顶,满身轻利顶头悬”,此二语不可忽视;

3、“一处有一处虚实,处处总此一虚实”。无虚实即无阴阳,无阴阳便非太极拳。两脚两手必分虚实,惟左手必与右足相合,右手必与左脚相合。所谓“总此一虚实”者,即其根在脚。全身重量置于一足,如两脚同时用力,便是双重,此为太极拳之大忌;

4、要周身节节贯串,则气可通;发劲提放尤须节节贯串;

5、气宜鼓荡,即以丹田之气与空气互相鼓荡;

6、内固精神,外示安逸。内固精神,而有不动心之修养,即孟子所谓“善养吾浩然之气”之作用。《易》云:“刚柔相摩,八卦相荡”,动余必荡,荡之未定,复续之以动,周而复始,永无间断,绵绵不断,犹长江大海之滔滔不绝;

7、“心为令”是太极拳唯一要诀,以心行气,以气运身,手足不可自动,待腰能便利从心之后,手足方可随腰而动。太极拳手足不自动,随腰而动,所谓牵一发动而全身也。

【内容为转载】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