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林最大的老市场(黑龙江虎林商业发展历史简介)

如今当您走在黑龙江省虎林市的大街上时,售卖各种商品的商店应有尽有,玲琅满目的商品能够满足不同消费者的需求。但您知道虎林过去商业发展的情况吗?您知道虎林最早的商店叫什么名字吗?今天为大家简单介绍一下黑龙江虎林商业发展的历程。


虎林因地理位置偏僻,被开发及设治均比较晚,在商业方面发展得较缓慢。据资料显示,虎林的商业活动,始于清初雍正年间的“贡雕赏乌绫”时期,在那时候,汉族和少数民族群众间进行着最简单原始的“以物易物”等价交换活动。


据虎林厅1910年向吉林省呈文中记载:“全县有大小商铺16家,除源丰号因专营洋酒资本稍大外,其余饭馆、酒馆、剃头铺等,并无一家象样的企业,且散处四屯”。根据早年在虎林居住的老虎林人回忆,当年虎林县城(现虎头镇)最早的商店名字叫“益生厚”,黑嘴子(现虎林镇)最早的商店是于家床子。

关林最大的老市场(黑龙江虎林商业发展历史简介)(1)

老虎林照片,图片来自于网络


虎林因为地处我国东部边境,因此与内地的交通十分不便利,但因与俄国隔江相邻,所以虎林早期在商业方面,主要是与俄国开展民间贸易较频繁。据记载,在民国二年(1913年),虎林向俄国伊曼出口的货物主要有土豆、大豆、豆油、苞米、豌豆、荞麦、大麦、甜菜、白菜、人参、大蒜、西瓜、木炭、活猪、活牛等。虎林同时从俄国进口铁、铸铁件、磅秤、煤油、窗销子等物资。据民国九年(1920年)虎林县公署调查资料显示,每年从虎林销往苏联海参崴的粮食5,000石(30多万斤),这其中以大豆为主。


虎林这些民间贸易的发展,使当时虎林的商业也得到了进一步发展,因此在民国四年(1915年)时,虎林县成立了商会,以办理商务。到民国五年(1916年)时,全虎林县的商户已发展到了41户。而在当时的虎林县城(现虎头镇)对面的伊曼,有大量我国侨民在那里经商。在民国六年(1917年)11月1日,在俄境内正式成立了伊曼河华侨商务总会,与虎林经常进行商务来往。


在民国七年(1918年)6月份的时候,乌苏里江中开始有哈尔滨开到虎林的定期货船,虎林县内几条相对较大的河流也有轮船、帆船的出现。由于水路通航,打破了原来只有一条由密山通往虎林的陆路进货渠道。水上航路的开通为虎林商业发展起到了促进作用,也为虎林的商业发展带来了较之前繁荣的景象。


在这时候,虎林向外面销售的货物不仅有粮食,而且还有山参、鹿茸(年产500两)、狐皮、貂皮、貉皮、元皮(黄鼠狼皮)、灰鼠皮(年产2,000张)等山货。特别每年临近鹿茸、鸦片、大马哈鱼、皮货这主要的四大特产上市时,从哈尔滨等地乘船来的人络绎不绝,每年来往虎林的轮船大约40次,由此也给虎林县城(现虎头镇)、倒木沟(现八五八农场境内)、独木河等地带来了十分繁荣的经济。当时在虎林经商的商人不光有咱们中国人,还有来自苏、英、日的商人。据记载当年在虎林县城除了有大小商号数十家之外,还有戏园子和澡堂子各两家。

关林最大的老市场(黑龙江虎林商业发展历史简介)(2)

乌苏里江中航行的船只,图片来自于网络


有了通往哈尔滨的水路运输后,虎林的商人可以通过轮船直接从哈尔滨进货,因此在虎林经营的商品种类也逐渐增多。进的货物有国产绸缎、毛布、粗布、花格布、火柴、罐头、白糖、棉花、茶叶、糕点、腊烛、面粉、文具、器皿、肥皂、香皂、化妆品、镜子等。还有美、英、日、德、法、意、苏联等国的纺织品、棉毛布、杂棉布、哈德门卷烟、皮鞋、钟表、味素、煤油、毛制皮袄、肥皂、香皂、男式服装、磁铁、渔网线、腿带子、玩具和铅笔等。


但自1929年“中东路事件”后,导致中苏两国的民间贸易停止,哈尔滨到虎林的航运也中断了,农民种的大豆销不出去,卖不了钱,使之购买力下降,商业也因此萧条,在此期间虎林县城内有20多家商号宣告歇业。

关林最大的老市场(黑龙江虎林商业发展历史简介)(3)

“中东路事件”老照片,图片来自于网络


1930年,哈尔滨至虎头镇的航运恢复通航,中苏之间的民间贸易稍有恢复。当时不断有外来移民流入虎林第四区(虎林镇、太和、宝东、东风一带),使安乐镇(虎林镇)、清和镇(太和)的商户增加很多。据当年统计,在县城(虎头)、安乐镇、清和镇三处,共有经营布匹、杂货、烟酒、医药等商业百余家。


当时虎林因与俄国通商,所以有大量的沙俄纸币“羌帖”流入虎林。1917年苏联10月革命成功后,“羌帖”币值大跌。从1918年开始,虎林县内又大量流入了西伯利亚政府(此时西伯利亚没有解放)发行的纸币“黄条子”。至1920年,俄国纸币在虎林完全丧失了流通的价值,因此,也坑害了不少商户。据1920年虎林县公公署档案记载:“因乱各商号受西伯利亚纸币影响无形损失数目:县城内天徳兴、昌记号、天合源、东兴德、东升魁、利源兴、双记酒庄、双盛酒局、福海居、东合盛、东盛公11家,共损失哈大洋146,311元。占这些商号总资本248,000元的60%。其中天德兴资本“羌帖”15,000吊,至1920年6月结算,积存西伯利亚纸币90万吊,损失哈大洋14,700元。昌记号资本“羌帖”50,000吊,因上述原因损失哈大洋49,167元。为此导致大量商户破产。


当时在虎林有许多土匪,因此商户经常遭到土匪的抢劫。1913年到1919年,在虎林县城(虎头镇)遭抢劫、绑票的商店就有16户。


“九.一八”事变后,东北大部分地区已沦陷。因李杜将军等爱国志士组织起东北自卫军的抵抗,日本鬼子到1933年初以前尚未侵入虎林,因此对虎林商业发展影响不大,同时虎林的商户对东北自卫军在经济上还给予了大量的支持。

关林最大的老市场(黑龙江虎林商业发展历史简介)(4)

李杜将军照片,图片来自于网络


1932年8月份前,东北自卫军来虎林县几百人次,其经费均由农会、商会等筹集,共花去大洋7,324元,从而保证了军需。因自卫军无处发饷,只能靠在农、商中筹款和供应物资。当年9月份,虎林县设立了专门接待的官店,照顾来往官兵的食宿,据统计往来约2,000余人次,花去大洋1,493元,这些费用均由农、商两界出资。当时虎林的商店还联合起来,发行在本地流通的纸币。


1933年1月份,日本鬼子侵入虎林,但不久即退出。鬼子委任大汉奸李象山为伪虎林自卫团的正指挥,高玉山为副指挥。在这时候,在虎林历史上形成的中苏民间贸易,由于敌人封锁边境而中止。


1933年3月1日,高玉山高举抗日大旗,杀死伪县公署的日本参事官隐歧太郎等鬼子,成立了东北国民救国军,控制了虎林县城。这时的商务会长张丕基(又名张云廷)积极组织商界从经济上支持高玉山的队伍。当年8月,鬼子带领伪军两次侵入县城(虎头镇),张丕基被敌人逮捕,在虎头江边惨遭枪杀,这时县城里的商业有48户。

关林最大的老市场(黑龙江虎林商业发展历史简介)(5)

老虎林照片,图片来自于网络


日本鬼子侵占虎林初期,主要忙于围剿抗日武装,商业照常营业,但大量倾销日货。据1935年统计:全县共有私商169户,资本129,535元。虎林县城(虎头镇)商业资本最高的为6,000元,最低的有100元,属上等杂货铺20家,下等杂货铺25家,余下都是摊床之类。自1936年以来,由于日本鬼子的统治加紧,虎林被划归“国境第一线”,不少商户心里恐惧迁往他处,仅县城商家由原来的96户降至40户。


1938年7月,鬼子将县城迁往安乐镇(现虎林镇)之后改为虎林街,原来的县城改为虎头村,县城中的大部分商户迁到虎林街,因此市面萧条。这时日本人开设的御用商店、旅馆、咖啡铺、料理馆(饭店)、羊羹店挤进了虎林。1940年又设立了满洲生活必需品会社、配给店,对粮食、豆油、食盐、煤油、火柴、针织品、铅印品、橡胶制品等重要生活用品禁止在市场上买卖,只指定几户配给店定期定量配给。加上日伪在商户中抓经济犯,能销售的商店已经变得越来越少。

关林最大的老市场(黑龙江虎林商业发展历史简介)(6)

虎林老照片,图片来自于网络


1941年鬼子偷袭珍珠港后,太平洋战争爆发,导致当时物资极度缺乏,日本鬼子于当年实行了“价格停止令”,组织“组合”,很多物资实行配给,“冻结物价”,使城乡经济停滞,商业经营困难。虎林的商户经常遭到官吏、宪兵、警察、特务的勒索,甚至以“反满”、“通苏”罪名抓进监狱。大部分商户亏损,无法维持经营下去,许多商店不得不关门停业。由于货源严重短缺,商店里的货架大部份是空的,经营的品种只有更生布和少量的日用品。


到1945年8月日本鬼子投降后,虎林的商业经营稍有复苏。当年底领得县政府营业许可证的虎林镇私商有50户,但多是摊床,1946年又增加了12户摊床。同年8月,虎林镇进行了反奸清算斗争,对镇内8家伪满盘剥人民的配给店和汉奸李象山投资的5家商户进行了斗争清算。1947年至1948年间,鉴于商业多是小摊床,不能有力发展的情况,将10名有经验的商人集中起来,由县政府资助,开设了“华盛泰”、“民生”两个商店,经营品种比过去增加很多。据1949年10月统计,虎林县内已有私营杂货店、药铺、饭馆、照相共57户。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