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启超读书与做人(不动笔墨不读书)

读书莫要于笔记,朱子谓当如老吏断狱一字不放过,学者凡读书,必每句深求其故,以自出议论为主,久之触发自多,见地自进,始能贯串群书,自成条理经学、子学尤要,无笔记则必不经心,不经心则虽读犹不读而已黄勉齐云:“真实心地、刻苦功夫,学者而不能刻苦者,必其未尝真实者也”,今天小编就来说说关于梁启超读书与做人?下面更多详细答案一起来看看吧!

梁启超读书与做人(不动笔墨不读书)

梁启超读书与做人

读书莫要于笔记,朱子谓当如老吏断狱一字不放过,学者凡读书,必每句深求其故,以自出议论为主,久之触发自多,见地自进,始能贯串群书,自成条理。经学、子学尤要,无笔记则必不经心,不经心则虽读犹不读而已。黄勉齐云:“真实心地、刻苦功夫,学者而不能刻苦者,必其未尝真实者也。”

——摘自梁启超《学要十五则》

梁启超谈教育

梁启超认为“极陈旧的极笨极麻烦的,然而实在是极必要的”读书方法就是抄录或笔记。“这种工作,笨是笨极了,苦是苦极了,但真正做学问的人,总离不了这条路。”但抄录和笔记是征引繁博、分析细密的前提。在梁启超看来,无论是朱熹认为的读书“当如老吏断狱一字不放过,学者凡读书,必每句深求其故”,还是黄勉齐“真实心地、刻苦功夫,学者而不能刻苦者,必其未尝真实者也”的观点,和他不动笔墨不读书的观点是一致的。

阅读名著时总会感叹文豪大家们的旁征博引、翔实资料,以为这是特别的天赋,一般人不能学习。但事实上,梁启超认为,我们所看到的引经据典的成果,都是他人日积月累得来的。

在《治国学杂话》中,梁启超写道:“好记性的人不见得便有智慧,有智慧的人,比较的倒是记性不甚好。你所看见者是他发表出来的成果,不知他这成果,原是从铢积寸累困知勉行得来。大抵凡一个大学者平日用功,总是有无数小册子或单纸片,读书看见一段资料,觉其有用者即刻抄下。(短的抄全文,长的摘要记书名卷数页数)”。

无论读书还是学习都应该如同做抄书笔记一样坚持不懈。1926年1月5日给梁思成的信里,他教育孩子们“天下大乱之时,今天谁也料不到明天的事,只好随遇而安罢了。你们现在着急也无益,只有努力把自己学问学够了回来,创造世界才是”。

梁启超认为,再好的记性都不如笔记,“抄书便是促醒注意及继续保存注意的最好方法。当读一书时,忽然感觉这一段资料可注意,把他抄下,这件资料,自然有一微微的印象印入脑中,和滑眼看过不同。经过这一番后,过些时候碰到第二个资料和这个有关系的,又把他抄下,那注意便加浓一度。经过几次之后,每翻一书,遇有这项资料,便活跳在纸上,不必费神劳力去找了”。

在梁启超的教导下,他的子女们不仅都十分注重读书时的摘抄笔记,还把这一良好的习惯带入了工作里。梁启超的三子梁思永是我国著名的考古学家,曾担任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副所长。抱病主持工作的梁思永在病榻上将每天需要做的事情和工作安排写在裁好的纸条上,有条不紊地解决问题。


教子智慧点拨

学识的素养,不是短时期可以装模作样的假象,而是贯穿于生活每个细节中的自然流露、自然表现。好书是读不完的,因此,要读有用的书,读有利于增长自己办事能力的书,读有利于提高品位的书,读能激励自己的书,读能提高生活能力和质量的书。

在读书时,要考虑到对你的将来可能有用的相关知识,建议去网罗一些与自己的兴趣爱好相关的图书。除了这些图书以外,其他一概不看,再阅读一些值得信赖的有关政治、经济等图书资料,并详加研究。

如何进行有效的阅读呢?

首先,标重点。

读书时最好先看看每一章的内容提要。然后,浏览一下内容,特别留心作者和出版者的思路线索。标题的不同大小和不同字体,会告诉你哪一点应该看作要点,哪些是次要点,哪些是又次的要点。在一张纸上写下整章的提纲,把它裁成书本大小,然后装在这一章的开头,这样做对你来说是会很有好处的。做提纲能帮助你对一章的内容有个概括性的了解,并且迫使你去了解作者思路的逻辑性(或者逻辑性的不足)。你做的提纲将来可以用来帮助复习。

其次,手拿铅笔开始第一遍通读。

读书的时候,通常的目的是找寻你所需要的知识和材料,因此每一段的重要句子下面都要画上横线(用铅笔),突出重要的地方除了画线,在旁边还可以加上一个星号;把每个生字或技术性字词圈起来;在自己喜欢或觉得精彩的地方也可作标注。

再次,和别人进行讨论。

要想掌握一本书中最有价值的内容,最好的方法莫过于同别人一起对书本内容进行复习和讨论了。两个或者两个以上在读同一本书的人互相提问关键性名词的词义,提问一章教科书的主题,或者就书上的结论展开争论,能使大家都有所收益。这样的活动可以迫使你把思想理出头绪,以便清楚、简明地表达你的观点和看法。

学会了阅读就像掌握了一门技能,不仅可以节省阅读的时间,还可以提高阅读的质量,真正吸取书中的精华。


教子笔记

1.学会积累和整理,避免出现分类、保存的问题而导致笔记成为“死资料”。

2.有所选择地看书,是为了过滤纷杂的知识,只选取其中最有益、最精辟的内容,为的是使自己在某一领域比较精通。

3.眼过千遍,不如手过一遍,眼、手、脑的结合才能达到读书的最佳效果,也唯有如此,才可成大的学问。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