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文言文白话(文言文是死了的文字)

中国历来有给前朝编撰修史的文化、政治传统。但关于清朝的历史还没有一部正式的、堪与《二十四史》并列的官方著作。虽然有《清史稿》一部,但此书是“作为史稿披露”的“急就之章”,并非视为成书”。加上参加编写的作者多为满清遗老,所以在内容上有所欠公正性。为此,2002年8月,中国政府正式决定进行清史的编撰工作。当年的12月,清史编撰委员会成立,由戴逸总负责主持清史编撰工作。《清史》被认为是我国近年来一个重大学术性文化工程,一启动就获得了多方关注。

历史文言文白话(文言文是死了的文字)(1)

《清史稿》

戴逸,1926年生,江苏常熟人,历任中国人民大学副教授、教授、清史研究所所长、历史系主任,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第二届学科评议组成员,北京市历史学会第四、五届会长,北京市社会科学联合会第三届副主任。专注于清史、中国近现代史研究。从戴逸的履历来看,他的人文知识水平是很高的,以他参与领导《清史》的工作性质来看,他的地位相当于纪晓岚。

历史文言文白话(文言文是死了的文字)(2)

戴逸教授

据悉,他领导了300多位一流历史学家参与了《清史》的编纂工作,先后耗资10几亿人民币。而如今,这部洋洋巨著即将横空面世,但由于决定采用了白话文的写作形式,在社会上遭遇了很大的争议,被一些人予以了激烈的抨击。

据新闻报道,即将面世的《清史》,篇幅极为浩大,总计约为3500万字,多达100余册。而古代的《二十四史》全部加起来约为4000万字。一部《清史》的字数就超过了《二十四史》的一半。之所以篇幅如此浩大,主要有两个方面的原因:

第一,清朝覆亡距离我们的年代较近,编纂人员可以参考大量的文献资料。据说光是参考故宫的大内密档和奏折,就有好几百万件。而在《二十四史》的出版年代还没有这么多的资料可资利用,创作者所能参考的多为中央收集上来的书籍,对于更多散逸于民间或者其他处的文本资料就基本上无能为力。

第二,《清史》确定采用白话文写作,而不是《二十四史》那样的文言文。这样的写作形式是它最被争议的地方。反对者认为,《二十四史》全部采用了文言文,显得有特别的“韵味”,而采用白话文的《清史》,夹在一大堆文言文里面。,就显得“不伦不类”。反对者还指出,那些参加编写的300多位历史学家,丧失了用文言文写作的能力,实在是中华文化的一大“悲哀”。

历史文言文白话(文言文是死了的文字)(3)

《二十四史》

尽管有这么大的争议,但是我还是对白话文《清史》予以旗帜鲜明地欢迎

反对者赞同文言文写作,无非是认为有两点理由:

第一,认为文言文有“美感”。但是我并没有感受到文言文有什么特别美感。就我所观察,文言文确实具有高度的凝练性,但在表达上也有先天的巨大缺陷,那就是歧义太多。对于没有严格文言文训练的普通历史爱好者来说,阅读《二十四史》是很困难的。这也是《二十四史》始终难以普及的重要原因之一。反对者所谓文言文的“美感”,恕我直言,其实就是“朦胧感”,绝大多数的文字看起来难以被弄懂,看得人懵懵懂懂、迷迷糊糊,就是所谓雾里看花、朦胧不知的“美感”,其实说穿了无非是“朦胧感”。可惜这并不是真的美感。并不是文言文都没有美感,像唐宋八大家的散文,确实是很有美感,还有贾谊在《过秦论》中排比的雄浑气势,体现了独特的艺术性。但这样的例子太少了,绝大多数的文言文阅读起来是非常乏味的。

历史文言文白话(文言文是死了的文字)(4)

《聊斋志异》

我在上小学五年级的时候,曾经尝试去通读文言文的《聊斋志异》。当时我用了一部《新华字典》,遇见《聊斋志异》上面不懂的字词,就一个一个地查询,查到后再用圆珠笔记在书上做注释。就这样,我一天完成一到两篇,过了很久才把《聊斋志异》全部读完。现在再翻看那书,书页空白处填满密密麻麻的各色字,到处都是歪歪斜斜的笔记。

你问我阅读文言文的《聊斋志异》有什么感受?就是觉得古人真的很辛苦,要用脑袋记住很多生僻的字。比如,一个字的意思完全可以用更简洁、更明白的其他汉字来表达,但是文言文里面出现了大量的生僻字。这些笔画繁多且复杂的生僻字,如果不是攻读古汉语专业,可能我们一辈子也见不到一个,也不可能在生活中使用一次,如果不是有工具书的协助,永远也理解不了它们说的是什么意思。在知道了它们是什么意思之后,你就会觉得,它们明明就是表达了很普通的意思,完全可以用更简单的其他字来替代,但是偏偏不,非要用构造、笔画复杂几倍的字来使用。如果有人问我对文言文的《聊斋志异》有什么“美感”体验,那就是古人故意“不说人话”。而《聊斋志异》仅算是文言文著作中难度较低的一部而已。

第二,认为文言文可以减少篇幅。这也似乎有点道理。但一部著作既然出版了,其根本目的是给人看的。给什么人看?并不是仅仅给专家学者看,给少数精通文言文的“大神”看,而是给千千万万普通人看。甚至是给对历史感兴趣的小学生看。如果《清史》一律采用文言文,篇幅是减少了不少,也许七八百万字就够,也许更少,但问题在于,这样用文言文写出来的巨著,还能够给谁看?我想,绝大多数普通人是看不懂的。即使配合工具书逐一查询字义,那也是非常辛苦、漫长的事情。如果是这样的话,《清史》是“美”了,但也基本上就只能为极少数人服务。这书也许会被购买者摆进紫檀打造的书柜,成为他们炫耀的工具,但是真正潜心看它们具体内容的就绝少。一本书之所以有价值,不在于盛放它们的书柜之豪华程度,而在于有多少人在翻阅它们,从中汲取到多少有益的知识。我想,白话文的《清史》,可以方便地给几亿中国人自由、无障碍的阅读,让小学生也能方便地阅读,从其中找到乐趣。即使买不起,也可以在图书馆、新华书店里面找到它们,然后阅读它们。而用文言文写就的《清史》,即使白送给你,你看得懂吗?看不懂,还不是束之高阁?而如果束之高阁,少人翻阅,那就体现不出它应该有的文化价值。

历史文言文白话(文言文是死了的文字)(5)

阅读

虽然白话文的《清史》篇幅是多了些,相应的价格也贵点,但贵有贵的正当理由,因为这些书确实可以让人看懂,让人可以实实在在的获得知识。

而文言文的《清史》也许价格便宜些,但也不过是一种装饰品,一种很难发挥价值的艺术品。艺术品不是没有价值,但主要用于装潢造景,而没有文字阅读、知识传播的价值。

历史文言文白话(文言文是死了的文字)(6)

80年代的电脑

我打一个比方,我买一台配置先进的电脑,要花费15000元,看着确实挺贵的,但是这样的配置可以让我做很多事情,我可以实实在在的从这台电脑中获得各种好处。而如果我花5000元买了一台上世纪80年代的古董电脑,虽然这台电脑有文物价值,可以摆在餐馆、酒吧做艺术品,可以体验到年代的“美感”,但是它最多只能记记账,对于绝大多数人来说,是无法使用它的。这样一比较,我宁愿花15000元买新电脑,也不会去购买6000元的“便宜”“艺术品”,因为前者给我带来实实在在的美好体验,我从使用中获得了好处。而6000元的旧古董虽然很有艺术气息,但它对我没用。

而文言文的《清史》,等于对绝大多数人没用。

历史文言文白话(文言文是死了的文字)(7)

虚幻的“美感”

说实话,文言文就是一种已经死亡的文字。对于死亡的文字,我们真的不必用大精力去掌握。花一分力气就可以做到的事情,为什么要多花十几分力气呢?古人之所以发明文言文,并不是为了所谓的“艺术美感”,而是因为古代生产力不发达,书写不如今天这样方便,即使是发明了活字印刷,出版一部著作也不是很容易的事情。古人采用文言文,其实就是为了节约纸张,是一种迫不得已下的选择,而不是为了“古雅”“艺术美感”。

历史文言文白话(文言文是死了的文字)(8)

古人创作

一部著作的真正价值,最重要在于思想的传承,在于有没有准确、清晰地把意思表达出来,然后被更多的人所接受,而不在于造句用字多么“典雅”“有艺术性”。用文言文写作,歧义过多,且生僻难解,只会徒然给读者增加绝大的阅读难度,让绝大多数的人望而生畏、止步不前。文言文已死,我们真的不必非要用死的文字去谱写《清史》,那样做是没有意义的。


作者:怀疑探索者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