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假厨子说晋阳 跟着海清哥细品晋阳

作者:张玉虎 1985年的一个秋日,我到当时太原市南郊区文联办公室拜访时任主席的我仰慕已久的著名农民作家李海清先生,可能是因为有相同的农业生产经历、相同的文学写作爱好、相同的不善言辞性格的原因,竟然一见如故,当两只同样粗糙大手握在一起的时候,我没有认真地称他李主席,没有恭敬地叫他李老师,因知道他比我年长几岁,脱口而出的三个字就是“海清哥”从此,我就有了一个老哥,他就多了一位小弟我经常向他讨教,他经常给我帮助,我在文学方面没有成就是自己天份不足,努力不够之故,但他的鼓励和提携却是实实在在的,尽心尽力的自从认识他以后,有时间就想到他那里坐一坐,由于都口讷,大部分时候,互相之间并没有太多的言语交流,但就这么闷坐着也爱多呆一会儿,今天小编就来说说关于真假厨子说晋阳 跟着海清哥细品晋阳?下面更多详细答案一起来看看吧!

真假厨子说晋阳 跟着海清哥细品晋阳

真假厨子说晋阳 跟着海清哥细品晋阳

作者:张玉虎

1985年的一个秋日,我到当时太原市南郊区文联办公室拜访时任主席的我仰慕已久的著名农民作家李海清先生,可能是因为有相同的农业生产经历、相同的文学写作爱好、相同的不善言辞性格的原因,竟然一见如故,当两只同样粗糙大手握在一起的时候,我没有认真地称他李主席,没有恭敬地叫他李老师,因知道他比我年长几岁,脱口而出的三个字就是“海清哥”。从此,我就有了一个老哥,他就多了一位小弟。我经常向他讨教,他经常给我帮助,我在文学方面没有成就是自己天份不足,努力不够之故,但他的鼓励和提携却是实实在在的,尽心尽力的。自从认识他以后,有时间就想到他那里坐一坐,由于都口讷,大部分时候,互相之间并没有太多的言语交流,但就这么闷坐着也爱多呆一会儿。

海清哥的文学道路是从小说起步的,也是由小说而出名的。当年,还赤着双脚在稻田里劳作的时候,他的农村题材的小说就一篇一篇地在《山西文学》《人民文学》等杂志上发表,有的篇什还被翻译到国外。由于有厚重的生活基础和扎实的文学功底,在他的笔下展现了一幅幅生动逼真的晋祠稻区的农村生活画卷,塑造了一个个活灵活现呼之欲出的乡村小人物。他的以农时节令为标题的十二篇系列小说《蛤蟆营春秋》让读者看到了“蛤蟆营”村春夏秋冬的不同景致,看了稻区农民的一年到头的辛苦劳作和喜怒哀乐,也看到了乡村里人与人之间的日常交往和恩怨情仇。他笔下的村长胡茂生、场头金如土、恩爱夫妻梁山伯与祝英台、老农误冬、疤二货、青年农民春春、瓮瓮等人物,让我们觉得就是自己的邻居大伯大嫂、哥儿兄弟,有些甚至能看到自己的影子。他的小说细节真实生动,语言睿智幽默,不但深受普通读者的喜爱,专家们也给了很高的评价。正当我们翘首盼望能看到他有更多更精彩的小说作品问世,急切地想看到他所描述这些小人物后来如何表演时,他却戛然而止,潜心于乡邦文献的整理,转向晋阳历史文化与地域文化的研究与写作,并在这一领域取得了骄人的成绩。近年来,除参与了大型地域历史文化丛书《晋祠XX》的写作并担纲主笔、主持了他的故乡古城营村村志的撰写,独立完成了《XX军事志》的写作外,还在各种报刊上发表了许多学术价值极高的有关晋阳历史文化研究的专著和文章,这本《细品晋阳》所收集的,虽然只是他这些研究成果中的一小部分,但也足够我们跟着他的足迹细细地品味一番了。

这本集子,共分四个章节,第一章《晋阳风云》记的是晋阳地区历史上发生的一些大事件。其中《晋阳花红、文景果香——简论刘恒治代与‘文景之治’的关系》,讲述了历史上著名的贤明君主汉文帝刘恒任代王(当时代国的国都在晋阳)时,实行“以德化民”的施政纲领所取得的政绩,和其在晋阳的治国经验对汉代的盛世“文景之治”的重要影响。《唐代晋阳故事多》,则讲述了隋朝末年李渊从太原起兵反隋,最后建立了强盛的大唐王朝的历史事件,以及晋阳在唐代作为“北都”“北京”对唐代历任皇帝的吸引力和对唐代政治的重要影响。其中穿插的“风尘三侠”的故事,让我们知道了那个令人荡气回肠心驰神往的侠义故事就发生在我们太原。其中引用的许多诗文都是实打实的“原生态”,还有一些是作者“上穷碧落下黄泉”搜寻出来的不为一般读者所知的“冷色货”。《风云五代话晋阳》是作者的重要研究成果之一,他把残唐五代时期晋阳地区发生的历史事件讲述的风生水起,有声有色,写得比小说还好看,前些时在“晋行记”等新媒体上连载,在微信朋友圈中传播,受了热捧。具体内容我就不置喙了,您自己看吧。《略说北汉》,更是向我们介绍了一个现在少为人知的以晋阳为首都的朝代北汉。也向我们太原人澄清了一个历史事实,原来我们太原地区的老百姓所津津乐道的最爱看的梆子戏《下河东》,说得就是赵宋王朝攻打北汉都城晋阳的历史事件,北汉国主刘继元归降后,晋阳城的老百姓还进行了顽强的抵抗,因而使赵光义怀恨在心,不但将晋阳百姓逐出城外,还将好好的一座晋阳城烧成废墟,又用大水漫灌,淹没于汪洋之中多年不见天日。《下河东》应是晋阳城的历史耻辱,是晋阳人的心头之痛才对。电视专题片晋源区的解说词,则在介绍晋源区现存的众多“国保”和“省保”文物单位的同时,系统而全面地将晋源地区的几千年的历史陈述了一遍,言辞虽简略,但高屋建瓴,尽得其要。

第二章《晋阳拾零》罗列的是他从有关晋阳的浩繁的历史文献,和他所涉足的晋源地区历史遗迹中所发掘出来的小细节,其中有许多轶闻趣事,还有一些是指瑕纠错拨乱反正的文字。《丑怪宰相桑维翰》《晋祠祇雨沉巫婆》《石莲花开已千年》等篇什,或向我们介绍一个与晋阳有关的不太知名的历史人物的轶闻趣事,或向我们披露一段在晋阳大地上发生的不为人知的历史细节。这些篇章考证绵密,有理有据,文笔生动,辞彩飞扬,读到新奇处常常令人觉得脑洞大开,读到幽默处往往叫你忍俊不禁。这一章中更为可贵的是他的那些指瑕纠借文字。《到底谁是刘薛王》一篇,不但指出了金代大文豪元好问的诗作《过晋阳城书事》中的“硬伤”,还详细地向我们介绍了五代时建都晋阳,仅存在了28年的北汉政权四个皇帝之间盘根错节欲理还乱的亲缘关系。短短的一篇1264字的小文,我逐字逐句地扣掐了三遍,盯懂了半天,才弄清到底谁是刘薛王。想想海清哥为写这1264个字,得把两部《五代史》精读多少遍,得看多少野史笔记之史的史料,得下多少扒罗剔抉去粗取精的功夫,得耗去多少脑细胞呀。匆匆路过晋阳的元好问没有下过这样的功夫,出点儿小错也就在所难免了。《唐代太原称凤城》,则从过去典籍中流传下来的诗文和近年出土的墓志两相印证,说明太原应该称为“凤城”才更为妥帖,现在人们通行的“龙城”之说并无历史依据。一篇小文虽然改变不了“龙城说”的讻讻之势,但昏昏之中有一点异议,让人们了解一点儿真实的历史,也是有益的。《闲居寺里仙难居》《幽云燕云两不同》等篇什,也都是这样有独到见解和史料价值的文字。

搞历史文化研究,不是写小说。小说的艺术特点就是虚构,写小说是在生活细节真实的基础上,虚构人物和情节,表达作者的主观情绪;而历史文化研究却是一门社会科学,它不允许虚构,陈述历史事件时,要求在时间、地点、人物都真实的前提下,合理还原生活细节。要做到事事有依据,字字有来历,历史事件在哪里发生的就是在哪里发生的,不能随意挪位;历史人物是哪里出生的就是哪里出生的,不能张冠李戴。有些人不懂此理,把历史文化研究文章当小说来写,往往杜撰情节,揑造人物,搞出一些不沦不类的东西来,还要拿到文史类的刊物上发表;还有些人出于爱乡心切,把不是本地发生的历史事件硬往本地拉扯,把与本地无瓜葛的历史人物硬往本地安插,还要制造一些假的景点,试图以此来吸引游客,“拉动经济”。结果前者是出乖漏丑,贻笑大方;后者则劳民伤财,得不偿失。海清哥最反对这一种做法。记得前几年有一个地位较高退休领导,在报上发表文章把本不是发生在太原的一段历史事件强往太原拉扯,海清哥不但在有关会议上正言指出,还写文章在报上进行澄清。他的这些纠错文字,是文史研究领域中的一剂良药,一股清流,对文史工作者改变文风,改变学风是有益的。

写小说和写文史研究文章用得是不同的两套笔墨。海清哥则两套笔墨都得心应手,写小说时给我们虚构了一个人欢马叫草长莺飞的“蛤蟆营”;研究晋阳历史文化时又为我们还原了一个刀光剑影波澜壮阔的“晋阳城”。

非高手难达此境矣!

第三章《乡贤风采》向我们介绍了三位晋源地区土生土长的历史文化名人。阎若璩的博学精思和恃才傲物,杨二酉的清高秉性和在台政绩,刘大鹏先生的急公好义和民族情怀都跃然纸上。古往今来,沧海桑田,晋源地区有份量的历史文化名人多了去了,应该远远不止这三位,他们一个个都急切地想从海清哥的笔下再生,让现代的晋源人了解他们的不朽业绩,高尚情操。广大读者亦期待着海清哥能日以继夜奋笔疾书,让我们了解更多的“乡贤”,瞻睹他们的“风采”,让晋阳这方土地不辜“物华天宝”之名,更符“地灵人杰”之誉。

海清哥任重而道远矣!

第四章《乡土风韵》就轻松得多了,具有了浓浓的文学色彩,有些篇什就是纯粹的优美散文。通过这些文章,不但给我们描绘了晋源地区有山有水的地理风貌,讲述了晋源地区独具特色的传统民风民俗,也向我们展示了当今晋源地区的部分自然生态、文化生态和作者对此的一些思考。

海清哥文名甚著,是我们太原城南甚至更大的文学圈子里的“老大”,朋辈们出书时找他写个序壮壮门面是经常的事。尽管看小孙子种责任田家务繁忙,尽管这边请那边叫应酬甚多,尽管有人催稿有人请教文债累累,但他对朋友们的请托从不含糊。不像有些名人给后生写序那样,让你自己写好他点点头署个名了事。而是像他搞文史研究那样,把你的书稿拿上细细地看过后,才有一说一有二说二地进行评价,写出来的序言不管是作者还是其他读者看了,都觉得熨帖,服气。这一章中的《大佛之证》,是他给作家郭建华的电影文学剧本《蒙山大佛》写的序言,见多识广的建华先生曾在我面前表示过对这篇序的满意和因此对海清哥的敬意。他的晋源同乡武家庄村的郝妙海先生编就《武家庄村志》后,请他写序,他远在北京照看孙儿,为了不辜文友厚望,他让妙海把电子版发到他的邮箱里,当时还不太精通电脑的他,在儿子的帮助下,阅读了全文,写下了与村志贴切的《武家庄村志序》。当知道我拟出一本关于方言研究的小书《汾东土话》时,还未等我开口,他早早地便向我打招呼说“这本书的序非我莫属”。面对这样的知心大哥,咱还有什么话可说。

更有甚者!

这不,当他编好这本《细品晋阳》后,语气淡淡地吩咐说让我给写个序。一听这话可把我给吓傻了,头大了。我们知道,出书时请人作序,都是从下到上从低到高的请托,都是无名者请名人作序以壮门面;在下者请在上者作序以抬高身价。哪有名人出书倒请一个无名小辈作序以自贬身价的道理?像他这样的大作家出书让名不见经传的我来写序,不合常理,实属个案。以我的水平、实力、名望,都不配写《序言》这种文体,更何况是给名家作序,因此我不敢妄为,迟迟没有动笔。但他却一再鼓动,让我大胆写来。后来我看着书稿,像《细品晋阳》一样地细细地品味了一番,才体会到他的良苦用心:此举是对我的鼓励和提携,我若不领这份盛情,岂不辜负了老哥的一番美意?这次咱也“傍”个“大款”,出个小名吧,于是斗胆动笔,写了这一堆怯然而拉杂的文字。

是为(不敢称“序”,就叫)读后感吧。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